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格局 实现大跨越——浙江交通“十三五”发展侧记

山区村民坐上自家门口的公交车,笑开了花;城市居民开上私家车,一脚油门驶入振兴的乡村;“空中飞人”下了飞机,无缝衔接轨道交通;船老大打开手机APP,智慧过闸;一批又一批“中国制造”来到宁波舟山港,被运往世界各地……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五年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部省决策部署,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初步实现“总体适应”基础上,逐步转向“先行引领”,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地位进一步凸显。
面对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影响和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严峻挑战,浙江交通全面融入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精准施策,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从“量变”到“质变”,浙江交通“十三五”发展胜利收官,为“十四五”更好推动综合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更开阔的站位和视野向更高的目标推进,努力成为“窗口”中的“窗口”“先行”中的“先行”,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先行官。
图片
破题
冲云破雾“促投资”
“还记得五年前,我们在规划‘十三五’的时候,当时觉得万亿交通规划是不可思议的。”一位交通规划部门负责人表示。凡事预则立,五年来,浙江交通人朝着标杆奔跑,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十三五”期间,全省综合交通投资高达1.3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是“十二五”的2.2倍,远超预期。年度投资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大关,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连续两年获国务院嘉奖的省份之一。
成绩的背后是交通人凝心聚力的冲劲和转危为机的智慧。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为难忘的一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我省交通投资断崖式下跌,特别是2月份同比下降79%,交通工程几乎处于停摆状态。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浙江交通人拿出“背水一战、绝地反击”的必胜信念,咬定年度目标不动摇,以超常规力度狠抓投资建设,实现综合交通投资5月提前翻红转正,超额完成全年目标,达到3600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公路水运投资1883亿元,居全国前列、华东首位,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为“六稳”“六保”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规划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执行力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了浙江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劈波斩浪“解难题”
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钱江隧道及接线工程、嘉绍大桥……一个个超级工程从浙江生根,走向世界一流。
有着百项创新发明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三座跨海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创造了浙江省同时段一次性通车大桥里程最长的纪录;备受世人瞩目的宁波舟山港主通道成为浙江唯一入选交通运输部品质工程攻关行动试点项目的在建工程,全线贯通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海桥梁群……
一个个“奇迹”背后,是浙江交通上下一心“变天堑为通途”的昂扬斗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实干本领和迎难而上的魄力。
面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建立省级部门常态化会商机制,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组建攻坚组一线服务,累计解决300多个项目难题,特别是针对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开工难问题,18次专题协调,有效破解投融资模式变更、土地预审等难题,仅用2个月完成工可、初步设计和施工图批复,创高速公路项目审批最短记录;针对新奥LNG运输、舟岱大桥敷设高压电缆、主航道渔船碍航清理等风险大、敏感复杂的问题,主动担当、反复论证、多方协调,逐一制定具体解决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实质性突破。
“十三五”期间,浙江交通攻克了许多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干成了一批过去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不断深化对交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做法。
图片
革新
凝心聚力“立大局”
浙江改革发展的事业是在传承接力中推进的,浙江富民强省的愿景是在不懈奋斗中实现的。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一分子,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五年来,浙江交通始终在大局中找准发展的定位和方向。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谋划、主动对标、主动作为,全省“大抓交通、抓大交通”的共识、氛围、格局全面形成。
省委省政府将交通作为先行领域,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作为全国首批交通强国试点,浙江坚持系统谋划,高标准构建强省政策体系,编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出台《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12方面46项强国试点、17项省级试点有力推进;积极争取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城乡公交一体化、危货运输智慧监管列入全国试点。此外,又以“迎亚运、建窗口”为契机,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九网万亿”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十大千亿、百大百亿”工程。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十三五”期间,浙江交通主动作为想在前,在多个重点领域引领示范,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国率先建立综合交通统筹机制,全面整合港口、机场和公路、铁路资源,组建海陆空三大投融资平台,牵头编制现代综合交通发展意见、交通强省实施意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战略性、全局性政策文件,成功组建海陆空三大省级投融资平台,大力实施“补短板”“十百千”等创新载体,形成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的“一盘棋”推进机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三服务”……广大交通人以“党建”为引领,真正把政治忠诚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实干中锤炼党性修养、锻造战斗品格。“十三五”期间,“最美行业”创建继续深入,浙江交通48人荣获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荣誉,8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1人获全国和省部级技术能手称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个最美人物正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为整个行业带来积极向上的氛围。
驰而不息“兴产业”
2018年是交通强国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浙江推进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以及全省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应运而生,至今已连续三年以这场盛会引领未来综合交通产业发展。
培育综合交通产业是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之举。早在 2017年1月16日,省委省政府就正式提出“培育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优势”。2020年4月17日,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做精做优万亿级综合交通产业”的要求。从2011年至今,全省综合交通建设投资额从1000亿跨越至3600亿,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6万亿。万亿规模投资为交通强国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新基建为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浙江交通深知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高素质人才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十三五”期间,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与省科技厅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推进创新型省份和交通强省建设。做强未来交通科创中心,优化重点学科布局,加强与同济大学等合作,新增智慧港航院士工作室,开展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获部省重大科技创新奖8项,发布及编制地方标准5项。
图片
跨越
积基树本“惠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正是浙江交通心之所系。
浙江交通坚持每年攻坚10方面交通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造提升4.8万公里,提前实现客车“村村通”、陆岛码头“3个全覆盖”;连续推进两轮城市治堵,城市公交实现500米半径全覆盖、移动支付全覆盖,群众满意度、公交分担率升至92.5%和30.2%;ETC使用率提高50个百分点,实现高速公路星级文明服务区全覆盖、全面推广差异化收费,杭州火车东站单向“免检换乘”;成功创建绿色交通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1万吨;安全生产主要指标下降约30%;在G20峰会、防抗“利奇马”超强台风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疫情期间持续打好闭环管控、保通保畅、复工复产、境外防输入等一场场硬仗……一件件关键小事让群众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针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痼疾,在全国率先建立综合交通统筹机制,成功组建海陆空三大省级投融资平台;通过机构改革,改变传统“小厅大局”模式,整合优化内设机构,有序完成事业单位、地市交通部门机构改革,实现整体性、系统性重塑;大力精简交通权力事项,创新“浙里畅行”服务品牌,推进“多证合一”等改革举措。
高掌远跖“联未来”
五年的时间不长,但足够浙江交通“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事业。
综合交通网络实现里程碑式的发展,线网规模达14.2万公里,高速“县县通”,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高铁陆域“市市通”,总里程超1500公里;所有地市“通江达海”,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667公里……五年,浙江大地织密综合交通网,“铁路、轨道、公路、港航、航空、管道、邮政、枢纽、绿道”九要素蓬勃发展。
聚焦港口这一浙江最大优势,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全面整合沿海港口资源、纵深推进一体化改革,相关经验全国推广。聚焦民航强省建设,全面优化省内机场布局,杭甬温三大门户枢纽加速成型,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试点省和首批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试点省。聚焦物流降本增效,率先探索“四港”联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海铁联运、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4.9倍和1.9倍。
还记得,2016年的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了力争打造“四好农村路”全国样板的目标。“美丽公路”“美丽公路+”……打通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畅途,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从名不见经传,到为人熟知,再到全国最美,短短几年,梦想照进现实,“四好农村路”成为全国示范。
图片
远航
互联互通“开新路”
长三角一体化是大局所需、大势所趋,长三角区域更被中央赋予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等重要使命,而交通一体化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020年12月28日,长三角一体化省际互联互通项目姚杨公路-叶新公路通车暨西塘-枫泾毗邻公交首发仪式在浙江嘉善姚杨公路和上海金山叶新公路连接的潮里泾大桥上举行。姚杨公路-叶新公路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个开工的省际断头路项目。道路通车后,改变了原本嘉善姚庄前往金山需要绕行G320国道的状况,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到3分钟;西塘-枫泾省际公交结束了两大古镇没有直达公交的历史,成功解决省际间“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是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
近年来,我省交通部门加强谋划和规划对接,推动打通省际断头路、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区域智慧交通发展、运输服务和管理一体化,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新编制的《浙江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谋划推进沪甬、沪舟等跨海通道和温州至合肥高速公路等省际通道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也取得初步成果。
修通“断头路”,打破无形“厚墙”。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交通率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为长三角地区实现人享其行、货畅其流作出贡献,加快构建长三角交通互联互通新格局。
扬帆起航“创新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宁波舟山港在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应对和化解各国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各项限制性措施对货物航运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
2020年12月21日凌晨,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800万标准箱,再创新高。“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与浙江省今年外贸经济的逆势增长密不可分。”宁波舟山港相关业务人员表示。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浙江省进出口总值3.0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3%。
在国际大循环方面,宁波舟山港加强与船公司在航线布局、腹地拓展等方面的业务合作,国际枢纽港地位进一步稳固。截至2020年11月底,宁波舟山港已拥有各类航线257条,创历史新高。在国内大循环方面,宁波舟山港进一步开通海铁联运新线路,增密已有班列开行频次,箱源腹地不断向内陆地区延伸。目前,全港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17条,业务辐射15个省(区、市)56个地级市。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宁波舟山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海阔凭鱼跃”,为更好地发挥“大龙头”作用,浙江交通部门积极围绕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助力宁波舟山港推动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优势,加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航班,抢抓腹地货源组织,优化集疏运网络体系,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最佳结合点,助推集装箱吞吐量实现新突破。
“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浙江交通将立足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定位,激发“一带一路”巨大能量,实现新跨越、新突破、新进展,再上新台阶,全面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先行官,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龚强 周倩
文字/冯晴颖 王宁 陈金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