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演绎崆峒版《山海情》

图片
图片
东西部扶贫协作:演绎崆峒版《山海情》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玉龙 李芳芳
最近正在各大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上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山海情》,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对口帮扶西海固贫困地区群众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故事。在磨皮滤镜偶像剧风靡荧屏的当下,这部由黄轩、张嘉益、闫妮、尤勇、姚晨等实力派演员本色出演,带着泥土香味且接地气的电视剧,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西海固位于六盘山西麓,崆峒区位于六盘山东麓,均属于六盘山贫困片区。剧中的场景、情节、人物、方言,都和崆峒区别无二致。崆峒区人看这部电视剧,就像在看自己的故事一样,有着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天津市河西区,因地处海河西岸而得名,是天津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人民富足。崆峒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平凉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受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制约,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东西部扶贫协作对象后,天津市河西区结对帮扶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崆峒区,让两地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从此,相距1300多公里的两地干部群众,携手书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共同描绘小康梦的同心圆,演绎了一幕幕同样荡气回肠的崆峒版《山海情》。
津崆运筹帷幄,
两地同心决胜脱贫攻坚
2016年,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党中央一声号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伟大工程。
在这一政策的号召和引领下,2018年,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天津市河西区,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平凉市崆峒区,结成了帮扶对子。自此,数十名天津河西区干部和医疗教育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跨越千里,来到平凉崆峒,以满腔的真情和“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初心,开始了津崆两地的帮扶工作。
结亲以后,两地聚焦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六大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签订了《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对口帮扶协议》,为津崆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绘制了蓝图,提供了遵循。
首先,来自海河之滨的河西区带来的是资金支持。三年来,累计向崆峒区投入帮扶资金8598万元,这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崆峒区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产业壮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注入了新鲜活力。
图片
精准扶贫《放心水》。杨艳 摄
崆峒区四十里铺水厂修建于1975年,主要解决石堡子、土谷堆区域内5203、5204、5207和华丰厂、丰收厂五家军工企业3万多职工和家属生活用水的“52水厂”。2000年,因国家政策调整,五家军工企业陆续搬迁,原来的52水厂改制为四十里铺水厂,开始转为民用,承担3个乡镇、23个村、105个社、9947户农户约3万多人的供水保障工作。
从建成供水至今,水厂已运行了40年。由于年代久远,供水工程出现了严重老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近几年水位也逐年下降,一遇到干旱季节,水源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便十分突出。加之供水区域内管网复杂、供水线长面广,水资源损耗相当大,还经常出现管道爆管、冲毁道路、损毁农田房屋等现象,运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水厂管理者早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无奈企业亏损严重,没有资金,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河西区与崆峒区签订帮扶协议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作为投资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连续两年共投资1000多万元,协助崆峒区解决了近10万人的饮水问题。
四十里铺水厂就是在河西区的倾力帮扶下,借机一改过去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工程、设备的升级换代,厂房面貌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的还有高桂芳老人的住房。
四十里铺镇长沟门村的高桂芳,是一位76岁的独居老人,一直住在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间窑洞内。由于年久失修,窑顶出现裂纹,下雨天经常漏雨,被乡上评为二级危窑。村上用河西区配套的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用短短12天时间,就为老人修了2间砖混结构的新房子。
老人感激的逢人就说:“自己都这把岁数了,儿女不在跟前,经常担心窑洞哪天塌了,没想到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好政策,住上了新房子。”两年内,河西区先后投资140万元,以每户2万元的标准,让70户像高桂芳老人这样的贫困户及特殊困难户,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
通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放心房。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后,接下来就要着手解决贫困户增收的问题。
消费+产业帮扶,
多元扶贫协作成果丰硕
去年7月3日晚,在河西区携手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及甘南州卓尼县共同打造的“津诚所至•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电商产业节直播活动中,天津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奥运冠军李珊带领天津女排队员倾情助力别样扶贫。四个半小时的直播,吸引了306万人围观,为贫困地区销售苹果、牛肉、猴头菇等特产,销售额突破237万元。
图片
这次“冠军直播带货”仅仅是河西区推动受援地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一系列举措的一个缩影。
图片
2018年崆峒区花所镇绿康源设施蔬菜示范园利用天津东西部扶贫协作入股配股资金改善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通过固定分红的模式向花所镇9个村1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稳定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图为工人在日光温室内给黄瓜吊秧。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志强 摄
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消费扶贫是鼓励企业参与精准扶贫,通过原料采购或建立劳动用工关系,帮助贫困户增收的同时,与结对地区市场需求方精准对接,定点采购,从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平凉市云翔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崆峒区首批消费扶贫产品供货企业。为了借机打通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公司专门组织生产了适合天津市场特点的小麦面粉,向天津食品集团订单供应。
津崆两地借势各种展销、商贸活动,频繁对接往来,将消费扶贫不断引向深入。2019年,云翔面业、新世纪柳湖春酒业、陇原香粮油、金江副食、高科农林等9户消费扶贫供货企业,通过投资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和展销会等契机,携带当地名优特产品,先后赴天津开展产销对接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9家企业全年实现销售额共计6550.36万元。通过劳动用工、原料采购、土地流转、入股配股形式,共带动贫困人口1276人增收。
2020年,崆峒、河西两地举办了消费扶贫云签约,签约额达3800万元。同时,两地初步达成了2000万元年度消费扶贫任务,带动贫困人口683人实现增收。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
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
河西区深知,靠过去单一的、短期的、救济式的送钱送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解决崆峒区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较弱的现状,他们不仅“输血”,还提出了一系列“造血”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受援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最终携手奔小康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牛产业是崆峒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为进一步夯实贫困村牛产业发展基础,河西区实施了基础母牛保护(见犊补母)项目,即以崆峒区项目内行政村村委会为入股主体,向天源农牧、白水丰源等6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入股配股,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使项目内贫困户实现稳定收益,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图片
例如,为麻武乡投入140万元,分别安排给7个村作为村集体发展资金,再以折股的办法,全部分派到麻武乡麻武村肉牛养殖小区,在取得养殖收益后,再按村分红,使村集体有了持续稳定收入。
麻武村村民马生林,将自家的牛入股到村里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年底分红3000多元。
与此同时,对那些没有养殖小区的村镇,河西区直接提供建设资金。例如投入70万元,在西阳乡上马村、麻武乡石家沟村修建了两处人畜分离肉牛养殖小区,吸纳当地35户贫困户入驻养牛,再以年终分红的形式,增加贫困户产业收入。
依托产业脱贫入股配股政策,作为6大龙头企业之一的平凉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入股配股资金,扩大了养殖规模,提高了厂房建设标准,使企业朝着更加良好、积极的方向发展,为入股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实现分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年底分红多个渠道增加收入,估算年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
三年来,河西区共投入4167万元用于牛产业帮扶,为崆峒区脱贫攻坚鼓足了“牛劲”,使崆峒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不断拓宽稳定增收的渠道,也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村的致富带富能力。
扶贫先扶智,
人才交流培训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三年来,津崆两地认真贯彻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人员互动、人才交流的要求,互派党政干部挂职交流,高频次促进专业技术交流,不断强化人才支援,以提升崆峒区自我发展和自我脱贫的能力。
“我们做的工作其实都是很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做好每一件事,站好每一班岗,那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达到了。”说这话的是河西区中医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何葶。
作为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天津姑娘何葶第一来到西北平凉,在平凉市中医骨伤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帮扶生涯。
“我们是来保障基本医疗的,踏踏实实的做好手中的每一个化验,出好每一份报告,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更好的融入到工作,何葶加班加点熟悉科室的检验仪器,了解工作流程。有时,她不仅要给患者做检验,还要对仪器做检验,甚至要给仪器做手术。
她几乎把休息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而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随医院的医疗队去乡镇卫生院走走看看。贫困地区许多乡镇卫生院的化验室设备闲置,工作人员并非专业检验人员。每次去,何葶总能发现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建议。她深知,自己不是来当客人的,崆峒也是她的家,她愿意为第二故乡的脱贫致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片
“既然来了,就要真心帮扶。即使走了,也要留下成果。”这是天津市河西区四十一中高级教师杨惠宇来崆峒区支教时写下的座右铭。
在得知河西区与崆峒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前去支教后,杨惠宇自愿报名来到平凉第五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在支教的一年时间里,她在担任高一语文教学班的授课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高一语文备课组长的工作。除此之外,她主动承担了区内外、校内外各类教研、讲座、展示课等交流,举办活动20余场次,听众累计达8000余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并被平凉市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她的课堂总是那么生动活泼,她与学生的关系总是那么融洽友好。因为,她常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答疑,和学生谈心聊天。每次考试后,她都会评选出语文小状元、感动语文获得者、进步突出者、持续飞跃奖等奖项,并自掏腰包买来奖状、文具、饼干、糖果等,给予学生以鼓励。
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去年元旦期间,杨老师举办了一场文学分享会。疫情后,她又模仿“学习强国”里的朗诵节目,举办了语文第一课。过硬的专业素质,创新的教学思维以及对学生的真心付出,使得她所教授的班级,在历次考试中语文成绩总是第一名,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为杨姐姐。
图片
真扶贫、扶真贫。三年来,众多何葶、杨惠宇这样的河西区援崆人员,带来了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传播了各自领域的先进知识,为崆峒区的决战脱贫、决胜小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图片
数字显示,自2018年以来,崆峒区先后共选派近800名医疗和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远赴天津河西区挂职锻炼、跟岗实践、交流培训;选派985名党政干部赴天津河西区挂职学习、参与培训。河西区也先后选派59名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崆峒区相关单位指导帮助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持续的智力扶贫之路。
图片
除此之外,在天津市成立崆峒区驻河西区劳务工作站,制定了《天津市河西区与平凉市崆峒区就业帮扶计划》,通过建办企业、加强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就业扶贫举措,共向天津市累计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正是一系列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实施,截至2019年底,崆峒区累计实现105个贫困村、1.2万户4.88万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451户1511人,贫困村退出率达到100%,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4%,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70元增加到6216元。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对于天津河西区派出的援崆工作人员来说,《山海情》的故事还没有结尾,脱贫摘帽只意味着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未来他们还将立足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帮助崆峒区困难群众巩固脱贫成果,收获更加全面的胜利,确保崆峒区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