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综合医改2020年度“十佳典型案例”(一)

导读
为尊重和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省医改联席办组织开展了综合医改2020年“十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各地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确定“十佳典型案例”。健康浙江微信公众号今起将定期编发。
今天一起来看看十佳案例(一):
杭州市做细做好慢性病门诊保障服务管理。(杭州市医保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左右,其疾病负担超过总负担的70%,群众罹患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完善医保慢性病门诊保障制度对提高群众慢性病门诊待遇、改善用药便捷性、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推动分级诊疗和提升医保基金使用绩效等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看杭州市医保局如何联动做好慢性病门诊保障服务管理。
全文如下▼
2017年12月,杭州市下城区率先在全省开展城乡居民医保慢性病门诊保障试点,通过确定病种范围、遴选用药范围、放宽门诊配药时限、提高门诊保障待遇和优化配送服务等措施,受到了广大慢性病患者的点赞。在杭州市探索实践的基础上,2019年5月,浙江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发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保慢性病门诊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浙医保联发〔2019〕7号),并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全省全面推广实施。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已将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12种常见慢性病纳入城乡居民门诊规定病种范围,一次处方医保用药量从4周延长到12周,基层门诊最低报销比例达到60%6340家定点连锁药店开通刷卡结算,1000万城乡居民慢病患者获益。
病种、基层双倾斜
遴选高血压、糖尿病等16个病种作为重点保障慢性病种(在省级规定的12个病种基础上增加4个病种)。推动分级诊疗,拉开报销比例差距,社区机构报销待遇显著高于其他医疗机构(其中城乡居民报销比例差距最高达30个百分点),签约居民基层就诊再提高3个百分点,同时减免300元门诊起付标准,其中签约的退休人员门诊报销比例达到95%
技术、服务双优化
全面推广电子病历,打破病历信息孤岛。以杭州市“城市大脑”医保结算数据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为基础,构建以参保人员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并实现区域共享。
积极推行慢病长处方,提高群众用药便利性。社区家庭医生可为签约的符合慢性病管理的居民开具慢性病长处方,一次处方医保用药量由原来最多开具4周延长至最多12周,同时鼓励定点医药机构为有需要的参保人员提供药品配送服务。
全面实现费用诊间结算,加强处方外配管理。利用社保卡实名支付功能实现慢性病诊间结算,开发处方外配信息系统,患者可凭电子外配处方至任一定点药店配取处方药品。
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为签约的慢病患者提供慢病在线复诊续方等服务。
经办、支付双规范
规范家庭医生对签约对象的慢性病管理,普遍建立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教,定期或不定期回访慢性病患者。
完善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支付制度,对住院医疗费实行DRGs点数付费,其中对长期、慢性病费用实行床日付费管理并折合点数,纳入DRGs点数付费;对门诊医疗费实行总额预算管理,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列支费用为对象,以控制增量为目标,提高慢性病服务管理的绩效。
建设智能审核系统,实现“事前提醒”、“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核”,不断拓展全程智能审核的广度和深度。
杭州市通过确定病种范围、放宽门诊配药时限、提高门诊保障待遇和优化配送服务等综合措施,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增强了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的“粘度”,促进了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持续规范治疗,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也让社区签约服务的含金量和群众的获得感大大提高。通过建设处方外配信息系统,使外配处方可以追溯到处方医生和所在的医院,在方便患者就近就便配药的同时保障用药安全,确保处方真实。通过加强协同监管、智慧监管,极大提高了基金使用绩效。
来源: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杭州市医保局
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