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大头娃娃”事件,还没有画上句号

作者:王五一

1月18日,福建漳州市“欧艾抑菌霜”事件处置工作组通过漳州市卫健委网站发布了关于“欧艾抑菌霜”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的最新通报。

通报称,经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已确认召回的涉事产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开心森林一抹舒宝宝皮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根据目前产品检测结果和调查情况,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对相关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卫健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营业执照。

自1月7日某视频网站评测up主发布题为《“大头娃娃”卷土重来?!背后真相令人发指!》的投稿视频,到今天官方调查结果公布,“靴子”最终落地。虽然短短10多天时间里事件得以真相大白令人欣慰,但调查结果却再次击中了公众对于食品药品安全,尤其是婴幼儿相关用品质量问题的焦虑点。“大头娃娃”,无疑是公众记忆中不能言说的痛。

因摄入过量激素造成过度肥胖,受害婴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而随时可能出现窒息;而性早熟风险对于孩子今后身体和心理的负面影响,则更不可估量。一个个惨痛案例在前,我们不禁要问,“大头娃娃”事件究竟何时休?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不少媒体关注到的涉事产品是如何通过“消”字号审批,以及“消”字号产品在审批、监管中是否存在模糊空间和漏洞的问题。此前就有专业表示,“消”字号产品门槛较低,以涉事的抑菌霜为例,备案审批环节,国家规定的检验项目不包含该激素成分,这就给了一些企业可乘之机。同时,企业备案环节只需自行寻找认证机构、自行邮寄样本,最终只将结果提供给地方卫健部门,而卫健部门无须到现场查验,不排除有的企业利用假样本蒙混过关。

因此,在这次事件处理中,对涉事企业和生产、销售者进行严惩绝不是“句号”。涉事企业拿出的所谓产品检测正常的“权威检测报告”究竟从何而来;已经流入市场的涉事产品后续如何妥善处置;相关母婴产品究竟由谁监管、如何监管,都是需要公众持续关注的问题。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内容,对于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何种规模需要如何量刑做出了明确规定。可见在相关领域,法规并不缺位。

关键是,刚性的法律如何贯彻实施才是关键。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生产者知法犯法,执法者监管缺位等法治“短板”,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消”字号产品到底该如何审批监管,应当从该事件中汲取教训。

所以“大头娃娃”事件,还没有画上句号。我们要把对个案的处理,提炼为共性的经验,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发生。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对基本底线失守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