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十三五”昭通之变

1月18日,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专场在昭阳区举行。昭通市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晋雯介绍,“十三五”时期,昭通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5年来,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最优、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最大、特色产业培育势头最足、城乡面貌变化速度最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在昭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185.0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全市现行标准下185.07万农村贫困人口、1235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区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建成以靖安、卯家湾为代表的69个中安置区,35.47万搬迁群众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一步跨越;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1.95%,104.55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7%,13.74万新增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1%。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经济总量在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突破1300亿元;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8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6%,成为全省第5个投资达千亿元的地级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年的33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5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年均分别增长9%、9.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1万余元。
苹果装箱车间
苹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预计由2015年的17.5∶40.7∶41.8调整为2020年的18.9:37.4:43.7。苹果种植规模近8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竹产业规模达到430万亩、综合产值达53亿元;以5万亩“洋芋帝国”和100万亩规范化种植基地为带动,250万亩马铃薯正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蜕变。70万吨绿色铝项目累计实现产值近80亿元;80万吨绿色硅循环经济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94.7亿元、年均增长9.4%。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0公里
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得到根本性缓解。“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2条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建设,建成通车8条、加快推进4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0公里、跃居全省第三,除永善外10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改造国省干道公路105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478公里,建成农村道路安防工程10461公里。成贵高铁通车,渝昆高铁开工,昭通迈入“高铁时代”。水富港扩能工程一期建成投用。全市航线从1条增加至10条。白鹤滩水电站7个移民安置点安置房全部封顶,5万移民即将搬迁入住。水富至昭通天然气长输管道建成通气,20座水库下闸蓄水,全市乡镇光网实现全覆盖。
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70万人
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创造性突破。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中心城市“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70万人。昭通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16个工程类项目全面完成。城镇“两污”处理率均达到97%以上。水富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县城”。扎西红色小镇、凤凰山国际文旅小镇等建设有力有效,所有自然村实现干净整洁,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3年达到99%以上
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昭通篇章取得开拓性进展。深入实施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九大攻坚行动”,17座小水电站全部拆除并实施生态修复,流域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27个污水规范化处理项目即将有序投用,历史形成的660万吨硫磺冶炼废渣生态修复完成三分之一以上。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3年达到99%以上。32条出境河流实现条条清水出昭通。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还果321.7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2%。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城3个。
镇雄县扶贫车间
新增城镇就业18.41万人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整体性提升。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41万人。“全面改薄”任务全部完成,20所普通高中项目即将建成,职教中心一期全面投用,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突破4万人。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部提质达标,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昭通,市传染病医院和镇雄县传染病医院启动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55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全面铺开。招商引资累计到位市外资金3628亿元、年均增长11%。“昭通书院”建成投用,昭通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法治昭通、平安昭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云南网记者 沈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