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人拟入选这份国家级“最美”名单!快看看你认不认识?

“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候选人
黄升忠
职务:淮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
推荐单位:省公安厅
张行炳
职务:金寨县汤家汇革命旧址文保员
推荐单位:六安市文旅局
向 筑
职务:英驻芜领事署旧址文保员
推荐单位:芜湖市文旅局
赵光怀
职务:泗县洼张山汉墓群文保员
推荐单位:宿州市文旅局
张行炳是谁?
与张行炳初次通话,是在下午5点多。电话那头,他急促地说:“不好意思啊!我晚上有个特别急的会,咱们明天上午再通电话吧。”后来,记者得知,由于汛期到来,雨水频仍,镇上个别文保单位受损,有的房子漏雨了、有的房顶上的瓦片碎了、有的附近有泥石流发生,开会是为了抓紧确定抢修方案。
张行炳是谁?采访前,记者就知道他有个颇美的名号——安徽省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他所在的汤家汇镇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红色小镇,在大革命时期几度成为豫东南和皖西北红色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军事指挥中心,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留下了很多的革命遗址遗存,包括豫鄂皖省委会议、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合编地旧址——胡氏祠,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接善寺、赤城县邮政局旧址——徐氏祠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分局旧址——姚氏祠,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旧址——易氏祠等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红色遗址是张行炳每天工作、生活的重心。他是镇上唯一的一名文物保护员,多年如一日地巡查、记录,悉心守护着镇上47处文保单位和4处传统村落的安全。
讲述人:张行炳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文物保护员
图片
▲ 张行炳巡查文保单位
我叫张行炳,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金寨人。我当过兵,1984年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在汤家汇镇竹畈村担任村团支书、村书记。2016年12月,汤家汇镇为发展红色旅游打造“苏维埃城”,新建了红色旅游办公室,组织上安排我担任办公室主任和义务文物保护员。
我欣然接受,一是我已经当了32年的村干部,理应让贤,给年轻干部更多成长机会;二是镇上的红色遗址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我们把红色遗址守护好,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01
虽有监控,还是亲眼看看才放心
最初接触文物保护工作时,我主动学习了镇志和大量文保知识。镇上的革命文保单位大多是祠堂、庙宇,年代久远。很多文保单位是不封闭的砖瓦房,平时容易入灰,需要经常打扫;雨季容易漏雨或损毁瓦片,要不断巡查,及时做好维护,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蒙受损失。
图片
▲ 张行炳检查文保单位卫生情况
2018年8月的一个夜晚,雨下得很大,我想到位于汤家汇街道的姚氏祠和徐氏祠所在的地势偏低,容易被水淹,我就冲出家门,同时跟相关部门打好招呼,必要时必须安排人来抢修。
姚氏祠和徐氏祠距离100多米,我分别对两处遗址进行了巡查,房屋没有漏雨、建筑外墙没有破损、室内的很多爱国主义教学资料、布展材料也都完好……暂且松了口气。但也不敢离开,怕万一有个闪失就麻烦了。我在两处遗址来回巡查,每个地方观察半小时,就这样往返巡查了10多次,同时搬来了沙袋,准备随时抢险。后来,雨渐渐小了,直到凌晨确定两处遗址安全了,我才放心回家。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赶紧电话联系其他文保单位附近的村民,问文保单位有没有受损,确定没事心里才踏实了。
图片
▲ 张行炳雨天巡查文保单位漏水情况
今年雨水多,为确保安全度汛,我提前对镇上的红色遗址进行巡查,对接善寺、徐氏祠、姚氏祠、易氏祠四处文保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学点)进行了全面修缮,给老化电线套上安全防火管、检修屋顶瓦片、配齐灭火器等,希望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图片
▲ 雨后,张行炳在文保单位清理垃圾。
几年的工作实践加上日常的不断学习,让我积累了一定的文保经验:文保单位的房屋电线是否老化,墙体有没有裂痕、屋顶漏不漏雨,附近环境有没有垃圾、杂物……这些细节都要重点检查。虽然现在镇上有四处文保单位安装了监控,但我还是到现场看看才放心。因为像电线老化、房屋裂痕这些细节通过监控是看不出来的,在现场一旦发现有受损迹象,能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补修。比如去年春天,我到姚氏祠进行日常检查时就发现电灯一闪一闪的,判断可能是电线老化了,进一步检查时发现有火情隐患,我立即联系电力部门及时处理了安全隐患。
02
发现姚氏祠关押室居然有人种菜
作为红色小镇,我们这里除了有县委党校的10余家现场教学点,还有18家单位挂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学校、单位团体前来参观、学习,“七一”和寒暑假来这里的就更多了。2018年,我们镇接待全国各地的到访游客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者12万人次,2019年约为18万人次。看到红色旅游越来越热,我想,我们不仅要把红色遗址守护好,更要为红色旅游营造一个文明、整洁的环境。
图片
▲ 宣传展板脱落,张行炳重新装订。
有一次我在巡查时发现,姚氏祠的关押室里,居然有村民在敞开的室内种菜。我赶紧找到种菜的村民进行劝说。我说,这里是文保单位、公共场所,外地的观众、游客来这里参观学习,对咱们这的红色遗址都很敬重,咱们当地人可不能破坏,得珍惜啊。这位村民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刻把种的菜锄掉了。为防止类似的状况再次发生,我就在姚氏祠关押室门前封上了铁栅栏。在姚氏祠大院里有一棵桂花树,边上也有村民种菜,我就在树边做了绿化,既美化了环境,也防止了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平时常有中小学生放学后在接善寺附近玩耍。有的学生乱扔垃圾,我看见了就立刻上前劝阻,告诉孩子们要爱护文物,给他们讲在接善寺发生的历史故事,告诉他们红色遗址是历史的见证,要把先辈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慢慢地,孩子们也懂得珍惜爱护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再也没人乱扔垃圾了。
03
别人弃用的农具我当宝
在平时的巡查中,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被人弃用的农耕用具,比如勾草鞋的扒子、碾米的农具、犁、纸灯笼、米桶、秧马等等。这些旧农具人们过去常用,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扔了太可惜。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常回想过去,人不能忘本。如果把这些工具收集起来,让游客、学生在参观时更加了解农耕文化和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红色旅游,不是更好吗?
从2017年开始,我在汤家汇镇各村对红色遗址进行安全巡查的同时,也走家访户,看看谁家有过去用的农具,就跟人家讲讲我的想法和初衷。有的村民觉得留着没用,就直接送给我了。有的工具需要买,我就自己掏钱,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之前,我在一位老人家中收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烧窑师傅用的一套“瓦模具”,包括铲泥用的铁制铲子、模制筒子等,我当时特高兴,这东西现在不怎么用了,以后再想找可就难了。
图片
▲ 张行炳收集的农耕工具
每次收集到农耕工具,我都先把它们清理干净,坏了的就修修。几年下来,我收集了大大小小几十件农具。经相关部门同意,我把这些农具放到不同的文保单位,这样游客或团体来参观时就能看到,讲解员也会结合党的历史给大家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每当我看到大家听讲解员讲解时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就有莫名的激动。
让我欣慰的是,村民知道我收集农耕工具的事后,也慢慢转变思想,不再把身边的农具丢弃,有的人会主动拿给我,有的人则主动捐给有需要的展馆。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这也激励着我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记者手记
汤家汇镇一共有12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红色遗址,但只有张行炳一名基层文保员。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遍,发现安全隐患,他就及时上传下达处理问题;遇到灰尘、垃圾,他及时打扫清理;看到有人将车辆乱停乱放,他急忙上前制止……无论大事小情,只要与红色遗址、文保单位有关,他都第一时间去解决。问他每天起早贪黑累不累,他连说不累不累,这是他的责任,能守护这些红色遗址是件幸福的事。
图片
▲ 张行炳在文保单位打扫卫生
正是有了张行炳这样一批基层文保员多年如一日的奔走与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保存得更加完整,红色旅游也才有发展的根基。向所有不辞辛劳的基层文保员致敬!希望有更多的基层文保员充实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