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隘林深苔滑”到“路宽林茂粮丰”

20世纪90年代起,三明不少群众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以“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模式,满足普通大众餐饮需求,被誉为“国民美食”。
1999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沙县调研座谈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明牢记嘱托,把沙县小吃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培育打造,努力顺应城市发展和业态变化,推动传统“夫妻店”向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提升,改造后的门店收入平均提升50%以上。目前,沙县小吃全国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500多亿元,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
图片
20多年来,三明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抓,推动沙县小吃做大做强,走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之路。如今,沙县小吃不仅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还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图为转型升级后的沙县小吃连锁加盟店,环境整洁,品种丰富。 曾勇/摄
发展造富于农、造福于民的增收产业
除了声名远扬的沙县小吃,三明的茶产业同样也“富了一方百姓”。坚持“生态、绿色、有机”理念,推动“茶叶+旅游”、“茶叶+文创”融合发展,打造了大田美人茶、沙县红边茶等特色品牌,全市茶产业年产值近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超3亿元,把一片片茶叶变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叶”。
生态水果产业注重优品种、建基地、打品牌,黄花梨、金柑、蜜桔等名特优农产品享誉省内外,全市果树面积75万亩、产值51亿元,均居福建省前列。
图片
三明市农科院指导推广的沙县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基地。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真扶贫、扶真贫,确保老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三明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全市3.7万人参加红军,1.12万人踏上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1999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三明调研时指出,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不要忘记“五老”和这些革命老干部(“五老”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乡干部)
三明干部群众弘扬“滴水穿石”精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构建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啃硬骨头,打歼灭战”,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目前,全市“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43户54569人已全部脱贫,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老区旧貌换新颜。3483户11190人通过造福工程搬出大山、融入城镇,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达100%,农家书屋、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三明由过去的“路隘林深苔滑”变成“路宽林茂粮丰”。
图片
常口村的一角。常口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邓英强/摄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三明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抓手,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意在三明”,享誉全国。
近年来,三明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以二次创业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努力让老百姓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生活。
出台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制度化、常态化;
推行市民文明积分制,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和文明实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常态化开展红色三明故事宣讲,累计组织2500余场,受众达20多万人次,用革命老区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励红色担当,培育时代新人;
突出文化惠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等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批示保护的万寿岩遗址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图片
沪明小学,作为三明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之一,于202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落实习近平同志嘱托的具体体现。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应急工程方式建设20个教育补短板项目,新增学位近1.7万个,一批老旧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沟不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成一批老人儿童游乐休闲设施,提升城市温度。
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702元,增长9.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2424元增长到18312元,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6041元增长到37942元,年均增长8.2%。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来源:求是网
策划:魏天舒 徐辉冠
制作:徐辉冠
审核:李文阁 闫玉清
监制: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