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百年关上 昆明情怀

拥有百年历史的关上,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辉煌的瞬间,梳理这段历史文化,石虎关的传说、巫家坝机场和飞虎文化、老昆明人最爱凑热闹的关街是绕不过的,一个是文化的溯源,一个是城市的符号,一个则是老百姓的日子。
石虎关:城市向东 再造城市新中心
入城口,是进入城市的第一眼,是一座城市的门面。提及昆明“东大门”,绕不开石虎关。
说起石虎关,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昆明出入滇南、滇东南的重要咽喉要塞,同时还是“关街”发源地。传说明代晚期这里有一块石头,被石匠雕刻成一尊石虎,因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昆明,城区不大,石虎关已是郊外。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老贵昆路和老民航路是这个片区仅有且亮眼的主干道。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扩张,石虎关所在的关上街道呈现出传统城区焕新的态势。
图片
石虎关立交。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附近没有一座高楼,全是农田。”站在自家房子前,关上街道石虎关社区居民李中原忍不住拿起手机拍起照片来,不远处的二环高架、密集的高楼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令人愉悦的风景画。
在李中原记忆中,过去的家——位于石虎关的石坡村一直都是一座平平无奇的村庄,村民祖祖辈辈以耕地为生。然而到了现在,现代化商业小区、CBD大楼、商业广场拔地而起,远眺还能看见南市区地标建筑万达双塔。
城市的变迁、身边的变化,让李中原和不少同村人欣喜。2019年8月30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涵盖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云南自此进入“国字号”自贸区时代。昆明片区中,就包含关上街道石虎关片区。
图片
石虎关所在的关上街道高楼林立。王正鹏 摄
近年来,在这片6.2平方千米、15多万人的片区,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昆明巫家坝及大量的星级宾馆饭店使这里成为人流、物流汇集的“旱码头”。而今,随着巫家坝城市新中心项目的推进,城市建设新中心以飞虎大道为轴线,串联巫家坝和滇池会展片区,正聚集众多500强企业总部,CBD、中央公园持续推进,关上街道片区的城市凝聚力和产业辐射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用厚积薄发来形容该片区的发展并不为过。
陪伴着关上片区发展的石虎关,如今依旧傲然屹立,陪伴、见证着这个片区的日新月异。夜幕下,李中原坐在财神庙前,给孙辈们讲述这里的变迁。不远处的石虎关立交桥霓虹灯、车灯互相交织,流光溢彩,似乎也在默默听着他的故事。
巫家坝:见证者讲述这里的“前世今生”
2012年6月28日,随着最后一架航班到达丽江,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巫家坝机场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二个机场,这里曾经书写了“驼峰传奇”,这里曾经是中国首批民用航空机场,这些记忆是一代昆明人最珍贵的骄傲。
图片
巫家坝机场第一代候机大楼。
为了梳理这段历史,我们找寻了几位见证者。他们因为巫家坝从家乡来到昆明,他们因为巫家坝爱上与飞机有关的物件,他们因为巫家坝在这里工作,他们的记忆共同构筑了巫家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孙国慧老人今年已经65岁,她出生在关上,成长于民航大院,巫家坝机场一代候机楼是她儿时最好的合影地。可以说,她见证了巫家坝机场的变迁和关上从一个村庄向城市副中心发展的全过程。
孙国慧回忆,她父亲年轻时是一名飞行员,抗日战争时期经常要飞驼峰航线,从印度运送物资回国。后来父亲参与了修建保山机场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一名地勤人员一直在昆明机场工作。“听父亲讲,驼峰航线在怒江有一个叫驴谷的地方因为气流的影响会有飞机掉下来,我父亲也从那里飞越过,所以每次飞行母亲都十分担心。”
如今,孙国慧家中上百张黑白老照片,大多都是与巫家坝机场和老关上有关,其中几张父亲与飞机的合影,以及她与航站楼的合影都十分珍贵。她说,自己在关上小学就读,那个时候的学堂就是香条前村的一座庙,上学的路上,周边都是良田,几乎没有高楼,唯一醒目的建筑就是巫家坝机场的航站楼。她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是,每逢周末,哥哥会骑自行车带她穿过巫家坝飞机大道,飞机来了以后,两人就赶快把自行车放倒,然后趴在地上,飞机就从两人头上飞了过去。
孙国慧说,上学的时候,她的同学都是香条前村的,基本上都姓巫。那时就听老人说,很久以前有一户姓巫的人家来到这里定居,世代繁衍,巫家坝因此得名。
虽然从小在巫家坝机场长大,经常与飞机合影,但孙国慧自己头一次坐飞机却是成年以后的事情。“当时很紧张很兴奋,现在我还保留着一张飞往北京的机票,那个时候飞到北京只要78元钱。”孙国慧说,作为一名历史的见证者,她看到了巫家坝机场由只有几座小楼的简易机场变成了一个大机场,看到了昆明由一个小城变成为了一个国际大城市,看到关上从城郊接合部变成如今繁华的样子,历史在进步,祖国越来越好。“2012年,巫家坝机场转场的时候我十分不舍,觉得很不习惯,但后来想到这样的变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必须要经历的,心情也就慢慢平复了。”老人说。
图片
歼击机驾驶员程尊武。
30年,3300多个小时,这是程尊武与巫家坝机场的“亲密”接触。1979年9月从空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后,21岁的程尊武被分配到云南,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在作为军民两用机场的巫家坝机场上空,程尊武先后驾驶过歼-5、歼-6 、歼-6甲和歼-7等几种机型,飞行生涯中未发生任何安全事件。30年里,程尊武见证了巫家坝机场的3次改扩建,2002年7月任副师长后,又参与新机场选址的多次重要会议。
在巫家坝上空飞过的30年里,程尊武爱上了昆明的冬雪春雷、夏鸟秋风,喜欢上在航道上看日落余晖,喜欢上旭日从跑道一端升起的那一抹红晕。2019年,得知关上街道成立新社区“巫家坝社区”,程尊武主动联系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为社区公益事业发光发亮。“曾经工作在巫家坝,现在生活在巫家坝社区,我与巫家坝应该是一辈子的情缘了。” 程尊武笑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故事都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中,而在关上街道,要寻找关于巫家坝机场的这段历史,巫家坝社区是一个好去处。社区书记李文娟介绍,为了留住这段历史和文化,目前社区围绕侨乡文化和飞虎文化打造了众多文化体验区域,未来将打造更大的飞虎文化博物馆,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这段历史,记住曾经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这群人。
来到巫家坝社区门前,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街区长廊成了市民拍照的打卡点。在社区办公地的2楼,航空文化记忆馆已经初具规模,通过图片、文字、老物件和科技体验设备,人们对巫家坝机场、中国空军发展、中国民航发展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侨乡文化也是巫家坝社区的一个文化特色,此前巫家坝社区还被国侨办授予“全国侨乡文化社区”的称号。针对这些文化元素,巫家坝社区提出通过“两馆两走廊”(航空记忆馆、侨乡印象馆、历史文化走廊、党建文化走廊)、一街区、四联动、五带动、六服务的模式,最终打造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平台。
李文娟还透露,随着巫家坝机场一代候机楼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巫家坝社区将全力配合各部门,让更多与巫家坝机场、飞虎文化元素有关的收藏品进入一代候机楼,打造飞虎文化博物馆,让昆明人多一个寻找这段文化的好去处。
老关街:那是曾经最热闹的赶集处
说到关上的文化,赶关街是最具烟火气、最接地气的。
在昆明有很多乡街子,小板桥、马街、关街、龙头街、海源寺等等,虽然如今所剩无几,但是赶街依然是老昆明人割舍不下的风俗,人们怀念的是赶街所带来的那种充满温暖、人情味和乡土气息的感觉。
图片
关街赶集时的热闹场景。
关上的关街是一个被城市发展所代替的传统乡街子。它起源于1982年的老昆明,位于昆明老木器厂和融城金街一片。当时每周六是生产队放假的日子,附近村子和周边地区的人们都聚集过来,摆个小摊,叫卖着自家生产的土特产、农副产品和小手工艺品。后来因为城市发展需要,加上集市本身管理不规范,造成环境脏乱差和交通拥堵,关街于2017年9月30日被正式永久取缔关闭,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干净卫生、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老关街的记忆,从此封存在了那30多年的时光里,那周末赶街才去吃上一口的稀豆粉、肠旺米线、烧包谷,也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在了关上老昆明人的记忆里。
“我老伴很喜欢赶街,所以之前经常陪着她去赶关街,买一些生产工具和蔬菜禽畜等。”关坡村一位75岁的老人说,“关街关闭了以后,昆明机场也搬迁了,从巫家坝搬到了长水,政府在巫家坝旁边规划了一块空地,建了一个新的市场,老关街也在那里重获新生,对那里,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称之为关街。”
图片
关街传统乡街子于2017年9月30日永久关闭。
在实地探访中可以看到,新关街市场摊位干净整齐,各个种类农副产品和小吃摊有严格的区域划分,也有更加规范的市场监管,为那些靠农业种植养殖做生意的农户提供了方便,同时便于附近居民生活,既能在新关街买到很多生活必需品,还能品尝到很多美味。
新关街重现了老关街的烟火气息和热闹,和城市的发展接轨,又方便了很多人的生产生活需要,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新的乡街子。乡街子衬托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幸福,人们在为了五分、一角钱讨价还价的时候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谊,在老昆明人眼里,只有热热闹闹、人烟稠密,才是真正的生活。
来源: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