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中共闽北临委旧址有了新发现

随着早年被停用的建瓯芝山小学旧校舍(注:序五里37号)被列为危房,相关部门在处理时接到原住户反映:这里是1927年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闽北临委旧址的一部分,也是闽北临委在建瓯活动时的应急撤退路线范围。

上图:位于序五里37号的芝山中心小学旧校舍,刘葆彝家族常在这举办婚丧嫁娶等活动,也是闽北临委的重要活动场所

经向“三一八”烈士刘葆彝的外孙女、闽北临委旧址展馆解说员沙无泞求证,闽北临委活动范围远不止“序五里43号”。这座小楼周边目之所及的房子,都是闽北临委当时的活动场所,而小楼西边的院子大门到管葡街沿线,正是闽北临委的撤退路线。

上图:据介绍,这些房屋都是当时闽北临委活动范围

沙无泞说,早从清代开始,周边的这些房子就是刘氏家族的祖宅,总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家族里的婚丧嫁娶活动,都在这里举办。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的刘宅一共有三处大门,房子四通八达、成片连接,可以从序五里一直通到管葡路直达管葡码头,更是成了闽北临委的撤退路线。

如今站在建瓯市中共闽北临委旧址二楼,仍可以看到前方清代建筑马头墙的残留。

“序五里43号这座小楼是由我的外公刘葆彝亲自画图设计的,1926年建成的时候有3层共12米高,是建瓯当时最高的民房。而小楼的正前方是以前我们刘家的花园,西边这一块是我们家的大院。也是在那一年,中共建瓯支部成立,小楼就成了我外公的老师、同学等当时建瓯仁人志士的避难所。后来闽北临委成立,遇到有人来搜捕,他们就从西边这个门撤退出去,坐船离开。”沙无泞介绍道。

上图:芝山中心小学旧校舍的屋顶构造

解放初期,由于刘葆彝家族的许多成员均因参加革命牺牲,作为闽北临委活动场所的刘氏祖宅也被闲置了下来。经过多年辗转变迁,只剩下了“序五里43号”这一座小楼。

解放后,刘氏家族便一直居住在这座小楼,一家六七个人在楼梯底下仅有25平米的地方“蜗居”,连个房间也没有,只是用木板简单搭了几张床,客人来了就在大厅打地铺。

1984年,经考证为闽北临委旧址后,刘葆彝后人决定将小楼无偿捐赠给政府,继承革命精神。之后,刘家人便一直在外面租房子住,全家六分之一的收入都用来支付房租,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上图:芝山中心小学旧校舍为闽北临委旧址的一部分,也是闽北临委在建瓯活动时的应急撤退路线范围

从1986年7月1日闽北临委展馆建成后,沙无泞一边在玻璃厂上班,一边为展馆义务讲解,不仅如此,沙无泞还自愿负担起展馆的水电费,整理馆内卫生,成为了展馆的义务管理员。

直到1997年,建瓯市体恤刘氏一家的付出,在旧址旁搭盖了一座50平米的平房供他们居住。同年,因企业改革,沙无泞成了下岗工人,便专职做起了展馆的讲解员。这一讲就是30几年。她说:“我是烈士的后代,从小听外婆讲他们的故事长大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烈士连生命都可以牺牲,我们捐个房子、付出这些不算什么,唯一希望的就是,尽我们之力让这处革命旧址能长久完整地保存下去。”

上图:遇到搜捕,闽北临委便从这个门撤退

现如今,这座典雅古朴的宅子虽已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它作为革命战争时期领导闽北乃至全省的革命首脑机关的重要意义却永远不会磨灭。

相关链接: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大革命运动处于低潮。闽北的形势与全国一样,工农运动遭到了摧残,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鉴于福建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陈昭礼到福建工作,恢复与发展福建的工农运动。月底,陈昭礼偕徐履峻一行抵达崇安,建立了中共崇安特别支部。8月,抵达建瓯,与葛越溪、季永绥等人接上关系,在陈昭礼的主持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省暂时划分为闽南、闽北两区”的指示,成立了闽北临委,直属中共中央领导,陈昭礼任书记。正是这个机构,领导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福州和闽北地区的革命斗争。

▋作者:叶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