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仗” 中山为何选择七大平台

罗丽娟
新征程,再出发。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中山市开年以来的行动,这个词必然是七大平台。
从新年元月第一个工作日开始,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带队到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以及中山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片区的镇街,就进一步加快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
半个月的调研足迹背后,是中山“3+4”平台的发展轨迹。
自吹响“重振虎威”号角以来,中山勠力改革,从交通建设到产业规划,从行政服务到招商引资,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项目、重大改革政策、重大改革举措,拿出了突破瓶颈、直面难题的解决方案。
七大平台规划背后,是再造产业新中山的发展逻辑。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3+4”谋划的是中山未来五年、十年的产业形态。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逻辑面前,中山要搭建出一个不同于传统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框架,为高质量发展孕育活力、激发动力。
开年“第一仗”,靶点在平台。新年伊始,一个以七大平台开篇的历史长卷,将努力续写更精彩的“中山故事”。
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
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背景下,融入发展大局,中山的定位在哪儿?
从去年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九次和十次全会所释放的信号来看,这座城市在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已经非常明确:共建“一核”主引擎,瞄准的是要发挥区位优势,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重点承接好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深圳高科技产业;共建“一带”主战场,聚焦的是加快融入沿海经济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强化与重要支点城市交通对接;携手“一区”共筑生态屏障,强调的是巩固提升对口帮扶工作,推动产业共建、社会共治、生态共享、发展共赢。
在全球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主动去泡沫、调结构必然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全市上下迈出“重振虎威”第一步之时,中山提出勇探“盲区”、开拓“难区”、当好“战士”“勇士”的口号。这是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的摒弃,也是对畏难却步、瞻前顾后心态的突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提出一个破解土地碎片、产业升级、交通瓶颈、队伍建设等“四个之困”的系统性方案——推进实施重大平台“头号工程”:加快推进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个核心平台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前期工作,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大平台的样板。
纵观中山近年来的发展,这一思路在近两年的行动中有所印证。从2019年起,中山先后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引进大科学装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入和留住更多高技能人才,激活城市创新发展活力;2020年,中山提出“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对城市各个区域和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其中,东部片区将重点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中部片区实施“强心战略”,依托岐江新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区首位度;作为传统制造业集聚地的西部片区则规划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目标为打造湾区西部重要产业发展平台和新增长极。
从东部到西部,从南部到北部,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产城空间优化思路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逻辑。
从发展规律来看,破解土地碎片、产业升级、交通瓶颈、队伍建设等“四个之困”并非一日之功,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再造工程。在提出“重振虎威”近一年之后,中山提出了一个统揽全局改革的举措:打造“3+4”产业平台。
对于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大市来说,这是对产业基础再筑牢的过程;对于一个奋力破局的城市来说,这是对传统发展逻辑的重塑;对于一个正迎来历史机遇的中山来说,这是对发展活力和发展优势的再激发。
七大产业平台的任务,是“强力支撑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即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改造升级,努力实现新增一个产业中山、改出一个产业中山——也就是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
七大产业平台的版图,根据“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这条脉络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中山瞄准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在东部,做好环湾创新发展带,对接广深高端资源;在西部,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升级带,打好专业镇的下半场转型升级仗;在北部,利用土地存量和后发优势,引进优质大项目;在中部,发展大科学装置,把科创短板补起来;在南部,做好跟珠澳的衔接,再造南端的一个城市门户。
在这样的布局下,一个承接深圳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精准引进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龙头和先进制造项目的集聚区,呼之欲出。
七大平台,是中山实施重大平台“头号工程”。按照“三年定格局、五年大突破、十年成示范”的目标,中山将统一划定平台范围、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土地整备收储、统一连片开发,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大平台的典范。从2021年开始,该市集中力量开展重大平台建设。根据公开报道,中山将谋划布局七个重大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也就是说,中山将重新梳理近三成的土地来参与“双区”建设,其中三大核心平台270平方公里,占七大平台面积的57%,占全市面积的15%。这样的力度,在大湾区城市中也是少见的。
这是一场全新的改革。
重大平台是中山参与湾区竞争的“胜负手”。在这场产业空间优化升级的发展逻辑中,不仅涵盖了中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思路,有该市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决心,有加快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家电、家具、五金、灯饰等产业转型的新路径,也有完善城市配套、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雄心。
“3+4”产业平台的“3”,是中山城市“三核”,从东部向中部拉开一个城市发展新中轴。
在火炬开发区,一场推动高新区扩容提质再出发的行动正在全面铺开。其方向是,用足用好国家级高新区政策,优化运营管理模式,重燃火炬激情,打造创新发展主引擎;同时,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园区,重点布局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按照目标,火炬区将接续推进创新主体倍增计划,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质量,到2024年,跻身国家高新区25强。
翠亨新区则全面融入“双区”建设接轨深圳,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一体规划设计,统筹建设管理,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参与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在这个过程中,推进共建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加快生物医药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以及重点引进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高端产业项目,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翠亨新区的重中之重。
岐江新城的定位是中山“城市之芯”,通过统筹石岐、东区、港口等片区开发建设,打造城市未来新客厅,提高城市中心首位度。根据规划,岐江新城将积极引进总部经济、现代商贸、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项目,建设标杆公共服务、大型文旅项目,强化高品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能力。
“3+4”产业平台中的“4”,则聚焦先进制造,目标是打造中山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根据规划,为承接深圳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每个平台聚焦1个主导产业,精准引进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龙头和先进制造项目,做优“中山制造”品牌,引领带动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1-11月,中山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0%。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2.7%,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2.9%,制造业投资增长61.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8.8%——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在重振虎威的路上,中山再一次找到了工业强市之路,再一次搭建了产业发展的新框架、力争闯出产业升级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