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件事39年,带动10万多人发家致富!这位省人大代表做了啥?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
他被称为“夏南牛之父”,率先育成了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39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带动了10万人发家致富……他就是省人大代表、驻马店市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祁兴磊。
1月18日,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在“代表通道”上,祁兴磊讲述了他与牛之间的“缘分”。
图片
右侧为祁兴磊
“我与‘牛’特别有缘,1961年出生属牛的,小时候放牛,大学学牛,工作研究牛,今年又是农历牛年,牛年就说点‘牛事儿’。在科研创新上,我想与大家分享三句话。”祁兴磊说,第一句话是,坚守初心,甘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祁兴磊的初心来自没能治好一头病牛的愧疚。
1980年暑假在家的一天,邻村一位大叔牵着一头病牛来到祁兴磊家,见祁兴磊就说:“俺这头牛,已经找过三个兽医了,都没有治好。这可是俺的全部家当啊,你是学兽医的大学生,一定能治好俺这牛的病。”
当时,祁兴磊还没有学习专业技术,不会给牛看病。邻村大叔很失望,临走甩了一句:“还大学生呢!连个牛病都不会看,白学了!”后来,牛死了,邻村这位大叔一家人像是塌了天,围着牛哭了好长时间。
这件事,让祁兴磊痛心很久,也为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学精养牛知识和给牛看病的本事,让乡亲们养牛少风险、多赚钱、能致富。
第二句话:敢为人先,争当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祁兴磊说,科研创新就是要敢闯敢试,不怕失败,“我和我的团队,就是在没有试验场地、人才和技术的条件下,靠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必胜信念,在2007年,率先育成了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填补了我国肉牛品种的空白,结束了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完全依赖外国的历史。2008年开始培育的夏南牛无角新品种,明年也将结出硕果。每头新品种牛比原种要增加3000元以上的收入。”
第三句话是:脚踏实地,要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参加工作39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与推广夏南牛。”祁兴磊表示,凭着一股子“牛劲”,他带着三代人、40多位科技人员持续接力,用21年的脚踏实地育成了夏南牛,又用13年的不断创新,让夏南牛产业成为了县域经济的支柱。
一头牛可以成就一个大产业。2020年,泌阳县牛业全链条产值已经达到150个亿,带动10万余人发家致富;夏南牛也成为河南畜牧业的一张新名片。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吕瑞天 刘梦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