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网红”车站啦!上海轨交15号线春节前开通试运营

作者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施培琦
上海轨交15号线近日顺利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预计春节前开通试运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提前探营,看看这条途经9所高校校区、创下地铁建设史上多个“之最”的线路有何特别。
创下多个地铁建设历史之最
图片
15号线是上海的第四条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也是首条全线全功能一次性开通最高等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地铁线路。起自闵行区紫竹高新区站,止于宝山区顾村公园站,途经闵行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宝山区等5个区。线路全长约42公里 ,设地下车站30座,其中8座车站与路网中既有和在建的9条线路形成换乘。
记者了解到,15号线创下地铁建设史上多个之最。是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史上一次性开通最长地下线路,长达42.28公里;建设周期最短,实际施工时间仅3年5个月;开通等级最高,为上海乃至全国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运行等级最高的(UTO)全自动运行线路;信号调试时间最短,历经3个月零25天,全天24小时调试,圆满完成了信号调试任务,用时最短。
图片
建设中,15号线成功打破区间穿越次数最多的纪录,穿越各类建筑体57幢,穿越既有运营地铁16次,穿越直径2460mm雨水管、直径2000mm原水管等重大管线8次,穿越北横通道、高架线桥等重大市政设施14次,穿越高铁及铁路8次,穿越河流23条。此外,还有管控风险点最多、管线搬迁及交通导改次数最多等“之最”。
据了解,15号线智慧地铁的整体涵盖各个业务领域、贯穿整个地铁全寿命周期,体现了智慧建设、智慧运营、智慧维保理念。
“通学”线路串联9座高校校区
图片
15号线沿线连通了9座高校共10个校区,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通学线路。记者书了一下,全程经过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古北校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仙霞路校区、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上海大学宝山校区。
还经过4座公园、3个国家级科创园区,连接了真如副中心、长风商务区、南站地区、漕河泾科技园区、紫竹高新区等重要区域,串联了上海西站、南站枢纽,对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配套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从申通地铁获悉,虽然确保春节前开通试运营,不过其中桂林路站因施工建设难度和疫情综合影响,需适当延长工期,本次暂不开通。据悉,该站因站本体长度、场地及周边管线搬迁等多方因素,施工组织难度极大、工艺十分复杂,经各承建单位合力追赶进度,首先确保了全线轨道贯通、列车上线调试等计划节点。目前该站建设尚需时间,实现开通后同步实现与9号线桂林路站换乘。
此外,娄山关路站与2号线换乘通道因涉及与商业体地下空间改造,暂时实行站外虚拟换乘,待改造完成后即可实现2号线与15号线的同站换乘功能。记者今日体验时试走发现,站外换乘需要走约10分钟左右的路程。
同时,受去年疫情对部分车站出入口工期造成不利影响,连接的地面人行道尚未全部恢复,相关施工单位正在全力推进施工作业,争取早日为乘客提供出行便利。期间,乘客可通过临时便道进出站。
古海岸线装修主题领略“沧海桑田”
图片
上海西部在古时形成了纵贯南北的古海岸线——“冈身”线,至今上海辖区陆域面积已达到6833平方公里。“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据考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在现今上海地区的西部,发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线“冈身”,在这条古海岸线上孕育了辉煌的上海三大古文化。
15号线项目公司副总经理王振辉告诉记者,“冈身”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贝壳砂堤构成,与轨道15号线的线路走向基本巧合,装修设计理念也从“冈身”线出发,采用多种设计手法,衍生出从海岸到大地过渡的设计理念。
在线路色彩定位中,全线标准站选用岩石棕、滩涂橙、沙滩金、海水蓝这一系列由海岸到大地过渡色为主题的颜色。在装修理念定位中,由北向南结合周边主题公园,打造春夏秋冬四季转换的风格——顾村公园站的“浪漫樱花”,长风公园站的“乘风破浪”,桂林公园站的“金桂飘香”,紫竹高新园区站的“寒日常青。
吴中路站和上海南站站还因地制宜,协调车站与周边环境条件,设计打造上海地铁“最美车站”,突破性采用无柱拱顶结构型式,取消了柱网,在确保轨道交通使用功能的同时,为大客流组织提供更灵活的运营方案,并将地铁车站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提前来看看站厅亮点吧:
▋ 上海南站站:地下空间交织
图片
在上海南站站,记者看到,这里取消了站厅层公共区立柱,顶板的弧形顶提高了空间感。无柱车站的大空间,让人呼吸也更舒畅。下沉式广场的介入,将绿色也带入了地下,天窗带入自然光,非常通透。人文公共艺术的植入,则丰富了地下空间感受。
据15号线项目公司副总经理王振辉介绍,这里与商业体结合,方便乘客进出的同时,使地下空间相互交织,在天气恶劣的时候,乘客也能愉快的出行。还实现了综合换乘功能,将地面公交、地下商业、地铁、国铁等各类资源整合重组,形成综合立体交通换乘枢纽,未来可以便捷地实现1号线、3号线、15号线、国铁与地面公交车的换乘。
▋ 桂林公园站:金桂飘香
图片
在桂林公园站,记者很明显感受到,整个站点都体现了“金桂飘香”的主题——吊顶都是金色的,站厅也结合了桂花进行设计,改变传统铝合金休息凳的设计,整块大理石面的凳子古色古香。王振辉表示,这个站点的创作灵感就是桂林公园。
上到站厅,主题墙面是一面巨大的中式屏风,金属镂雕屏汲取桂林公园小桥流水、叠山立峰、嶙峋怪石的景色,两者结合共同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旁边还配有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咏桂诗:“金谷园林知几家,竞栽桃李作春华。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
两侧墙面的瓦片、窗格、太湖石尽显江南园林意境之美,随影随势,不拘一格。站厅柱子横梁运用中式窗格元素,桂花、蝴蝶点缀其中。连地面都有一朵朵桂花投影,让人似乎能闻到桂香。
▋ 吴中路车站:绝美浦江天际线
图片
头顶的清水混凝土穹顶形成空间感,左右两侧是上海天际线,左手是浦东陆家嘴建筑造型,右手是浦西外滩建筑造型,LED灯光闪烁,置身站厅犹如行驶在黄浦江中,观看着两岸风光。这就是15号线吴中路站站厅的绝美风景线。
据王振辉介绍,为使乘客获得最大化的使用空间和独特的空间体验,吴中路站设计为无柱拱形车站。穹顶为清水混凝土体现了先进的施工工艺,为使完整的拱形结构顶棚裸露,风、水、电主要管线均隐藏在拱形顶两侧。
车站装饰首次在地铁中尝试应用多元化场景,将车站空间打造成为一幅蕴藏无限可能的城市画板。上海浦江两岸天际线也以76米长画卷呈现于站厅拱廊,以铝板“剪纸”构筑起的都市天际线成为空间主要的装饰元素,采用了分区段灯光效果配置方案,不同的色彩灯光还可进行主题化编程设计,满足多元化的场景变化。
▋ 长风公园站:“是滴哈猛”
图片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自长风公园在1959年国庆节正式开放以来,园中的大型人造景观“铁臂山”成为了几代上海市民心目中难忘的回忆之一。“是滴哈猛”是英语“steel arm”的幽默谐音,意为钢铁手臂。15号线的这个站点设计造型也结合景观的抽象几何元素,赞美了当年建设者的英雄气概。
装置的整体造型采用金属包柱结构,表面运用多层次的漆艺,精心模拟出岩石的光洁和肌䤚效果,是一个由多边形块面及双重质感拼接出的多维度空间艺术装置,不同视觉角度的欣赏,能让人产生不同的艺术想象。
▋ 顾村公园站:绽放春天
这里有一个大型艺术装置《绽放春天》,以顾村公园春天樱花盛开季节为背景,有趣的动漫绘画描述了春天的故事——万点樱花引飞燕,一行白鹭报春来,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守望着美丽的家园,一列地铁从远方呼啸而至,带来浓浓的春意。
画面模拟珐琅金属勾线填色技术,运用彩色琉璃技法,把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造型以青绿山水画和工笔画相结合,呈现出景色叠加、多维度透视的空间意境效果。同时利用现代灯光作为点缀,将点点樱花散布于空间,让人置身于斑斓缤纷的春色氛围中。
责任编辑:朱雨佳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在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四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