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丨老故事里的新传承

2021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腊月祭祀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腊八节的由来可追溯到汉代,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传统在文字记载上可追溯到宋代。从古代的狩猎、祭祀、传道,到现代的祈福、施粥、团聚,这一延续千年的文化走到现代,有了新的传承。

腊月除疫、祭祀古已有之

与佛教结合催生新意义

腊月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是岁末之交。腊月的“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新旧交替;第二层意思,“腊”字在古代从“猎”字,需要将打猎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第三层意思是祛除疫病,迎接新春的到来。因此腊月在上古时代就得到了重视。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腊祭这一天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定为腊月初八,这一切还是佛教的功劳。佛教是汉朝时候传入的,此时的中国的腊祭已经进行了几百年了,佛教为了扩大影响,结合了当时中国非常重视的腊祭,打造成了佛祖的成佛之日。

而供养佛祖的乳糜也就是腊八粥,实际上腊八粥是古代中国先有的,佛教附会才有了乳糜。不管怎么说,腊八节这天向百姓派送腊八粥就成为了一个传统。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而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喝粥、煮豆、做糍粑

传统文化在现代百花齐放

1、济南多个寺庙施粥,不仅免费喝还能带走

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每年腊八都有施粥活动,煮粥的师傅们往往要熬上一夜的腊八粥,前来喝粥的市民也早早就会排队等候。2019年的腊八节,兴国禅寺一共熬了十锅粥, 十四种材料,用了好几百斤材料!熬粥的地方热气腾腾,香气浓郁,有种过年的气氛!市民可以自己带碗,也可以用寺院里准备的碗。除了喝粥,还可以吃馒头咸菜。

图片来自微博@济南市济南事

此外,济南按察司街的崇明寺、芙蓉街的关帝庙在腊八节这一天也有施粥的传统。庙里还准备了一次性小碗、小勺,市民也可自己携带餐具。还有的市民自备餐具、保温盒等,打到家里给家人品尝。从2014年开始,趵突泉公园也在腊八节这一天熬制泉水腊八粥,免费供游客品尝。

图片来自微博@济南市济南事

今年1月16日,“千佛山兴国禅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防止人员聚集造成的防控压力,也为了大众的生命安全,经寺院管委会研究决定,今年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暂停对外施粥活动。

2、灵隐寺腊八施粥,已成功申报浙江非遗

从2008年起,杭州灵隐寺每年腊八节都有固定的习俗,已经成功申报浙江非遗。灵隐寺的腊八习俗也有固定的程序,包括供佛祈福、方丈讲经、千僧传供、煮腊八粥、施粥民众等。每年此日清晨,上万民众纷至沓来,僧人在寺院一一给大家施送腊八粥。由于来的人太多,会出现人身安全风险,因此改为网上预约,当然也有僧人和义工一起把腊八粥送到养老院、福利院等慈善机构,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环卫工人等。目前,灵隐腊八节馈送腊八粥数量,居全国之首。

苏东坡任杭知州时,曾在《留题灵隐方丈》用“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来描写灵隐腊八节的空前盛况。古代诗词里的故事在当代有了传承。

图片来源:@青年时报

3、北京雍和宫施粥:王公贵族专享到普通百姓共享

和所有的宫殿和庙宇不一样,北京雍和宫的殿门口有一口大锅。当然,这肯定不是真用来煮饭的,而是熬粥的,熬的就是腊八粥。清代京师每年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 前二三日,在雍和宫熬腊八粥,分赏宫内外。据记载,熬粥用宫中大号粥锅两个,每个可容米二三十石,此粥每年奏销银十万两。熬粥者为宫中经过专门练习的十余人;围锅念经,则用喇嘛徒侣多人;监视,则派满蒙王公贝勒。届腊八日,由监视将粥进奉内廷,皇帝照例谕令供祀太庙、寿皇殿及西苑各庙,然后分赏内廷各宫,再分赏外廷王公大臣。由此可见,在清代能喝到雍和宫腊八粥的,一般都是王公贵族。

图片来自网友:清代雍和宫熬粥用的大锅

2019年的腊八节,在北京雍和宫排队等待喝粥的有两三万人。有一家人凌晨四点从河北秦皇岛开车来此,只为喝一碗热乎乎的雍和宫腊八粥为新的一年祈福。队伍中也不乏对粥材好奇、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兴趣的外国人。

2020年12月30日,雍和宫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为确保游客信众和僧职人员健康安全,雍和宫经研究决定,从12月30日起,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疫情防控,将目前进入雍和宫限额人数再下降50%,取消腊八舍粥活动。

4、不只是喝粥!舌尖上的腊八节花样繁多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配料简单,就是醋和大蒜。腊八这一天泡上的大蒜到春节正好可以食用,通体碧绿,酸辣清爽。

腊八节这一天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并把这种豆腐称为“腊八豆腐”。

在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如陕西的关中、渭南地区,人们腊八节不喝粥,而是吃腊八面。人们提前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

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柳村,当地盘瑶群众有制作糍粑过腊月初八的习俗。当地瑶族群众将糯米原料浸泡蒸熟后,放在石槽里捣成泥状,然后揉捏成形制成糍粑。

长沙等地除吃腊八粥外,也做腊八豆,成为家常菜肴之一。乡间常在这天以糯米、腊肉、红枣、核桃等做腊八饭,腊八豆也是以此日所做最佳。

“腊八日子不用拣,大吉大利福寿锦。”在南昌,腊八也是个传统的黄道吉日。这一天,南昌人除了要喝“腊八粥”,还常举行定亲、娶媳、嫁女之类的“腊八婚”。古时腊日的习俗除祀神祭祖之外,还有“傩”。傩是江西特有的文化,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传说能保小孩平安健康。后来在民间转换了形式,变成吃炒豆、炒麦等,无论豆、麦,要炒熟炒爆,然后让小孩吃一些,叫“咬鬼”。

广东人不过腊八节:我不产米,我不是故意的

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熬粥、剥蒜、制醋的时候,南方却显得静悄悄。在广州,哪怕是荔湾、番禺等这些传统习俗保留最完整的村落,也没有任何腊八节的活动。广州民俗专家表示,广州人年前过的节日也不少,比如冬至、年二十八等,但腊八节却很少提。北方有“过了腊八便是年”的说法,正如南方的“腊月二十三,祭灶入年关”。两者意义一样,但时间不同。

为什么广东人不过腊八节?这与地理位置、广府人自古以来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代的岭南水乡尚未开发,土着人生活不以耕种为主,都是靠水上捞虾捞鱼谋生,而熬制腊八粥所需的豆类、谷类根本没有人耕种,所以也不会有吃这些东西的习俗。

民俗专家说,广东也有人过腊八,主要是珠三角一带,是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习惯。不过,随着地域迁徙,做腊八粥的材料已经不同。北方多用小米、红枣等,而南方多用糯米、百合、莲子等。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刘明明,综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新华社、北京日报、广州日报、信息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文史网、果然视频、新浪微博、济南市济南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