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纪录片:纪实影像里的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全国抗疫,世界局势瞬息万变,2020年以这样意想不到的方式开启。至今,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8000万,中国历经艰难的抗疫战役,已经率先恢复生产,社会趋于正常,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惊涛骇浪的一年,重大事件波涛汹涌,日常生活仍在继续,纪录片经住了考验,以真实的影像和斑斓的色彩为中国留下一份不可重复的珍贵记忆。

速度与理性:抗疫纪录片

突发疫情考验人类的智慧,也检验媒体的专业素质与社会责任。纪录片工作者与医护人员一样第一批冲上前线。这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战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2月3日播出微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以每集5分钟篇幅,及时传播发生在武汉的现场故事:护士自拍医院隔离病房里的救治场面,火神山医院施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增援者,留守武汉的英国憨豆先生模仿者逗逗先生……这些短暂的、甚至不够专业的影像传递了武汉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此时出现的大多是短视频,三五分钟,手机拍摄,体量小,周期短,反应快,传播广,像一支轻骑兵奔跑在前线。优酷的《第一线》,哔哩哔哩的《在武汉》,包括来自一线医护人员自拍的VLOG、《手机里的武汉新年》等,都呈现了新媒体的快速反应特性。

每当公共危机爆发,必然伴随大面积的公众心理恐慌,纪录片的首要责任正是及时、迅速地将真实现场呈现给公众,安抚人心,温暖社会。

随着时间发展,疫情纪录片逐步以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观察生活,捕捉影像,以不同景别反映抗疫进程。全景纪录片《同心战“疫”》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交通管制、治疗、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全过程,既有历史回顾、国际展望,又有现场故事追踪。《2020春天纪事》以理性态度记录医疗救治、疫苗研发过程,突出科学精神。中景纪录片《为了人民——人民军队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纪实》讲述了军队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救治的全过程,展现了为民服务的军人形象。《人间世》《生命缘》两个品牌栏目凭借医疗纪录片的熟练经验,迅速深入医院,捕捉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故事。而特写纪录片突出了疫情背景下的人物故事。《金银潭实拍80天》记录发生在金银潭医院里的故事,凤凰卫视记者敖慕麟参与疫情报道,不幸全家感染,失去父亲;出租车司机李超一家感染,最终失去奶奶和父母。摄影机默默守候在医院里,陪伴病人康复,见证逝者离去。《B8东病区》在同济医院安装摄像头,全程记录了B8东病区的故事,即将参加中考的少女璐璐和爷爷奶奶一起住院,情绪波动,历经折磨,最终全家康复;警察刘志亮历时77天,终于获救;感染科护士黄晓曼与未婚夫推迟婚期,参加救治,两人偷偷会面的场景令人感慨。《生死43天》记录了抢救一个孕妇感染者惊心动魄的43天,突出了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

抗疫主场在武汉,但战斗发生在全国。《上海日记》、《北京战“疫”》、《我在海南挺好的》、《我们在战“疫”》(湖南)、《疫动人生》(广东)、《直与天地争春回——2020四川战疫纪实》等影片记录了全国各地的抗疫景象。

疫情牵动世界。为回应外界对于中国抗疫无意有意的误解或曲解,中国纪录片努力呈现真实、完整的抗疫故事。《武汉战疫记》全视角、大跨度讲述了武汉抗疫历程。《新冠肺炎:与魔鬼的战斗》以国际视点讲述了中国政府、医院、科学家如何携手抗击疫情,并以国际专家之口讲述中国经验的重要价值。前者在央视英文频道播出,后者在美国探索频道亚太网播出,向世界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日本导演竹内亮3月初推出短片《新感染数为0的城市——南京》,6月播出《好久不见,武汉》,引发强烈关注,辛苦支撑的奶茶店,失去外公的女孩庄园,竹内亮以外国人的视点体验了今日武汉的伤痛和希望。

一位纪录片人说,拍摄这些影像是想让大家“看到真相,消除恐慌”。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作品,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出巨大的真实力量,显示了主流媒体的担当。因此,纪录片人不仅是抗疫的记录者、见证者,也是战疫的参与者、行动者。不过,也有一些作品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纪事周详,美学简陋。

时代主题与历史印记

2020年,脱贫攻坚和抗美援朝成为两大主题。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几年来,中国媒体集中力量报道脱贫攻坚,而纪录片更是扎根泥土,默默耕耘,奉献了一批纪实精品。《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采用直接电影方式,“长期跟踪,真实记录,影像克制而不失温度,没有解说,让故事自己说话”(总导演张旭语)。该片历时4年,以10集篇幅记录了全国9个深度脱贫点:云南怒江峡谷傈僳族自治州沙瓦村、山东东平县黄河滩涂的耿山口村、湖北省咸丰县洪湖中央的悬浮村落等,记录了老区、边疆及一些特殊生态区的村庄摆脱贫困的全过程,生态移民或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或驻村帮扶。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宣传片,而是带着情怀和理想深入生活现场,用琐碎庸碌的日常细节记录社会变迁,而这些细节里凸显了时代脉动。《承诺》从湖南、江苏、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选择贫困点,历经两年跟踪拍摄,记录了精准扶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第一书记》《中国扶贫在路上》《我的扶贫年》等作品也通过不同地区的脱贫故事,展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成就。《做客中国》则以体验的方式,邀请3位外国主持人来到中国乡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感受精准脱贫带来的变化。

以《俺爹俺娘》闻名的摄影家焦波扎根乡村,拍摄乡村,专注于以纪实方式跟踪拍摄。《乡村里的中国》之后,2016年他深入贵州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山区,先后拍摄了纪录电影《出山记》和《进城记》,完整记录了农民从深山走进城市的历程,揭示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心理路程。《进城记》讲述了农民从大山深处搬迁到遵义新蒲新区的迁移故事,走进城固然是艰难选择,但真正的困难发生在进城之后:生态变了,生活方式变了,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失效。年轻人向往城市,但中老年人却留恋农村,特别是那些找不到工作、失去生活来源的人,有的在小区公共绿地种起蔬菜,有的返回山村。深度贫困的地方大多是山区、边陲,脱贫难,拍摄纪录片也不容易,但这些作品大多却采用长期跟踪方式,以纪实影像浓缩人生戏剧:贫困农民往往生活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统里,他们走出自己的园地进入城市空间,人性纠葛与心理搏斗激烈缠绕,情与理、义和利、过去与未来,显现人性的黑白底片。城市观众或许会嘲笑这些移民的愚昧、短视甚至丑陋,但我期待同情的理解,当一个人被连根拔起置于新空间,谁都可能遭遇惊慌失措的尴尬情境。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批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作品在10月集中播出,如《为了和平》《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不朽的丰碑》《刀锋》等。这些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历程为叙事主线,讲述了中共中央的艰难决策、志愿军秘密赴朝、历次重大战役、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凯旋归国等重大历史事件,首次披露了一些相关资料和战争内幕,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血性。

《为了和平》以今日军队建设为切入点,讲述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拼搏、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精神气概,情景再现与历史影像交相辉映,大气磅礴。《英雄儿女》在宏阔战争背景下描绘的英雄人物,不仅有人们熟知的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等,还挖掘了隐藏民间30多年的战斗英雄柴云振,他负伤后被转移到地方医院,与部队失去联系,伤好后回四川岳池深山务农。《英雄》《不朽的丰碑——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故事集》也重在表现英雄人物,既有毛岸英、黄继光、杨根思等名人,也发现了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石宝山、用自己的身体接通电话线的电话员牛保才、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之一的蒋庆泉、电影《上甘岭》中女护士王兰的原型王清珍等。

如果说前面所讲述的作品大多是全景式呈现,《刀锋》则是一部特写,它以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志愿军老战士的口述,讲述了抗美援朝的拐点——长津湖战役,中国军队全歼美军王牌部队的一个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美军陆战一师指挥官史密斯少将感慨地说,“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人作战”。

多元文化 冷暖人生

2020年,中国纪录片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现实的复杂性。

文化纪录片格外丰富,开辟了一片独特的美学风景。文学纪录片是本年度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文化事件。《掬水月在手》《伟大的诗人——杜甫》《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等作品文雅风流,摇曳生姿,以文学之美熏染忙碌中的芸芸众生。

《掬水月在手》以96岁高龄的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为对象,采用北京四合院结构,“文学启蒙的大门;体会苦痛的脉房;师从顾随、窥见文学堂奥的内院;文学研究成果盛放的庭院;鹏飞美加、复而归国奉献教育的西厢房;终章无标题,灭而后空”(陈传兴导演语)。电影以诗词之美烘托叶先生诗学历程与多舛命运,《秋兴八首》将叶先生与杜甫连结一处,贯通古今,以诗渡人。这部关于诗词的影片本身就是一首诗,壁画、石雕、唐代铜镜、五台山寺庙,茫茫雪原上一行足迹,流动的意象漂浮于黄河、洛水——中华文化之河。

《伟大的诗人——杜甫》是英国BBC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一部作品,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来到中国,从河南巩义到西安、成都、长沙,追寻杜甫一生博取功名、颠沛流离的生活足迹。迈克尔称杜甫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与莎士比亚、但丁并列。这部影片在4月播出,想必会给疫情中的英国观众带去些许温暖。

《文学的故乡》从故乡这一特定视角探寻文学的生成,讲述莫言等作家如何把现实故乡转化为文学故乡: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刘震云的延津世界。作家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个人创作和故乡的关系——不仅是物理的故乡,也是文化的故乡。影片探索性地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如阿来在官寨遇见土司,毕飞宇划船遇见小说里的人物,突出了本片的文学色彩和美学表达。

《文学的日常》也是关于作家的纪录片,每集邀请一位好友与作家对谈,讲述了马原、马家辉、小白、阿来、麦家等作家的精神世界,分享了这些作家对时下热点话题的看法与观点。

《中国美》以美学之眼观看“无用”品牌创始人马可、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美术指导叶锦添、昆曲表演家张军、装置艺术家徐冰等人的艺术活动,展示中国传统美学如何深入当代,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人文创意和影像造型别具一格。《此画怎讲》以真人扮演的方式演绎古典名画,传播美术知识,趣味横生。

比文学艺术更广阔的是历史文化。《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朱熹》《西泠印社》《与古为友》等影片呈现了年度文化纪录片的实绩。《中国》以12集篇幅讲述了从春秋到唐代的文明演进历程,着力于制度、文化、经济与民族,突出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主体脉络,从老子孔子、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佛教东渐、文明融合。相比此前《中华文明》《中国通史》过于偏重政治和战争的模式,这是一种调整和修复。但《中国》的电影美学令人惊艳,它放弃了剧情化再现方式,全景为主,慢镜头,意象化,营造历史气象,为纪录片的历史表达探索新空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延续了前两季的风格,艺术表达更加自由,狂放不羁。《朱熹》以学术考据的方式讲述了宋代大儒朱熹坎坷的一生及其重要思想。《西泠印社》以一个印社的百年历史讲述文明的变迁。《与古为友》以体验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诗歌、功夫、榫卯等,趣味盎然。

2020年,纪录片触及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又有推进,突出代表是纪录电影《城市梦》《棒!少年》。《城市梦》讲述了武汉街头非法占道摆摊经营的摊贩王天成与城管执法人员之间的故事,他们冲突,拉锯,甚至死去活来,但最终达成和解。影片所蕴含的人性与法律、城市与乡村、基层治理等社会问题令人深思。《棒!少年》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来自全国各地、几乎被抛弃的少年们偶然机会来到北京学习棒球,甚至去美国参加国际比赛。影片以强烈的戏剧性、激烈的视觉冲击,塑造了少年命运的反差与对比,具有电影力量与人文思考。

华彩中国 美食人间

2020年,中国纪录片里的世界河山生辉,风味飘扬。

《航拍中国》第三季延续航拍品牌,选取河北、吉林、山东、山西、安徽、湖南、天津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呈现自然风光和地方文化。与前两季不同的是,本季特意拍摄了某些景象的四季风情,释放时间的魅力。美国国家地理与五洲传播中心合拍的《星空瞰华夏》同样来自空中俯瞰,它通过遥感卫星,从太空观看中华文明遗址,如长城、元上都、石峁遗址,并以三维动画重现历史奇观,展示古老中国的智慧。

美食依旧是这一年最受追捧的主题类型。《风味人间》第二季延续了风味品牌的强悍魅力,在世界范围里拓展美食版图,以一丝文学品味点缀食物的活色生香,引发新一波收视狂欢。腾讯风味品牌已经形成矩阵,《风味原产地》《早餐中国》《宵夜江湖》《一日之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生长,将美食纪录片进一步细化。《老广的味道》《江湖菜馆》《大地私宴》《面面大观》等美食节目也各有千秋。值得特别提及的是,《风味原产地》通过市场销售进入美国奈飞网络,已传播到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沧海横流,风雨兼程。纪录片直面新冠疫情,担当媒体使命,以纪实美学记录社会,激扬文化,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一幅精神肖像。当然,与中国繁复多样、急速变迁的社会现实相比,纪录片所抵达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国际视野不够开阔,品牌建设亟需加强,议程设置能力尚待提升。2021已然来临,我期待纪录片深入泥土,拥抱生活,锤炼美学,跟踪时代,创造出更加多元共生的纪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