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泥土的教育者精神——集宁师范学院扶贫工作纪实

地处凉城境内的蛮汉山峭壁凌空,风景秀丽,但也造成了这一地带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尽管一年辛勤劳作,但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桎梏。2016年5月份,集宁师范学院接到任务,开始对口帮扶凉城县蛮汉镇高兰家夭村和左卫夭村,按照凉城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的总体要求,两个行政村须在2018年度脱贫,三到五年力争致富。

凉城县属自治区级贫困县,这两个村子地处丘陵地带,雨少干旱,土地贫瘠。青壮劳力一般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者,打理全家农地,部分村民零散养殖些牛、羊,基本都未形成规模。怎么扶,扶什么?学校扶贫工作组经过多方调研、科学谋划,最终决定先完善基础设施,再开展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全力助推贫困户增加收入。

实施民生工程

提升帮扶村保障水平

集宁师范学院先后投资建成200多平米的高兰家夭村委会办公场所并配套相应办公设施;建成总长130多米的高兰家夭砌坝拦洪工程;完成了高兰家夭百亩采摘园约1000米的地下引水管道铺设工程;学校投入36235元对高兰家夭的豆腐坊进行了装修;投入8万多元,对左卫夭大队敬老院进行了改造升级,添加了外墙保温。2020年,学校联系市体育局捐赠,并投入3万多元,为左卫夭村和高兰家夭村分别提供一套户外健身器材,打造了村级健身小广场,提升了两村的“颜值”和“内涵”。

高兰家夭的豆腐坊

为左卫夭大队敬老院添加外墙保温

高兰家夭村委会

开展消费扶贫

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达标

2019年春,左卫夭行政村集体经济种植黑豆170亩,收割得2万余斤。经市场调研,黑豆收购价偏低,不足以让村集体经济收益达标。为此,驻村工作队请示校领导,看能否开展消费扶贫,以高于市场收购价收购黑豆,经校党委研究,决定由全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和在职党员453人,以3.2元每斤,每人或购买40斤,或补差价48元,自愿购买村集体黑豆1万余斤,最终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1250元,实现收入达标。2020年中秋节前,村委会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为每户常住户分发一袋白面,真正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包装黑豆

分发面粉

做好扶贫济困

打好脱贫攻坚战

集宁师范学院对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并建档立卡,在当地政府有针对性的对农户施以扶贫措施的基础上,学校分系院、分部门不定期分批组织110多名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活动,帮扶责任人都注册使用了“帮扶通”,很清楚所帮扶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应该采取的帮扶措施。每逢重要节日,学校和帮扶责任人总要慰问老党员、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困境儿童等人群,累计为高兰家夭、左卫夭两个行政村发放各类慰问金136500多元,大米、白面约500袋,慰问品近600份。结对帮扶人为村民送去的不仅仅是亲人般的温暖,更是在脱贫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理想信念。

发挥学校人才技术优势

推进产业扶贫

2018年5月,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帮扶责任人在学校帮扶资金支持下,为高兰家夭贫困户王四娃从外地运回黄芪苗,购买了化肥,并帮助进行了栽种,两亩黄芪学校投资了10000多元;也是在2018年,学校出资17000多元,购买了1700多只小鸡,分发给170多户常住户(包括贫困户)饲养,成活率在80%以上,整鸡出售价格在100元以上,保守价值130000多元,多数村民直接受益。

四年来,学校累计投入近300万元,全部用在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上,让高兰家夭和左卫夭的村民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收入,增强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扎根蛮汉大地

用爱心谱写真情

2014年以来,高兰家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户,81人,左卫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89人。2019年两个村子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其中高兰家夭稳定脱贫的有5户14人。左卫夭村从2014年人均年收入3200元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7164元,高兰家夭村从2014年人均年收入3100元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6854元。妥善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

朱玉东指导张月贵养牛的图片

左卫夭村有一家贫困户张月贵,他因缺少资金,上有84岁的老母亲,下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外加需要照顾的哥哥,2017年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让张月贵走上脱贫致富路,是他的帮扶人学校党委书记朱玉东一直挂念的事,也是驻村工作队沉甸甸的责任。几年来,他们共同为张月贵谋出路、跑资金,在政策的扶持下,他养了50多只羊,承包了40亩地,一年下来,仅种植业一项收入就达6.2万元,养殖业收入1.5万元,再加上儿子打工的收入,年纯收入6.7万多元,成为蛮汉镇脱贫致富的典型。

在杨忠诚家

永达夭村的贫困户杨忠诚是很特殊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只有杨忠诚一人是主劳力,妻子杨果云智力有缺陷,生了一个男孩儿杨院生,也有先天性智障,同时还赡养着八十多岁的父母,这个家庭因残缺劳力在2016年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校科技处处长李平博士是这个家庭的帮扶责任人。四年来,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刚和村委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想方设法为杨忠诚家脱贫,拆旧房盖新房,购买种牛发展养殖业,为杨院生办理了困境儿童补助,申请到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金5000元,为杨果云办理身份证,解决其多年没有户籍的问题等,2017年底杨忠诚一家顺利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由不到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1157元。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定点帮扶工作实效,有序推进帮扶对象脱贫攻坚,校党委书记朱玉东带领全体党委成员及部分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于2020年5月13日,深入左卫夭村开展调研工作,对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听取左卫夭村脱贫攻坚和接续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决定为五犋夭村贫困户田天喜维修大门,为赵红夭村贫困户孙艮全的住房安全问题,建设高兰家夭和左卫夭“村民健身休闲活动小广场”。

工作不言苦

奉献在扶贫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集宁师范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校领导的率先垂范,离不开集宁师范学院全体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全校师生的支持,离不开扎根于蛮汉大地、奋战在一线的驻村工作队。

2019年学校扶贫工作推进会

校党委在帮扶村参加座谈会

多年来,校党委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经常带领学校干部深入帮扶村,参加座谈会,与蛮汉镇领导、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起研究切实可行的帮扶策略,发展村集体经济。发挥学校优势,投入资金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中,为学校定点扶贫村按期脱贫摘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学校先后选派出石岩峥(已病逝)、武勇、朝格图、杨帆、郭英、李刚、王维新、张军儒、章国军等同志任驻村工作队成员,这支队伍是学校从800多名教职工中选派出来的精兵强将,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同样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抛开父母,告别妻儿,一直不辞辛劳地奋战在扶贫一线,被乡亲们亲切地称赞为“驻得住”的工作队。工作中,总会遇到个别主动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工作队的同志们就得多下一番功夫,多走访,多做思想动员工作。但更多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

最让村委和乡亲们感动的是,驻村工作队员章国军和张军儒两位老师在完成繁重的驻村工作任务之余,购置理发用具和家电维修工具及配件,成立了“村民理发室”和“家电维修站”,做起义务服务扶贫项目。

扶贫干部章国军为乡亲理发

扶贫干部张军儒为乡亲维修电器

章国军老师一手精湛的理发技艺吸引了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让长期困扰村民的“头等大事”得到了彻底解决。张军儒老师娴熟的维修技能,让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们把已经遗忘在角落里的那些“病号”小家电也再焕生机。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村民,他们积极主动,上门服务。他们走进老党员王万堂家、因脑出血行动不便的王板女家、智障儿童杨院生家、骨折卧床的张贵贵家……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贴心的服务,带去的更是温暖的情怀。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以来,两位老师累计为村民节省约15000多元的家庭消费支出费用。

工作不言苦

奉献在扶贫

集宁师范学院自1958年创建以来,便扎根于民族边疆地区,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学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计划打好基础,彰显出一所地方高校的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我们坚信,只要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拥有为人民服务的大爱情怀,定能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战中打出形象、打出水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谱写建设美丽新乡村新的篇章!

「 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