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丨极寒天气频发 或加快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进程

关注取暖季天然气市场
编者按取暖季,受到大范围强降温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国用煤用电用气需求大幅攀升。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坚持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持续做好群众取暖,特别是北方地区取暖用能保障。今年取暖季天然气的供需情况如何,应如何加快相关改革进程,完善制度建设?敬请关注中国经济时报“关注取暖季天然气市场”报道。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尽管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量创下新高,但受到极寒天气影响,中亚天然气供应量骤减,市场需求大幅攀升,多地天然气市场陷入阶段性供不应求,为保障居民供暖,北京重启燃煤热电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今年冬季再出现极寒天气,天然气市场可能还会显现阶段性供不应求,未来应同步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并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进程,顺应天然气需求季节性波动。
用气量大增
岁末年初,两场寒潮先后而至,华北地区供暖压力骤增,北京重启燃煤热电厂,LNG(液化天然气)价格水涨船高,两度突破每吨万元关口。
卓创资讯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LNG市场均价6435.98元/吨,同比上涨42.47%,2021年1月上旬均价8944.93元/吨,同比上涨110.44%。
上海钢联能化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廖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随着气温逐步回暖,工业用气和民用气的需求已放缓,但寒冬未尽,用气和用电的需求都会明显高于去年,但总体上国内并不缺气的,只是缺便宜的气。
与取暖季突然放大的需求相比,天然气供应相对稳定。一方面,国内部分LNG接收站扩能项目投产,2020年LNG进口量同比上年上涨14.06%,其中12月同比2019年上涨20.23%;另一方面,中亚管道气受到寒潮影响未达到预期,但中俄中线的投产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缺口,LNG进口量攀升,取暖季进口气整体供应相对稳定。加之,2020年国内的自产天然气量有望达到1880亿立方米,同比增速约7.21%,进一步弥补进口的缺口。
卓创资讯的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虽然今年冬季出现市场极端行情,但从供应端来看,目前的供应能力及调峰水平相比往年都有较大改善,今冬对LNG市场价格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极端天气。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国内的石油公司获悉,为保障今年冬季的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的国内天然气的产量和国际进口量均高于去年同期,中国石化国内天然气产量创出新高,2020年12月后石油公司下属的储气库也超计划运行。以承担京津冀地区主力调峰任务的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储气库群为例,截至1月10日,该储气库群10座储气库全部投入运营,有80余口井转入采气生产,采暖季已累计采气12.27亿立方米。
但即便如此,在2020年12月的极寒天气里,北京市为保障居民取暖需求,重启唯一的备用燃煤热电厂。在一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人士看来,虽然2017年以来国内普遍比较重视上游保供及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当前市场的需求相比,特别是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补齐储气能力不足的短板。
供不应求难再现
寒潮下的天然气供不应求,还会在取暖季重现吗?
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理事姜银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说,考虑到中俄东线的进口气量增加了华北地区的供应量,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接收中国石油昆仑燃气的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60%股权和大连LNG公司75%股权,完成全国一张网的并网等因素影响,今年取暖季再现天燃气“供不应求”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中俄东线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于2019年12月2日投产运行,按照中俄双方签署的管道输送协议,首年供气量为50亿立方米。一年后的2020年12月3日,中俄东线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顺利投产,标志着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正式抵达京津冀腹地,与此同时供气量开始逐步增加,2021年1月3日,中俄东线俄气实时进气量提升至2880万立方米/天,全面按照100亿立方米/年合同气量开始供气。
天然气是我国北方取暖的主力能源,为保障取暖季天然气供应,每年都会由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市场中的相关各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天然气市场新增中游环节。
廖娜说,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下半年刚投入运营,石油公司和国家管网的责权利尚未明确划分清晰,使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多次召开会议协调保证供应。2020年底至今,国家管网集团协同三大油企保供专班会议就召开了20余次,协同有待磨合和提升。
卓创资讯的人士认为,随着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业务逐渐落实,管网及接收站公平开放初见成效,整体利用率及资源调配效率有所提高,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LNG接收站的使用效率。
在姜银涛看来,今年冬季天然气市场供需紧张,还受到下游城市燃气公司对寒潮预期不足影响,购销存储计划未能与需求匹配有关,个别城市燃气公司倒卖定向合同气到外省,客观上加剧本地“气荒”,扰乱市场秩序,抬高气价。
廖娜认为,未来应进一步放开接收站,打开LNG进口通道,同时增加储气能力,加快国网与省网的互联互通,明确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与石油公司之间的权责,提高协同效率。并增加储能设备,充分利用更经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减少冬季发电用燃气需求,平滑需求。
姜银涛指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应加大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监管,同时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研究员郭焦锋——
补齐天然气供应短板未来
要在三方面下功夫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吕红星
入冬以来,受全国大范围长时间寒潮降温影响,全国天然气需求快速攀升。同时,随着冬季寒冷季节来临,民用气高峰已经到来。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全国日均供气量超过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面对用气高峰,青海省西宁市决定启动《西宁市天然气供应应急预案》,自1月10日起全市进入天然气供应Ⅲ级预警状态。根据预案,将按照“先安全后供应,先居民后工商,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优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气。
局部供应紧张原因很复杂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我国天然气市场整体上供需平衡,不存在所谓‘气荒’的问题。但我国太大,且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局部地区天燃气用气激增,在某一时间段存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也在预期之内,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并不是简单的供应不足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0)》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3200亿立方米,比2019年增加约130亿立方米。2020年进口天然气1400亿立方米左右,与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预计进口管道气500亿立方米、进口LNG900亿立方米左右。
在郭焦锋看来,局部地区供应紧张的一大原因就是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完全理顺,供气企业与天然气企业之间是市场化的价格,而居民用户与燃气企业之间的价格为相对固定的政府指导价。这样一来,当冬天用户用气达到高峰时,一旦天然气企业供应不足时,就得向储气库买气,而储气库的价格则比平时的要高一些,在用户端价格不涨的情况下,天然气公司就不太愿意买高价的天然气,以免增加成本,所以积极性不高。
针对我国储气能力不足的问题,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供气企业拥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城镇天然气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储气能力。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我国已建成储气库27座。其中,中国石油23座、中国石化3座、港华燃气1座,年调峰能力130亿立方米。根据国家“十三五”“十四五”的规划,到2023年储气库调峰能力将达到200亿立方米,到2030年要突破400亿立方米。当前我国天然气调峰储备还严重不足,目前只占到天然气年消费量的4%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是12%以上。
在郭焦锋看来,除去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完全理顺外,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不足,包括储气库、储气罐、LNG接收站等,使得储气调峰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同时,LNG点供在《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当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方政府也就不尽相同。因此,一旦面临用气高峰,仅仅依靠燃气公司就会面临很多问题。
LNG点供,也叫LNG区域供气单元,适用于输气管线不易到达,或由于用量小修建管线不经济的中小城镇和工厂等终端用户。LNG点供装置相当于小型LNG接收气化站。
未来要在三方面下功夫
未来应当如何做才能补齐短板,从而不再出现局部地区供应紧张的局面?
对此,郭焦锋表示,未来要在以下三点下功夫,推进改革。
第一,尽快推动储气设施建设,让那些没有完成国务院要求建设任务的地方政府与燃气公司加紧完成任务。
第二,近一步完善《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以便让更多天然气供应者进入。
第三,完善价格机制,使供气企业、燃气企业和用户价格完全理顺。
另外,据记者了解,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已经正式开始运转,旨在推动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保障油气安全稳定供应。
LNG作为天然气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强寒潮的来临,国内LNG的价格近日也开始“水涨船高”。
金联创全国LNG价格指数显示,2020年12月25日LNG全国价格指数为6886元/吨,较12月22日的高点8620元/吨下降20.1个百分点,1月5日大幅上升到7059元/吨,1月6日上涨到7581元/吨。
在郭焦锋看来,除去供需原因外,首先,LNG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国际价格波动,国内价格必然也会波动。其次,LNG由船运输,船运价格波动也必然导致LNG价格波动。
“另外,LNG储气设施具有‘窗口期’,只有在一定时间LNG才能够进入码头卸货,如果船不能及时进入码头,最终也会影响到价格。”郭焦锋进一步表示。
记者观察
理性看待取暖季天然气市场的
供需紧平衡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一场60年不遇的冷冬,令市场对需求预判严重不足,不仅推高LNG(液化天然气)价格,还凸显出天然气市场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
天然气是我国北方冬季取暖的主力能源之一,曾因为其清洁低碳的特点,各地掀起气代煤高潮,进而推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年需求增速曾持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一直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以气定改”,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被踩了一脚刹车,天然气市场最终从严重的供不应求转为供需紧平衡。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天然气自身产量不足,要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进口气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四成。
彼时,受到供不应求影响,“气荒”曾是天然气市场的关键词,一到采暖季,“气荒”便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2017年后,我国启动天然气市场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并在此后的几年里,明确市场中相关各方的权责利,以缓解冬季用气高峰时供气不足的问题。
以储气设施建设为例,上游供气企业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城镇燃气企业和地方应急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省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
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推进,天然气市场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目前看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今年冬季天然气市场的供不应求,其中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天然气的储气设施不足。但也应注意到完善制度并非一夕之功,需要逐渐推进的过程。
过去几年里,中国大力拓展天然气进口的渠道,来自中亚和俄罗斯的管道气逐年增加,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逐渐建成投产,LNG进口量不断攀升。国内市场的天然气产量也在增长,供应增长的趋势已经显现。
但在另一个层面,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改革都有待加速推进,比如如何强化监管,完善配套制度,推进天然气的市场化进程。
2020年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国有石油公司的相关资产逐步注入,全国一张网的格局已经形成,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中间环节。按照之前油气体制改革的方案,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两者缺一不可。
“管住中间”,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要增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的协同能力,明确中间环节不参与天然气销售。在管住中间的同时,要“放开两头”,增加上游天然气生产商和下游消费数量,形成市场充分竞争的格局,最终达到促进天然气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马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