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千年历史,守望国潮文化,这4个小众的绝美非遗地值得一来

一年有365天,而我不仅仅有365个故事,我是行走的二次元,在企鹅号,把故事讲给你听。

与脚下泥土相连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北边风雪,南方艳阳,东捕鱼虾,西牧牛羊,风味人文各不相同,却在斗转星移中汇成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两个字——中国。九洲大地从夏商到今天,历经千年,虽秦时明月不再,大唐夜宴无声,可有些东西留在了盛时间的容器里,那便是文化。

在我以往的旅程中,除却沿途风景,非遗文化与旅行总是休戚与共,所以这篇文章就来盘点一下值得一去的小众非遗旅行地。

一、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指尖上的流转,从宫墙走向民间

北京,总是与王朝和贵胄密不可分,一座紫禁城,六百年日夜,在皇权山河和爱恨情仇下蓬荜生辉的,还有比时间更永恒的器物和技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就是其中之一。在东城区南二环外的北京珐琅厂,2000余件馆藏品陈列在500平米的房间里,向众人讲述着它的历史。

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细扁的紫铜丝在指尖被掐成各种花样,嵌在铜胎上,高温后点蓝,点蓝后高温烧蓝,反复四五次,一件成品才算出彩。从第一次经历高温,它就与其他器物有了差别,生出一股底气来,昂着脸被摆在帝王桌上,平民百姓只能抬头仰望,底气也随之成了傲气。

眼看着清朝颠覆,洋行林立,景泰蓝不再只是座上客,而是流入百姓家,或被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傲气之外,又平添许多生气,两相合宜,底气已成大国风范,严寒酷暑中自岿然不动

二、道明竹艺村:比竹子再坚韧的,就是人心了

从我们认识竹的那天起,就知道“坚韧不拔”“宁折不弯”是它的象征意义,可当竹子被剥去外壳,分成丝片,在工人手中交织排列时,我知道坚韧是它,柔软也是它。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艺村,一座以非遗竹编艺术品为生的网红村诞生于此,向往来客介绍着竹编的魅力。

新石器时代起,人类为了存放食物和水源,在万千植物中选中竹子,编制成筐,从此食物有了容器,竹编也有了雏形。后来,人类不满足于固守自封,给自己的挑战也复杂起来,于是竹筐编成了竹席,竹席编成了玩具,玩具又编成了艺术。

地处川西平原的道明镇竹资源丰富,山林间的竹艺村老人靠着祖辈的手艺讨生活,年青人则靠着理想做艺术,一经一纬,一交一织,东升西落,仿佛刹那间,竹林已成村落

三、海南毛纳村:用一双手,织出平安喜乐

千年以来,我们接受的文化理念里,亲手制作是最大的诚意,将日月星辰、花植龙凤这些吉祥之物翻译成符号,或浇筑成银,或织绣于裙,以求余生如意顺遂。海南以南,翡翠山城五指山市,有一个隐于绿树溪流间的黎族村——毛纳村。作为海南岛最早定居于此的民族,黎族女性凭借非遗文化黎锦技艺,以一双手,织出了平安吉祥。

黎族女性“取彩帛,拆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曾在古书中看到的景象,如今依然存在,棉花先纺线,然后进行扎染,染色讲究先在经线上扎线再染色,最后织上各种彩色纱线的纬,对我而言,仅仅文字形容已经如此繁琐,实操或可想象。

黎族人崇拜自然,寓意人丁兴旺的人形纹,寓意美好吉祥的动物纹,寓意繁衍生息的动物纹,被憧憬幸福生活的女性织在手巾或衣饰上,等着有朝一日,纹样成为喜歌,黎锦光辉若云,日子也能像当初织锦时那样喜笑颜开。

四、蔚县打树花:漫天铁花,盛世如愿热闹开席

喜庆热闹,对我们来说,有着天生的吸引力,显露在街道的吆喝,绽放在夜晚的烟花,从一出现就赢在了起跑线。以往每年元宵节,河北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总能吸引一批游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就连诗仙也曾痴迷。

早期的打树花是穷人放不起烟花的无奈之举,红色的火苗在身穿羊皮袄、头戴斗笠的表演者手接触铁水的那一刻蹿开,铁水洒向城墙,金黄色的火花炸裂开来,顺着墙根四散,原本寒气寂寥的夜晚“噌”得一下热闹起来,人群盛宴随之开席。或许那个时候人们所热衷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群中的欢乐和绚烂最容易藏起悲伤,瞥见希望。

“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日子在时代交替里一去不返,铁水打成铁花,铁花消失不见,演员变了,看客也变了,同一片天空下,已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心态。

走过的地方越多,才发现看到的只不过凤毛麟角,巍峨大地,与自然同呼吸的除了人类,还有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那是文明的先声,是时空的呼唤。

关于作者:

我是二叔,一个生在皇城根,在红旗下长大的北京人,行至80个国家,最念念不忘的是非洲大陆,现在提到旅行心脏依旧会狂跳。如果世界是本集邮册,那每一张邮票都值得被收藏。感谢关注,欢迎评论,与我分享你的生活方式和旅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