“水西门的鸭蛋”打一谚语是什么?到南京“地名微街巷”找答案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 徐苏宁)南京人都知道水西门的鸭子好吃,“水西门的鸭蛋”打一谚语是什么,你知道吗?想知道答案,就来南京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七家湾社区转转吧,这儿有20多块精致的木雕,刻满了地名谚语。

老地名是城市的“活化石”,南京的地名故事藏在了这些木刻谚语里。1月16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已完成百余处地名微街巷建设。通过建录立碑、复活使用等方式,让这批老地名成为可见可摸的城市永久记忆。

△ 城南地名志

20多块木质挂牌,用谚语讲述南京地名故事

朝天宫鼎新路到红土桥路的路边围栏上,一连串做工精美的木刻字牌,成了附近居民散步的打卡点。每块挂牌上都刻着三五句谚语,这些谚语有一个共同点,都“藏”着南京的老地名。

住在七家湾社区的张爷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不仅自己经常来打卡,有时还带着小孙子一起读读这些有趣的谚语。“这里我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路过的时候会停下来看看,这些地名谚语诙谐幽默,有些是我老早就知道的。现在南京的地名谚语我能随口就讲。”

△ 地名“微街巷”

说完,他指着刻有“七家湾扛毛竹——转不过弯”的木刻字牌,给记者讲解起来。“旧时七家湾是牛羊屠宰的一条街,巷子里尽是家庭屠宰场。那时的巷子窄得只能容下几个人并肩进出。要是带着长长的竹竿到这里,就转不过弯来,所以有了这句谚语。”张爷爷说起这些谚语背后的故事,头头是道,他还告诉记者,如果有些自己不清楚的会去找找资料,而这也成了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地名牌在朝天宫街道有20多块。“石门坎上擂石鼓—实打实”“十字街头贴广告—众所周知”“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 三牌楼的狗到四牌楼啃骨头——为了一张嘴”……附近的居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些谚语都浅显易懂且有趣,饭后散步的时候走走看看这些地名故事,一看就能看好久。

△示范街区

南京已完成百余处地名微街巷建设

七家湾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该社区打造的具有特色的“南京地名谚语”微街巷。“将地名谚语雕刻在木板上,可以让精致的木雕装点老旧小区的环境,还能充分让社区居民接触到本地的文化,提升老旧小区的文化氛围。”该负责人表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利用街巷墙壁、地面等公共空间,以街巷承载的人文典故为内容进行适当更新,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对重点街巷进行整体设计、分步更新,赋予不同街巷各具特色的人文主题。

△地名谚语牌

据了解,目前,南京已完成地名微街巷建设百余处,具有代表性的除了七家湾“南京地名谚语”微街巷,还有富民坊“南唐天空”地名微街巷;三元巷“连中三元”地名微街巷;洪公祠“地名春秋”微街巷;石鼓路“地名史话”微街巷等。

比如在红土桥一带,有一个“南京地名+运渎桥话+十二生肖地名”街区。街区墙上挂着根据12生肖进行分类的地名,你的属相是什么,南京有多少和你生肖相关的地名,到这儿来一看就知道。

“我家小孩属龙,我能想到的就是龙蟠路,到这儿一看,原来和龙相关的有这么多,粗略输了一下,感觉有两三百个。”1月15日,带着孩子看生肖地名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这里也成了很多家长带小孩来玩的地方,娱乐的同时,也带孩子了解了解南京的地名文化,增长见识。

△地名谚语牌

南京建立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5个

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地名是城市的“活化石”,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让老地名从档案里、史料中走出来,让人民群众亲见、触摸并近距离的感知和认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放眼全市,南京多年来始终深挖地名文化资源,增进古都印记,并通过建立名录、立碑建标、科普讲座、书画摄影、巡展宣传、复活使用等方式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比如在建录立碑方面,通过挖掘梳理、公开征集、大众评选、专家研究等方式,建立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5个,其中120个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纳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非遗老地名立碑37块;为其他老地名设置标记、标志牌500多块;为千年古镇建设千年古镇地标设施或宣传墙。这批老地名成为可见可摸的城市永久记忆。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有些老地名逐渐消亡,十分可惜。在地名规划时,南京市民政部门抢救使用当地老地名,将其用于新建、改扩建的道路,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如“虎踞路”“龙蟠路”,形成“虎踞龙蟠”形胜之势;“大胜关”“龙江关”的传承使用,体现了江河形胜之利。

附:

记者也节选了部分老地名歇后语:

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

颜料坊放炮竹——有声有色

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

七家湾扛毛竹——转不过弯

鼓楼上唱歌——想(响)得远

清凉山上的老北瓜——越来越上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