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回不去的旧时光——那些埋在记忆中的兰州老工厂

2007年,当60岁的方大勇退休时,他并没有想到,他曾经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献上了青春和汗水的兰驼厂,并没有比他坚持得更久,仅仅在两年后,兰驼厂就被实施了政策性破产。

破产重组后的兰驼厂境遇依旧艰难,靠着出租厂房、品牌及商铺等方式维持地生存着。直到2014年,兰驼厂被兼并进了兰石集团,方大勇一生都引以为傲的兰驼厂,如今连“番号”都没有了。

兰驼厂旧照

厂子破产那天,方大勇约了几个老工友,特意穿上了工作服,去厂区里看了看。他们在破败的厂区和车间里走了一圈,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当年,兰驼厂是多么辉煌,1952年建厂,几乎跟共和国同龄,是甘肃省首批组建的十大骨干集团企业之一。

那时候,兰驼厂生产的拖拉机、农用车奔腾在大半个中国的田野乡村里,“兰驼”这个名字带来的荣耀感和自豪感,不亚于今天满街乱跑的奔驰宝马。

那时候,工厂不仅仅是工厂,是个大家庭,工人的吃喝拉撒、婚丧嫁娶都是工厂管,方大勇的老伴儿就是厂里工会给介绍的;那时候,工友不仅仅是工友,是兄弟姐妹,今天你去我家喝二两,明天我去你家杀两盘,都是常有的事。

那时候,方大勇还年轻,是骄傲的工人阶级,胳膊上肌肉虬结,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敢跟主任叫板、敢冲厂长骂娘。现在,方大勇和他的工友们都老了,还有这工厂,也跟他们一起老了。

他们脚下站着的这块土地,埋葬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连同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青春记忆,也都尘封于此,再不会有重新打开的日子了。

他们站在这里,算是缅怀,也算是遗忘。

新世纪最初的那十年里,像方大勇他们这样的故事,常常会上演;像兰驼厂这样封存着一段段流金岁月的老工厂,也一个一个悄无声息地在兰州消失,有的彻底破产、有的改换门庭。

始建于1940年的兰州齿轮厂,专门为“东风”、“解放”等重型卡车生产齿轮,2005年宣告破产。

兰州人都知道的兰州第一毛纺织厂(一毛厂),前身是抗战时期在兰州七里河区新建的雍新公司毛织厂,是甘肃纺织行业的扛把子,也是中国轻工业的一面旗帜。2000年9月,一毛厂向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如今的火星街100号,已经看不到一毛厂的痕迹。

和一毛厂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二毛厂、毛条厂…。

威名更胜的还有兰州通用机器厂,拥有135年的历史,前身是由陕甘总督左宗棠于1872年创办的兰州制造局,曾经跟李鸿章的江南造船厂同样名震华夏。2010年第一次破产重组、2016年第二次破产重组。今天,兰通厂的名号还在,只不过已经物是人非。

还有代表“兰州制造”的(黄)河北三厂:长风、万里和兰飞,虽然没有兰通厂那么有名,但在兰州也算是家喻户晓,就像那句“长风电器、称心如意”的广告词一样,深植在一代人的脑海里。现在,他们已经一道被列入“工业遗产”,进入了历史的故纸堆里。

还有兰州轴承厂、兰州减速机厂、兰州油泵油嘴厂、兰州木器厂、兰州长津电机厂、兰州制胶厂、兰州内燃机配件总厂、兰州保温容器厂、兰州二通厂、兰州钢铁厂等等,这些老工厂,除了留下一堆冠以它们名字的家属院,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它们存在过的痕迹,随着兰州棚户区改造的进行,以后连这些名字恐怕都将不复存在了。

兰通厂旧照

时间就像一列高速列车,带着城市极速向前奔跑,那些老工厂就像掉了队的乘客,错过了就再也追不上了。

如今70多岁的方大勇,提起兰驼厂,已经不像刚退休时那样激愤,说些“哈怂们给组坏了”之类的话,他已经平静地接受了兰驼厂这些年发生的事,就像平静地接受自己已经老去了的命运。

他每天都会经过兰驼厂,一部分老厂房还在,另一部分已经变成了一座国际化的“高尚”社区,至于如何高尚,方大勇没进去过,也就无从体会。

电影《芳华》结尾时说:“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这正是方大勇、或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