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爱情的再命题——评越剧《核桃树之恋》

在浙江绍兴嵊州市城南新区(三江街道)仙人坑村,有一棵大核桃树,它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是绍兴市内树龄和胸径最大的核桃树。这棵树的背后,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之余,更让人敬重: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但鲜为人知的是,从嵊州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王荣浩,为此奉献了青春与热血。这棵核桃树是王荣浩从四川带回的三颗大核桃长成的。王荣浩的大半生时间都在兵工厂里度过,膝下没有儿女,家门口这棵大核桃树成了他留给妻子王贤琴最好的纪念。
以情感人 激发共鸣
由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丽泓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杨小青执导,嵊州市越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共同出品的原创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以王荣浩夫妇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围绕这棵核桃树,挖掘感人故事:从“情”字出发,叙述核弹技术工人余家平与妻子梅阿楚之间平凡而深情的携手,书写不离不弃的美好感情。同时,讴歌了众多为共和国核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无名之辈的铮铮铁骨,让观众从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中汲取力量。
《核桃树之恋》时间截取自1957年起的60年间,从女主人公梅阿楚的视角切入,表达出爱是细水长流的相守、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爱更是举案齐眉的坚贞这一爱的主题。
图片
剧照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说过:“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密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这话符合余家平与梅阿楚的感情生活。
余家平与梅阿楚的结合,虽是一见钟情式的美好遇见,但聚少离多的他们,感情基础有限,何况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一封信要辗转多天,特别是余家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不能事事与妻子分享。在新婚之夜,余家平送给妻子的礼物是三颗来自四川绵阳的大核桃——“其貌不扬,却是陋室藏金”——种活核桃树成为他们共同的信念。而当余家平负疚于自己没能给梅阿楚造新房、也没有带她去上海玩一趟、还没有为她添置家当、更不能常陪伴在身旁时,梅阿楚的回答颇合那个年代传统女子的美好情操:“嫁鸡随鸡我认了;上海只怪自己忙;婚礼从简最提倡;每年都有探亲假,平日里书信往来,也能添情长。”这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爱情观——爱是细水长流的相守。
图片
剧照
图片
剧照
邓颖超说:“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余家平与梅阿楚两人因距离而不能长相厮守,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安心照顾家庭,一个在外打拼养家,成活的核桃树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在第三场里,编剧选取他们婚后81天这个日子,通过时空并置的戏剧手段、两个空间的心灵对话,把这份刻骨思念传递给观众,表达出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直观而生动,情深又意浓,感人肺腑。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在剧中,当梅阿楚得知余家平三年前已离开上海去了四川绵阳时,无异于晴天霹雳。但倔强的她没有被村民的流言蜚语所击溃,而是理智地选择跨越二千多公里一探究竟。在余家平工厂的家属宿舍住了三个月,两人难得见面,余家平“铁的纪律”,总让梅阿楚欲言又止。通过与茶花嫂的交谈,才知晓一些信息:茶花嫂的丈夫就是余家平口中的“魏大强”,魏大强已因公殉职;余家平工作的一线最危险,好几个同事都牺牲了,但茶花嫂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干啥的;茶花嫂为了能多陪陪已长眠在此地的丈夫,自愿留下来接待一些临时过来的家属。这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余家平“在做一件为国为民的大好事”,让梅阿楚折服。后来,余家平因辐射病重,医生宣告他只有三个月生命期,但在梅阿楚的悉心照料下,活到了七十岁,他们之间这份朴实无华的爱,诠释了爱是举案齐眉的坚贞。
图片
剧照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说:“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这样的感情很纯粹!在婚姻保鲜期逐步缩短和离婚率攀升的今天,《核桃树之恋》无疑给了观众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愿望。
贴近生活 彰显美德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核桃树之恋》是此话的实践之作。
余家平与梅阿楚有信仰、有追求,并贯穿他们的一生。年轻的梅阿楚能歌善舞,是剡城县文艺巡回宣传队的一员,为宣传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场景,奔波在基层演出广阔天地上,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嫁给余家平后,这个敢作敢为的城里姑娘为支持丈夫的工作又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建瓦房、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婆婆,特别是种活了来自四川绵阳的核桃种子。余家平更是为了服从工作的保密性,不惜欺瞒母亲和妻子,且七年未回家探亲,无怨无悔地付出了青春与健康。他们用平和的心境、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守护着一份爱、一份承诺、一份责任,彰显出普通人的崇高之美。
图片
剧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国旗在《以优秀文艺作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中说:“文艺作品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精湛的艺术语言将多彩生活和高尚情感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努力创作有思想、有品位、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家当有的创作信条。”
《核桃树之恋》将戏剧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欣赏功能融于一体,展现社会生活,讨论社会问题,对社会制度和传统美德进行宣扬与赞美,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力作。
一是追忆历史,讴歌人民。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这声“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不仅代表我国科技事业所达到的新水平,还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历史也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体力量。
二是赞美奉献精神,崇尚传统美德。《核桃树之恋》不只是创作者在舞台上展示的故事或是一系列的事件,而是引领观众获得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该剧抓住了一个个关键的情感节点:一见钟情、喜结连理、只身远赴绵阳、余家平病重归家,通过演员投入的表演令舞台的整体表达自然流畅,即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也能从自身日常的经验中找到路径。
图片
剧照
三是画外音结合,收放自如。把主人公深长的思念通过诗意、灵动的舞台呈现表达出来;“春有花香,夏有荫凉,秋有果实,冬有暖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爱人岁月静好度时光。”借助这曲平实而又温情无限的主题歌寻求观众共情,在注重剧场性的同时注重情感的传达。舞台呈现上,一方面通过舞台调度和场景展示显现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另一方面以陌生化手法,对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间离,最终达到感动与震撼的效果。比如第四场,余家平的徒弟小华来接站,带梅阿楚去驻地的一路上,梅阿楚有心试探,小华却答非所问;见到余家平后,他终以“吃核桃”封了梅阿楚的口,让人疑窦丛生;然后又抽丝剥茧般地深入下去,最终使观众恍然大悟之余,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
图片
剧照
双线碰撞 诠释大爱
核桃树之恋》是一部双线结构的戏剧,余家平与梅阿楚为明线,秦风和欢欢为暗线,一明一暗交相呼应,使情节发展更为清晰,叙事结构更加集中,戏剧主题得到进一步挖掘与凸显。
该剧一开头,先出场的秦风和欢欢以追寻一棵大核桃树起兴,朋友圈、抖音、摆POS自拍……用这些具有当今时代特性的表征来引出故事,富有趣味性;然后让这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因斗嘴而起争执,正互不相让时,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梅阿楚出场劝和,并捧出核桃让两人尝鲜,由此化解矛盾;再通过画外音增添核桃树与梅奶奶的神秘色彩,使观众产生观剧悬念。这样的情节处理温馨、有情趣,既贴近生活的质朴,又有直面现实的果决,让人产生遐想。
该剧又采用倒叙方式讲故事,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给人以意料之外之感。剧中的倒叙方式是点题式和联想式。点题式即开篇就对所叙事件进行议论,提示“爱”这一主旨,然后再叙述事件过程,并首尾呼应作点化。联想式则由眼前的核桃树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使叙述顺乎自然、合情合理。这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表达方式,起到了催人泪下的作用。
梅奶奶请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吃核桃,并由衷地说:“好吃就多吃点,你们吃得多啊,他看着高兴。”由此可以看出:善良的梅奶奶早已将核桃树看成丈夫精神的化身,陪伴着她,从而让一个个寂寞漫长的日子显得充实有意义。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说过:“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英国谚语也说:“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爱的地方。”梅奶奶历经生活的磨砺,岁月沉淀的智慧,换来淡定与沉着的心灵回归,使自然与灵魂契合。那么,即便相濡以沫的丈夫已驾鹤离去,即使身无儿女可牵念,她的豁达与乐观,绽放出人生的厚重与生命的优雅。
在尾声里,受梅奶奶爱情故事感化,秦风与欢欢情不自禁拥抱言和;一群孩子集体向梅奶奶行少先队礼,梅奶奶开心地打核桃让他们品尝。在这里,核桃树已成为一个意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传递的人间大爱——梅奶奶虽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却也成为无数个孩子共同的母亲!正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所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图片
剧照
图片
剧照
作为一个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搬上舞台的剧作,尽管还有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有待完善的缺憾,但经过艺术化处理的主人公形象更鲜明、丰满,有亲和力。相信这段高度凝练的情感往事,会让走出剧场的观众憧憬美好爱情,并充满热情与信心。
(张亮宗/摄)
责编: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