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德化:中国传统村落——三班村

一个看似普通的戴云村居,却于2016年11月9日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部分古窑项目于2019年被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何样村落?何以获此青睐?许多人不禁要问。

君有兴趣,不妨跟我走进它——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图文:振翼山人)

村子位于德化县城南隅,面积5.14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4450人,常住5590人。

村落形成于夏商时期,早在3700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唐末郑昭祖到此开基,宋代属归德乡归化里,清代属在坊里硕杰社,民国为三班联保硕杰保,解放后属三班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三班村民委员会至今。

村子清代前称“硕杰”。只因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先祖取“硕彦俊杰”意命名。

一、古香古色

古堡

大兴堡 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2018年9月被列为第九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近300年历史。

大兴堡为单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240间房屋,规模宏大。

堡内建筑布局对称严谨,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通道为中轴线,沿中轴线有39.17米,宽5.25米,面积206平方米的宽敞天井,开井两侧建有单檐庑殿式屋顶的阁楼,两厢格式大体对称。每层进深2间,面阔10至15间。

环绕城垣四周架设双层倚楼。屋顶为硬山式。梁柱斗拱托瓦檐,木构组织简单壮硕。堡内西南、东北2处原有水井,今尚存1处。

此巨堡乃三班硕杰人郑延理携子郑展枢兴建,取名“大兴”,寄予其郑家子孙繁衍旺盛、家道事业中兴之意。

于大兴堡周围,又有相似闽南戴云山筑大红砖厝十座,亦为郑展枢同期所建。

营建大兴堡与十座红砖厝,需花成千上万银两。如此巨大财力从何而来,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郑展枢娶了个有钱的妻子,陪嫁而来;有说是他于兴建大兴堡时挖到一厕银元所致。而当地更多人说他是经营村子内外桐岭窑、上竂窑、月记窑、加春岭窑、碗窑溪窑、东坪窑等瓷窑勤劳致富发家的。

当然,我们有理由更赞同于后句之言!

据三班硕杰《郑氏族谱》载:郑展枢为人慷慨有才略,初通文艺,深谙商术。他是清代把德化瓷器销往国外的重要商人,是打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商路的关键人物,是德化走向“海丝”的拓荒者之一。他与父亲所兴建的大兴堡正是彼时德化龙浔、浔中、盖德、三班一带陶瓷产区通商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清代德化三班硕杰诗人郑兼才曾在《窑工》这首诗中如此描写清代三班村落经营瓷器并经过海丝之路通往海外各国的盛景。

福建土楼民俗文化专家、南靖县文联主席林海川,泉州市原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在看过大兴堡后,也都觉得古堡的构造、用途上均与居住类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是两排商铺式屋宅,中间有宽敞的中轴街巷,似乎更像是典型的贸易场所。

古道

三班村通往泉州、永春、仙游、福州的古道全为石块砌筑,宽米许,沿途设桥亭铺舍,共三条,现仍残存部分路段。

高阳、锦山古道:三班村至蔡径村弯桥、龙浔镇高阳村、三班镇锦山村路段直通永春吾峰、五里街。据记载,此条古道建于宋乾德二年,全长27.5公里。

桥内、岭头古道:途经桥内双桂古桥,岭头,永春五里街、许港,再通过水路直达泉州刺桐港。这条古道距永春许港最近,全程15公里左右。

步瀛塔古道:途经三班后房街、泗滨村步瀛塔、永春介福乡风流岭、湖洋镇直达仙游古海港。

古宫

泉山宫俗称“虎仔宫”,因后山似一蹲着的小虎形态得名,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600年。其内供奉张公圣君、三代祖师、保生大帝、赵大天君、翊顺侯王、境主朝天圣侯等。

与别处宫庙不一样的是,“泉山宫”宫名题写乃出自于中国现代书法家于右任之手。这其中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于右任(1878——1964),陕西省三原人,国民党元老,擅书法融北碑、章草、林简于一体,潇洒脱俗,风格独特。

于老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直到去世再也没有离开。他缘何为这小庙泼墨赐宝?

原来,村子有个姓郑的,8岁时到永春介福做客,回家途中遭土匪绑票,前后达80天之久。母亲爱子心切,到泉山宫烧香许愿:若能保佑儿子平安回来,愿敬献彩额一幅答谢。最终,儿子被赎回。

以后,郑先生辗转去了台湾。虽然远离家乡,他仍把答谢一事谨记于心。可海峡两岸数十年隔绝,留下了郑先生“夙愿未尝”的遗憾。1963年,郑先生时任台湾花莲县府机要秘书,他与于老先生并无交集,但有几个朋友是于老先生的僚属,郑先生通过于老秘书胡君,向于老倾吐心曲,请求题写“泉山宫”三字。同有思乡一片心,于老慨然应允,欣然命笔。然而海峡两岸关系冻结近半世纪。郑先生无奈,只好把于老的题字珍藏达26年。1989年郑先生终得回大陆省亲,他把宫名复印件呈送,出资请乡人购置樟木制成了于老题写的一方匾额,圆了旷日已久的答谢梦。

古祠

光裕堂,硕杰郑氏家庙。该建筑于唐末五代年间由硕杰郑氏始祖郑昭祖始建,后几经兴废。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二十二世郑祖福重修。嘉靖四十年辛酉(1456年),毁于兵燹。万历乙酉(1609年),进士、户部主事郑沛之父郑扬率众重建,更匾为“光裕堂”。乾隆丁未(1787年),扩建东西两厅及两庑以壮大观。民国26年(1937年),马来西亚侨领郑经伦、郑经召等捐资修葺。1961——1997年,县创办三班中学,借用光裕堂为校舍。1990年台胞郑点金捐资三十二万元人民币,择址迁建三班中学。1993年又捐资十万元,海内外郑氏族亲捐助人民币十二万元重修光裕堂家庙。

祠堂为外廊回字形明式庙宇建筑,上下两堂中辟天井。面阔五开间,外加护翼长28米,进深木构十七架29.5米悬山顶,八栋十翘脊,外檐滴水高3.1米。内辟正厅、两正房及东西厅,厅后隔子孙房十一间,四巷通达。东西厅前砌照壁,下放花井。两厢及下堂明设闲厅,暗作厢房。砖厅石庭。明面嵌62面柳条框屏作隔壁,屏眉木雕刷金纹龙形态各异。左右进阶旁嵌大幅透雕松鹤蕉鹿图。粉饰色彩黑白红金谐调,古朴肃穆庄重。

祠堂正厅神龛安奉祖先神位,左福德、右魁星,依例春秋祭礼。东厅奉北极玄天上帝,西厅乡贤祠。

整座古祠尤以细腻的泥雕、木雕工艺见长,被誉为“艺术殿堂”、“雕刻宝库”。现有明代中叶的房屋基础及重建于历代的地上建筑物及匾额遗存,且基本保护完整。近期,还将于内建置硕杰郑氏光裕堂家风家训馆、台湾县学教谕郑兼才事迹展示馆等。

光裕堂古祠结庐历史悠久、迁播蕃衍裔孙众多,历史信息丰富,是海外侨胞及国内郑氏裔孙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已被列为泉州市名祠和德化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厝

三班古厝甚多,现存的仍有大兴、二肯、光垂、湖洋、龙登、绍兴、蟠龙楼、泗滨堂、大观寨等数十座古厝,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戴云山筑、闽南文化元素。建筑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红砖盖墙,内为木质结构,各厝皆有或一、或二、或三之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

其中的蟠龙楼(又称双奶厝)更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与历史悠久而闻名遐迩。

该厝于清乾隆15年(1750年),由郑展枢四子太学生郑升敬兴建。因枕山面水,后山状如蟠龙取名“蟠龙楼”;又因厝前左右分别有天然两块浑圆巨石隆起而得名“双奶厝”。

蟠龙楼占地面积916平方米,前落门堂、中间天井,后落二层楼阁,分上下厅。其主体建筑土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燕尾脊,雕梁画栋,门庭开阔,堂宇深广。

因古厝人才频出,古有举人郑恩科,郑品,武生郑化龙、郑万等人,还有贡生、庠生多人;今有郑泽洽、郑祈增、郑鹏飞、郑鹏程等著名企业家及数十位社会贤达、优秀人物。为此,门前立有多座旗杆。右杆上端有一个方形“斗”,末端雕成毛笔状,寓意才高八斗的文魁,左杆末端上有一头雄狮,象征高中武状元。

古桥

村子原有大云溪桥、上竂桥、石牌桥、弯桥等十余座,现因改建公路,尚存古桥为数甚少。值得一提的便是弯桥。

一支小雨伞,一弯新月路,一方老松树,一阕明时曲。这是对建于明代“藏在深闺无人识”古桥的描述。

古桥桥长13米,宽3.5米,高4.5米,桥洞60余层数千石块都是经古代工匠精心打造,采用极为罕见缜密的并列干砌法砌筑而成。

此桥古时为村子通往县城至尤溪、福州等地的必经之所,也是当地人陶瓷贸易通往高阳铺、锦山虎豹关的“瓷帮古道”达永春许港、泉州刺桐港的主要通道。

古桥横跨清溪,造型优美,在绿水映衬下显得格外别致,人在桥上,桥在水中,如诗如画。因外观如一弯彩虹,似半轮明月而得名“弯桥”。古桥南侧石缝斜生一株老松,根部树围2.4米,树高6米,覆盖面积足有200多平方米。据说石桥周边原来都是青松老林,桥身长出的参天古松应是彼时松树果籽掉下自然滋长而成的。古松与古桥不离不弃,唇齿相依,近千年亲密相伴,一起见证着历史沧桑!

石桥东边有座建于民国时期,拥有四十多间房间的百年老厝,守护这些老房子的有近一半的郑氏族人,该石桥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但据村子上辈人的口口相传,桥为郑氏与徐氏先人合力建造的。

弯桥虽历经风雨侵蚀,整桥却无明显改动,具有一定的科学与历史价值,经德化县人民政府1991年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街

后房古街,建于明万历年间。封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郑扬倡建取名厚宏街,意取“厚实宏大”谐作今名。

原街平房店铺20多间。街道弯曲宽两米有余,石块砌道。入街升七台阶,出街降11阶。街尾建八里祠,祀肇建者“大老伯”塑像。立恩荣两坊。清代简称后房街,设有溪边塘,派驻防汛兵把守,称县南户。民国16年(1927年),民军徐飞龙修建公路改建旧街,更名通德街。街开张有财帛、杂货、药铺、屠宰、客栈、线面、棺木、制鞋、剃头等店坊30多家,是浔南集贸重地。至1949年,店铺增至61间,商号33家,日交易额500银元。1950年后,供销、粮食等网点先后增设,街延店市。1967年改称跃进街,旋复原称。1981年后个体商号、摊点剧增,物质上市丰富,街道拥挤。1986年冬建集贸市场,设早市、日市。时街段西起福利藤器厂,冬至教堂紫砂作坊,主街段铺水泥路面400多米。1994年按集镇规划改建,街面拓宽至13米,铺一级水泥路面,两侧建商住楼。今街旁又设有新街一条,新旧两街起自大兴堡外延伸至三班教堂外,约长公里有余,商务行业齐全。

街后有祀归德场场长颜仁郁、郑昭祖的忠应庙遗址及林长娘姑嫂墓。

二、千年瓷路

夏商青瓷

辽田尖古窑(又称苦寨坑古窑)是3700年前的夏商古窑址。历属三班村祖厝光裕堂发祥祖山所辖,据《硕杰郑氏族谱》载:80多座历代祖坟葬于此。2014年8月,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及德化县文体局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经发掘后首次对外发布,确定该古窑址为夏商时期德化龙窑遗址。

魏晋青釉瓷

1968年,在修建城关至三班的浔三公路时,曾在古瓷窑址的附近发现相当于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青釉壶、青釉罐和其余托具器物,这是德化继新石器时代釉陶被发现之后,又一比较早期青瓷产品的发现。

宋代白瓷

2007年,南宋商船“南海一号”于广州整体打捞出水,历经10余年考古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截止至2019年,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其中瓷器16万件套,发现大量德化陶瓷,其中一件记有“郑尽金”“癸卯”年(南宋淳熙癸卯年为1183年。)墨书的瓷罐乃产于三班村宋代瓷窑。郑尽金为三班村瓷器经营者。

跨越宋元明清朝代瓷窑

三班村周边,有20多处宋元至明清的古窑址遗存。其中尾林窑是我国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同时出现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等窑型,在一个窑址就能够感受近千年陶瓷烧制的发展史的古窑。近日,在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布了德化窑址考古发掘成果,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研究员作发掘成果汇报。

该窑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宋元古窑址作为“德化窑遗址”之一,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遗产点。

瓷路延伸

三班村陶瓷生产薪火相传,现有全球最大的陶瓷茶具营销平台——中国茶具城;有大兴、紫云、官田洋陶瓷开发区,陶瓷企业数百家,年产值达数亿元。

其中以郑氏陶瓷后起之秀郑泽洽、郑祈增、郑鹏飞、郑鹏程等兄弟经营的顺美陶瓷集团尤为出色。顺美集团是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也是德化县经营陶瓷的龙头企业之一。该企业创立于1986年,注册资金5100万元,占地面积210亩,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3000多人,是泉州市百家工业重点企业之一。2020年,顺美陶瓷文化世界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人才辈出

三班村地灵人杰,古今英才辈出。

硕杰郑氏于唐末肇基后,秉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古训,繁衍生息。其中有唐五代归德场长官、郡司马、敕封翊顺侯郑昭祖;北宋户部侍郎郑绢、武光州知州郑祥、兵部尚书郑依智,南宋广东循州知州郑轮、广东仁化县丞郑轸兄弟进士;明代有万历二甲进士、户部主事、被誉为“天下六君子”之一的郑沛,还有10多名举人,10多名贡生。

值得指出的是,村民于耕读之余,兴陶业瓷。涌现了郑尽金(南宋),郑振郁(明),郑延理、郑展枢父子(清)等陶瓷营销专家。

此外,有清乾隆年间硕杰郑氏陆续有族人赴台湾经商、游学、做官以至定居,最为著名的当属举人郑秉钧、解元郑兼才叔侄,郑兼才老师、伯父、举人郑秉钧曾赴台游学三年,郑兼才于嘉庆、道光年间两度赴台任教谕,为台湾地方安定、儒学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以来,硕杰郑氏族人更涌现了一大批爱国爱乡、爱岗敬业于祖国各条战线的社会贤达与各类人才。有革命烈士郑德威;有厅处级以上干部郑来兴、郑民生、郑国防、郑糯栎、郑其涛、郑利寅、郑文生、郑碧灿、郑清泗……等10多人;还有专家学者型人才卢森堡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德力博士、留学西德的郑苏氏博士、中国路桥专家、教授级郑玉銮……等数十人;博士、硕士生10多人;大学毕业200多人。

三班,这座中国传统村落,老厝古窑还在,人们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振兴乡村建设带给村民们这样的福气,也带给古老的村落朝气。村落不仅仅是村民们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文化、瓷业兴盛激活了古村之魂,稳固了古村之脉,人心更齐,生命力更为蓬勃!

来源:美篇 振翼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