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海南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水网规划改革成效显著

人民网海口1月21日电 (李浩蓉)1月20日,记者从海南省水务厅获悉,“十三五”期间,海南省累计落实水务投资521亿元,年均10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30%,总体完成全省“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儋州松涛水库(人民网海南频道李浩蓉 摄)

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居民饮用水源水质保持高水平达标

“十三五”期间,海南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省控地表水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2016年的96.4%提升至100%,城镇内河湖水质改善明显,水质达标率从2016年的42.2%提升至91.3%。持续完善城市供排水设施,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0%以内。开工建设144座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完成10座敏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规模38.6万立方米/日,铺设污水管网3100公里。

农村饮水安全方面,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64.97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全面达标。五指山市探索建立城乡供排水项目建、管、护一体化模式。灌溉方面,实施松涛、石碌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加快红岭灌区田间工程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护,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70万亩、灌溉率52.4%,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成功防御“山竹”等33个台风,基本建成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旱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进一步降低。

东方市江边乡“最美家乡河”娜姆河(人民网海南频道李浩蓉 摄)

河长制、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列入国家考核的29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海口市、三亚市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口美舍河、鸭尾溪、大同沟、五源河荣登全国城市水体治理光荣榜,海口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水体治理和湿地保护荣获2020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海南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过程中,建立完善省、市、县、乡、村多级河长湖长体系,全省3526条河流和1105座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范围,2020年全省20名省级河湖长,2048名各级河长和5858名河湖专管员累计巡河5.3万人次,各级河长巡河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绿水行动”,评选出一批“最美河湖长”“最美河湖专管员”“民间河湖长”和“最美家乡河”。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划定625平方公里的河流湖库生态保护红线并纳入陆域生态红线统一管控。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促进河湖休养生息。

鸭尾溪海口市海甸岛河段(人民网海南频道李浩蓉 摄)

水网规划顶层设计落地见效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结合“多规合一”改革,编制完成《海南水网建设规划》并经省政府印发实施。《规划》立足海岛型水系特点,围绕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坚持一盘棋统筹、一张网布局、一平台管理,着力打造集生态水系网、水利工程网、水务管理网、智能信息网于一体的协调均衡“水网”。出台《关于推动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海口江东新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与园区总体规划同步编制水安全保障方案。

同时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印发海南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5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指标目标。在三亚赤田灌区探索开展水权改革试点,基本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体系,13个市县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出台改革绩效评价办法和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指导意见,并在昌江、三亚、海口和陵水等市县开展试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开发园区建设实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和一次性评审,简化供水报装环节、提高办理效率,不断优化水务领域营商环境。

海南省水务厅副厅长冯云飞表示,水生态环境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大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持续做好工作,通过河长制的实施,水生态保护的修复,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进一步提升河湖保护管理的水平,打造幸福美丽的河湖,还河于民还绿于民,从而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