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炒中国影响力,美学者提醒拜登:中国正填补中东真空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1日文章,原题:北京填补中东真空 副题:中国(在中东)的实力投射不仅仅是地区问题,最终将对美国构成威胁有报道称,拜登政府的中东政策将侧重于重新加入伊朗核协议和重启巴以谈判。这样做可能会损害关键盟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利益,同时忽视华盛顿鲜有人去解决的核心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中国通过涉及数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倡议,投资波斯湾附近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并在红海入口处的吉布提设立保障基地。阿富汗日后也可能会成为“一带一路”走廊从中国西部经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一条支线。中国是沙特和阿联酋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在埃及投资数十亿美元,并与伊朗达成战略协议,对伊朗投资数十亿美元。

在华盛顿,许多人按照重要性评估划分不同地区。中国的战略家则不同,他们对地理会有通盘的思考。他们认识到,世界在变得更小、更拥挤和更互联互通,各地区和各大陆相互配合,相互流动。

因此,中国人知道,他们正在建设的横跨中东的公路、铁路和港口系统,有朝一日将使他们在欧洲和东亚——乃至东非——获得有力的优势。

北京不偏袒任何一方。中国乐于与伊朗、以色列和沙特合作。中国人奉行一种商业和帝国式的态度,一切都与金钱和交通纽带有关。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外交政策的目的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宰欧洲大陆。同样,美国的外交政策现在也应以防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宰非洲-欧亚大陆为目标。通过中东将欧洲与东亚连接起来,中国最终会发展出在经济和军事上威胁美国的能力。拜登政府必须着力阻止。

如果说华盛顿不关心中国的中东动作,那是因为该地区在华盛顿政界被污名化了。这是可以理解的。20多年来,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耗费了大量鲜血和财力,却一无所获。但大国力量的失衡似乎可能会致命地削弱美国相对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地位。

美国在中东有许多明确的利益。新上台的拜登政府发出信号,要着力遏制中国,并因此淡化在中东地区的存在,转而重视“印度洋-太平洋”和欧洲。这就弄错了战略地理。拜登团队似乎没有意识到,“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也包括中东海域,而为了遏制中国,美国需要在该地区建立强大的存在。(作者为美国地缘政治学者罗伯特·D·卡普兰,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