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核酸检测采集点里坚守9天 抗疫夫妻清理出213袋医疗垃圾

1月2日晚11时40分,王超给6天未见的爱人王珺珺的微信发了一张照片,是一个手背的特写,上面满是红点和小冻疮。

“谁的手?”王珺珺一时没反应过来。

“橡胶手套太勒了,天还冷。”王超说。

“哦,对,这个手表眼熟呢!”王珺珺回到。

作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这个时间两个人都是刚刚结束沈阳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点的工作回到住处;王超更是因为此前支援疾控中心采样工作正在自我隔离。

王超,47岁,沈阳市和平区马路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线科医生

王珺珺,42岁,沈阳市和平区马路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护士

给烤肠做核酸检测采样 外包装得采四面

作为1996年就已经参加工作的资深医生,穿防护服却是王超的第一次。

“当时我们医院还叫和平区第八医院,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医院都没有停诊,我也一直在医院自己的科室里值守,没得机会上抗疫一线。”王超介绍。

去年12月末,王超忽然接到院里通知,去支援沈阳市和平区疾控中心。

“当时是一名批发烤肠的经销商被确定了是密切接触者,烤肠也是冷链产品,从他手里流出的烤肠就都要进行检测,看看会不会有问题。给物采样,是把拭子涂抹在物品的相应位置。需要我们上门到他们的冷库去,给这些烤肠采样之后,接触这些烤肠的经营人员也需要我们采样。”王超介绍。

“对于冷链食品,要求是采样到容许拆分的最小独立包装。就是外包装、肠包装、烤肠本身,每一件样品我们都要采集这三处的标本。采样时,要求烤肠是非冰冻状态。采样选择人员或货物接触频次较多的部位,比如外包装纸箱,就是四个立面,每面用拭子涂抹三下。采样结束后,再对烤肠的储存环境进行消杀。”王超表示。

天太黑 车灯照着零下二十度的室外换防护服

数九寒冬、冷链食品、冷库这三个词听上去没有一个是暖和的,“其实更冷的是在室外换防护服。”王超表示。

按照防疫要求,采样人员需要换好防护服之后才能上门,每进一家商户,就要重新换一套防护服。

“就算是最大码的防护服,也不可能套在棉服、羽绒服外面,所以防护服都是直接穿在我们毛衣外面。我们也没有换衣服的地方啊,都是在室外。一开始还好,跑了几家之后,车里、室外、屋里、冷库这么循环着来,运动量大时还会出汗,再在室外换防护服一吹风就更冷了。”王超介绍。

“(2020年12月)30号那天跑了11家商户,西塔5家、十二线6家。我们组就我是男的,所以物资也都是我拿着,一共将近50套防护服、垃圾袋、样品箱,东西越采越多。多亏中间送回去一趟,要不根本拿不动。”王超表示,“到了十二线,人家都下行了,但是当天必须都采集到。又找指挥部沟通,最后等到晚上8点才开始。天太黑,换防护服时,让司机开着车灯照着我们……”

天气监测软件显示,2020年12月30日晚8时之后的沈阳气温,一直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

支援采样点

防护服穿上就没脱下

和爱人王超不同,王珺珺去年就在自己医院参与了抗疫。

当时她的本职工作是负责联系对接卫健委,并不是临床第一线,去年大年初三接到上级要求应对抗击疫情工作、卫生服务中心结束休假提前开诊的通知后,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到了防疫工作的一线,负责卫生服务中心的预检分诊工作,这是整个服务中心接触病患的第一道窗口。

此次沈城出现疫情,马路湾卫生服务中心接到通知,2020年12月31日沈阳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中心将承担马路湾街道137400人口的核酸检测工作。

卫生服务中心为此成立了7个采集点,王珺珺再一次报名参与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我去年6月因为疲劳引发了面部神经炎。这个病还比较怕冷,12月那会儿复发了,正针灸治疗呢。不过我自己感觉还行,也不耽误干活,就报名了。”王珺珺表示。

此时王超也从疾控部门回到了卫生服务中心参与核酸检测的采样工作,在沈阳市南京一校光荣校区点位。考虑到王珺珺的实际情况,最初领导准备让她担任机动工作:“主要是给各个检测采样点送物资。”

不过12月31日当天,王珺珺到和平区第二小学检测点支援,穿上了防护服后,就一直没再离开这个检测点。

王珺珺和王超合影。所有图片均为资料图

冷冻+过敏 爱人没认出照片里的手

王超和王珺珺都负责各自点位的消杀工作,每天都要最先进入采样点,同样需要最后一个离开。

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两个小时使用设备对采样点进行一次整体消杀,中午和下午吃饭时间,其他工作人员脱下防护服后对其进行消毒,所有人都消毒完毕,他们才会最后一个换防护服。

“工作时手上只能戴一层薄薄的橡胶手套,还要不停地手消,那几天都挺冷的,特别冻手。我之前支援疾控时,冷冷热热的,关节都有点疼了。到采样点后,整个手背都过敏了,后来都肿了。长时间穿着防护服,脚上的鞋面都被出的汗、返潮的水打湿了。”王超介绍说。

那天晚上,王超把自己过敏的手拍了张图片给王珺珺发了过去。

“谁的手?”王珺珺没反应过来。

“橡胶手套太勒了,天还冷。”王超说。

“哦,对,这个手表眼熟呢!”王珺珺回到。

过后,王超把手和脚的照片发了朋友圈,附言:小手一抖、要啥啥有;大脚一跺、金银满垛!

“让你给地面消毒,也没让你给鞋面消毒。”王珺珺在这条朋友圈下留言,配了个“笑哭”的表情。

不敢回家 打车留票 定点取餐 抗疫自己先防疫

虽然在进行工作时已经做好了防护,但考虑到家里还有孩子,妻子面神经炎未痊愈抵抗力低,在家帮助两人带孩子的岳母已经70岁高龄,王超从2020年12月27日开始,一直借住在朋友家的一处暂时无人居住的房子里。

因为不在一个采集点,从12月27日开始,一直到1月8日和平区第二轮核酸检测结束,两人一直没见过面。

“我一开始去一线也没告诉我妈,我都说我在院里值班,有一次我发工作照朋友圈忘了屏蔽老人,老太太看完都哭了。不过她也没和我说,这两天听她和其他亲属打电话时我才知道。”王珺珺表示。

除了自己到朋友的房子里“隔离”,从开始一线工作之后,王超每天打车都要留好小票。

“我住的地方距离检测点打车大概是25元左右。我都是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当然我们上班和下班那个时段,也没有啥公共交通工具。留小票不是因为要报销,主要是为了留一个司机的联系方式备用,打车时尽量少和司机交流,佩戴的都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穿的外套也都是反复消杀的。毕竟自己是一线人员,要特别注意些。”王超表示。

打车回住处要路过单位,有一家比较熟的饭店,“我都是提前打电话定好,老板人特别好,不管多晚,都会给我准备。我都是和他约好时间和一个固定的室外地点,打车路过就拿走了,不见面,微信结账。”王超笑着说。

坚守9天 抗疫夫妻清理出213袋医疗垃圾

对于从事消杀工作的两个人,最累的时段是在其他同事下班后。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在其他工作人员都更换防护服后,两人要对一天产生的所有医疗垃圾进行消毒,对采集点进行最后的消毒,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采集点。

最后的清理,他们要把所有的医疗垃圾装到特制的大号垃圾袋里,然后按照要求用胶带扎好。

“都是那种装满了一人多高的大号垃圾袋,最后时段我们要消毒、装好、排气、扎口。我记得我装的最沉的一个袋子是6.5公斤,最多的一天检测点一共18个垃圾袋。然后还得我们自己把这些垃圾袋运到门口装车。”王超表示,

“最后这个清理工作,一般都要一个小时左右。我是女同志,我们组里还有其他男同事会主动帮忙。他那边,就他自己扛着,说大家都很累了,想帮忙都给人家赶走。我们到家的时候,往往都是第二天了。”王珺珺介绍。

2020年12月31日那天,两个人就是在采集点跨的年,王超还和几名没走的同事一起合影留念。

9天时间,沈阳市和平区两轮全民核酸检测期间,王超和王珺珺共清理出213袋医疗垃圾。

“第二轮采集结束后,每个街道必须要保留一个采样点方便居民继续检测,王超又到了光复里采样点工作。今天又去了回民中学为高三的学生进行检测。我们院里这几天又接到了为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任务,我这边又开始忙这个事儿。不过,好在每天两个人都能回家了,也能看到孩子了!”王珺珺最后表示。

来源:辽沈晚报记者 隋冠卓

编辑: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