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绵长的简阳文化。
在这期间,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简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简阳人都应该出一份力!
对于咱们来说,首先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非遗的第一步。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简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石桥挂面制作技艺。
石桥挂面制作技艺
石桥挂面制作技艺
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属于传统技艺类项目
编号Ⅷ-3
简阳市文化馆
是本项目保护单位
/简阳·非遗 /
简阳石桥挂面原产地在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
石桥挂面,俗称高架面,制面全用手工操作,创始于宋代,盛行于元代,延续至今有九百多年历史。
石桥挂面是有条细如丝、外圆中空,色白味美、煮不浑汤、隔夜回锅仍如鲜面的特点,驰名于省内外。
关于高架挂面的来历,民间有一传说:南宋时代有个皇帝喜食面条,且要求厨师把面条弄得越细越好。但厨师做的面条总是很粗,皇帝甚为不满。
一天,厨师为皇帝炖羊头,无意间把筷子插入羊眼窝内,当拔出时发现汤水浓汁沿着筷子成一条直线往下流,且越流越细。
厨师受到启发,便将羊骨头放在案板上,两个羊眼窝里各插一根竹筷,把搓好的粗面条绕在竹筷上,两手拉筷,果然越拉越长,越拉越细。
从此,就用这种方法为皇帝拉面丝煮食。此法逐渐传到民间,人们开始制挂面,但不是用竹筷和羊头骨,而是以竹棍代竹筷,以木制高架代羊头骨,故称高架挂面。
/简阳·非遗 /
制石桥挂面的麦粉是土磨推的,筛粉的罗底很细密,只取一、二道粉用以制挂面,不用次粉,故挂面质量高,丝头好。
石桥镇的挂面作坊,每家都有一口水井,用井水制的挂面,煮时不浑汤,如吃不完,可以隔夜回锅,美味不减。
制一百斤面粉的挂面,需三斤豆粉作扑粉,食盐八至十二斤(冬季需八斤,夏季需十二斤),菜油半斤。
其制作工序是:先在木盆内和面,和好后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拉成条,再将粗面条盘在木盆内,抹上菜油,数时后把粗面条绕在竹棍上,次日挂于高架,慢慢拉扯细长,晒干后取下来放在案板上,用刀截成数节,每节长十八公分,再按粗细定级,分别以红纸或黄纸包裹成把,每把重量只有十六进位秤的十二两。
品级分银丝细面、蛋清菲叶、二粗、三粗、头子面。
头子面是以火烘干的,每把一斤半重,农民最喜欢购买。
制面工人以双关语编了一首顺口溜:“自从‘离夫’以后,朝日‘打扮擦油’,结交‘两个光棍’,周身‘摆弄风流’,只说‘天长日久’,谁知‘刀截两头’。”
这实际就是高架挂面的生产过程。
/简阳·非遗 /
石桥挂面由于制作精细,质高味美,远近驰名,销路较广,不但本地畅销,而且远销外地,上至成都西坝,下至沿江各县,远至重庆以下各地。
简阳县志卷十九食货篇记云:“石桥面驰名,水陆兼运,行销上下州县,岁出三百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