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大都 图片/设计:景训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时间段落。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顾名思义,大寒是一年中极为寒冷的一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派天寒地冻的景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寒三候“水泽腹坚”,说的就是寒气积累到大寒,江河湖泊的冰已经达到了全年最厚。
民间俗语“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正值四九,最适合开展冰上体育项目。
《冰戏图》(局部) 清乾隆 金廷标绘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的冰上运动和相关器具有很长的历史,古代的皇帝也爱冰上运动,来看看他们豪华的冰上“游艇”。
01 宋辽边界的凌床
所谓冰上游艇,其实就是古代的冰橇——又称“冰床”“拖床”“凌床”“木排子”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叫法。
最早提到这种器具的,是北宋的江休复(1005-1060),在其《江邻几杂志》(又名《嘉祐杂志》)中记载:
今天雄县、霸州一带的塘泊,当时冬天都使用一种名为“凌床”的用具,用途主要是装载蒲苇,有时官员也会乘坐。
北宋江休复《嘉祐杂志》书影,清《钦定四库全书》本
由此猜测它的样子,应该像床一样是个平板,这样才好装运物品——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交通工具。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熙宁七年(1074年),考察河北宋辽边界,在今霸州、沧州一带,亲眼见到了凌床,并在其《梦溪笔谈》(约成书于1086~1093年)中做了记录。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凌床的记载,明万历三十年沈儆炌延津刊本
沈括提到:这种凌床是由人力进行牵拉的,数量还不少,“挽床者相属”——拉凌床的人一个接一个。
这条记录收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三,类别是“讥谑”。
原因是“凌床”谐音“灵床”,所以当时人会说:“这是运使的凌床”“这是提刑的凌床”,旁边听到的人都掩口而笑。
运使、提刑都是官名,可见这些官员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太好。
02 东北少数民族的狗拉冰橇
元代时,今东北一带,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狗车,后来也叫“扒犁”,其形态既像车又像船。明清时,其形制也没什么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清乾隆时所绘《职贡图册》中的赫哲人,就驾着这样的狗车。
《职贡图册·赫哲人》 清乾隆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俄罗斯人P. 马克(1825-1886)所著的《黑龙江旅行记》中对这种狗车有着详细的描述:
“爬犁的前部拴一根绳子,绳子的前端又连接另外一些绳子,拴在狗的的脖子上。就这样根据载货数量多寡,依次套上一对或几对狗。这些狗的最前面套着一只狗作为前导。”
《职贡图册·赫哲人》(局部)
这一描述与《职贡图册》中赫哲人的狗车,非常一致。
书中还提到:出行时既不用鞭子,也不用缰绳,只靠吆喝声指挥,狗一听就懂,会按规定的方向奔驰。在爬犁前部拴着主套绳的地方,有一个长绳套拖在地面上;驭手将一根木棍插入绳套之中,狗一感到刹车,便会立即停下来。
03 明大内太液池的拖床
北京地区的拖床,到明代才有记载。之所以叫拖床,是因为有人在前牵拉,拖曳而行。
明代宦官刘若愚创作的笔记《酌中志》详细记述了明万历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其中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记载了明皇城之内西苑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南海)上的拖床。
《酌中志》书影 明刘若愚撰 明末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当时拖床的形制还比较简陋,只是一个平板,上面放马扎子或者草席,可以坐两三人,前面有人用绳牵拉。
书中还提到:嘉靖皇帝晚年居太液池西边的“西内”,沉迷于修道。皇太子有一年从紫禁城前往拜见,就是坐拖床从太液池冰面上过去的。
过了几十年,到天启年间,皇帝的拖床有了一些变化。
据明秦征兰在《天启宫词》注中所述,天启皇帝下令用红板做拖床,拖床上加有低栏杆,也漆成红色。但拖床比较窄,只能坐皇帝一个人。为了追求速度,需要多名宦官在两旁,或用绳拉,或用竿推。
04 乾隆雪中坐冰床
满人的祖先起源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冬季冰封雪裹,冰雪活动盛行。满族入关之后,“冰嬉”——清代对冰上运动的统称——更成为其“国俗”。
清朝历代皇帝中,对冰床情有独钟者莫过于乾隆。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皇帝乘坐冰床,缓缓穿过西苑太液池。此时冰封湖面,细雪纷飞,两岸御苑房舍也都披上银装。
目睹此景,乾隆作了三首《雪中坐冰床即景》诗,并由钱维城画成长卷《雪中坐冰床即景》诗意图。
其中绘有三艘冰床,前中后次序而行。
走在最后的冰床,是最普通的样式,平板上面放一个黄色的坐垫,前面两个人拖着绳子牵行。
《雪中坐冰床即景》(局部) 清 钱维城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在中间的冰床在平板上面放一个坐榻,坐榻上方支一顶翠羽华盖。冰床后部直立,安装有两个把手,有两人在后面推行。
视线再往前移,就是乾隆此时乘坐的冰床了。
《雪中坐冰床即景》局部
这艘冰床非常华丽,头部像船头一样微微翘起,底部的木板漆成红色,冰床上安一顶轿子一样的棚子,围以黄锻。两侧还开有窗,便于皇帝乘坐其中观赏美景。
这样的冰床想必比较沉重,不光后面有两人推,还有宦官在冰床的两侧帮忙使劲儿。
05 冰嬉大典上的冰床
清乾隆时,冰嬉作为军事典礼被正式确定下来。乾隆帝正式规定,每年冬季在太液池举行规模盛大的冰上活动,校阅八旗兵。
张为邦、姚文瀚绘制的《合画冰嬉图》,就是这一大典的真实写照。图中太液池畔,百官所簇拥的,就是乾隆皇帝所乘极其华美的冰床,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冰上的豪华游艇!
《合画冰嬉图》(局部) 清 张为邦、姚文瀚合笔 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于《雪中坐冰床即景》的写意,《合画冰嬉图》则用工笔,精细描绘了冰床的形制、装饰。
冰床底板漆成红色,两侧绘有金色的龙纹。冰床前部,还可以看到一根黄色的绳子(另一侧应该也有),以便在前面牵拖。
《合画冰嬉图》(局部)
上面所安的轿棚通体用黄缎制作,有穹盖两层。上层为圆形八角攒尖顶,最中间是一颗攒珠,下层为四角。八角和四角的每一片都绘着金色的行龙。两层的边缘都有垂饰。
轿子内部的壁上蔓延着红色花草纹样,两侧开有窗,乾隆就坐在当中的金龙宝座上检阅八旗冰嬉。
06 冰床上装的是玻璃窗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时,乾隆皇帝曾饶有兴致地与诸臣作《冰床联句》,其中描述乾隆所乘坐的冰床时,用的是下面这四句:
“檀榻簇葩匡既好,柘檐缬翠盖斯觩。方裀茸燠敷貂座,圆极虚明屏罽帱。”
这四句说的意思是:
乾隆乘坐的冰床用名贵的檀木制成,坐塌方方正正,周围簇拥着花草纹样。
柘黄色的檐盖,弯曲上翘,四周垂着翠绿色的花纹织物。
座位上铺着方形的貂皮褥垫,毛茸茸的很暖和。
两侧的窗户上镶嵌着整面的平板玻璃,像满月一样空明透亮,四周的帷幕是毛织物。
为什么说冰床上装的是玻璃窗呢?
玄机在“圆极虚明”四字。圆极指满月,虚明意为空明,清澈明亮。
乾隆的御制诗中有一首《玻璃窗》,描述中也用到了月亮、虚明:
“虚明兼洞达,牡蛎未堪论。净似瑶台月,开如宋殿门。”
实际上,明末清初时,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广州港为中心开展对华海路贸易,平板玻璃以及各样玻璃制品,已大量输入中国。
康熙、雍正时,已在宫中、圆明园等处殿宇的门窗上,安装玻璃。乾隆晚期,宫廷建筑已经普遍使用玻璃窗了。
07 国宴上的冰床
清代画家姚文瀚绘有一幅《紫光阁赐宴图》长卷,描绘了乾隆帝在新年正月设庆功宴的宏大场面。
紫光阁在中海之西,长卷背景的太液池中,八旗将士在表演冰嬉,旁边停着两艘皇家冰床。
《紫光阁赐宴图》(局部)清 姚文瀚绘 故宫博物院藏
在乾隆与群臣的《冰床联句》中,还有两句对冰床的描写:
“高注旗森攒雉尾,夹趋柄蜿刻龙头。”
诗句意为:
旗杆高耸,旗子迎风招展,旗杆上面聚插着雉鸡的尾羽。
冰床前部向内收缩,头柄弯曲,雕刻着龙头。
将内容与图片对照,说的不正是图中这两艘冰床吗?
其特别之处在于头部,不似一般的船,而像是端午节时的龙船,雕刻成龙头的形状,冰床两侧,则雕刻着龙身纹样。
冰床上面的毡棚,也不是轿子形状,更像是园林里的建筑,一个是卷棚顶,一个是平顶,前部都有一个卷棚顶的前廊,两侧也都装着大大的玻璃窗。
08 皇太后万寿庆典中的冰床
对于清朝皇室,冰床不光是他们冬日园居生活的交通工具,在长距离的移动中也会用冰床。
西直门去颐和园昆明湖,有一条长河,全长30多里,原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
皇帝去昆明湖时,夏天可以乘船,冬天就坐冰床。
故宫博物院所藏《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是乾隆皇帝为祝其母六旬大寿而命宫廷画家绘制的一套长卷。
从京西万寿山之东宫门起,沿长河至西直门,再经西安门、西华门,一直绘到紫禁城中。
皇太后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五,长卷所绘,由万寿山至西直门这一段,皇太后就是沿长河乘冰床通过的。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局部) 清 张廷彦等绘 故宫博物院藏
皇太后的冰床,造型别致,装饰豪华,似冰上滑行的轿舆。底座硕大,上阔下收;舱为正方形,顶为四角重檐,四角缀有梳苏,周身则为满布福寿吉祥纹样的黄缎包裹。
长卷中,还出现了大臣的冰床,不过相比之下就很简陋了。平板上有一个蓝黑色的轿厢,前有一人牵挽,后有一人推。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局部)
随侍在皇帝左右时,王公大臣得乘冰床也是一种恩宠,不是谁都有资格的。
不过清中期时,冰床也进入了王公大臣的私家花园。《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讲: “ 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
可见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们,冬天也用冰床代步。
09 光绪帝的冰上马车
晚清时,光绪皇帝有一架奥地利赠送的冰床,其样式在1895年英国《The Graphic》刊登的一幅画中可以见到。
《中国皇帝在北京太液池乘坐冰床》,作者Frank Dadd,英国The Graphic画报,1895年1月19日刊
这驾冰床的床体及棚子都是金属框架,底部前后都向上翘起。样子像是西方的马车,装饰却有不少中国的元素,如冰床正前方是一条昂首举爪的龙,顶棚四角也趴伏着四条龙。
前后两排共八名太监,正拉着冰床在太液池上奔跑。背景中正是北海的白塔,右上方的建筑是团城。这个崭新的西洋玩意儿或许让光绪帝感到新鲜,也给他的冬日时光带来一些惬意。
这也是皇宫中冰床最后的余晖,随着封建帝制结束,太液池上登场的,则是平民百姓的冰床了。
----------
微信公众号:大肚腹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