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空地变身口袋公园,居民“自主拼搭”理想空间

干净简洁的廊架,富有动感的铺装,入夜后温暖的灯光……记者从市规自委获悉,北太平庄街道学院南路32号社区近日改造完成。在责任规划师团队与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原本闲置的公共空间,通过更新提升成了社区的活动议事广场,可以承载议事活动、公众交往、健身锻炼、儿童游戏、老人下棋等众多需求。

学院南路32号社区地处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被学院南路、西土城北大街、文慧园北路围合。社区建设形成于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楼房与平房共存,楼龄组成与居住类型复杂,老龄化较重,是典型的老旧社区。在三座居民楼之间,有一块近1200平方米的闲置地块,场地被混凝土矮墙围合,铺装简陋,缺少休息设施,甚至在其他社区都抢手的棋桌,也因尺度不适宜被闲置。

如今,原本荒凉的空地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口袋公园,舞台、座椅、棋桌等设施遍布其中。这次升级改造,通过植物更新设计、休憩设施升级、铺装材质适老化、停车空间生态化等方式,营造出丰富的社区活动空间。

据介绍,学院南路32号社区的成功改造,依托于海淀区“1+1+N”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所谓“1+1+N”指的是一名常驻街镇的规划师、一组高校教师领衔的“高校合伙人”、一批来自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师团队”。北太平庄街道经多次统筹讨论,最终由街道责任规划师赵新越、高校合伙人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王思元团队对场地进行改造。

如何确保场地改造真正满足居民需求?除了充分征集居民意见外,“社区微讲堂”活动也同时开展,责任规划师与高校合伙人对居民进行了规划政策条例、景观设计,以及观赏植物、种植维护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居民也提出具备可行性的想法,通过“自主拼搭”的方式,人人都参与到设计中。

“‘共筑北太’的意义不仅是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更激发了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更新,增强了社区归属感和公民责任感,培育了社区自我更新能力。”责任规划师团队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北太平庄街道责任规划师将持续开展社区改造更新系列工作,探索形成居民与街道、居委会、设计团队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