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汕头好声音|代表建言深汕协作:政策发力为引进主导产业装上“加速器”

【编者按】1月23日起,广东进入2021“两会时间”。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在接下来四天时间,我们将聚焦广东省两会上汕头代表、委员所关注的发展议题、民生议题,传递更多汕头好声音。
深汕深度协作,聚焦着全省目光,更是两地市民的重大关切。新年伊始,两地就签署深度协作框架协议,开启新征程。在两会代表驻地,来自汕头的省人大代表聚焦两地的优势互补、产业融合等话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出谋划策。
代表建议,两地应共同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政策支撑方面,建议省委、省政府设立专门产业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给予专项支持,增强企业投资吸引力;同时,对科技创新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从税收、用地、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通过“奖优奖勤”提高招商引资主动性
“汕头要开创工作新局面,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产业的发展是关键、是根本。”1月23日,省人大代表、汕头市濠江区委书记彭聪恩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谈到深汕深度协作,彭聪恩把焦点更多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他说,特别关注针对产业的“引”和“留”,即扩大招商引资、打造营商环境的部署和推动。当前,珠三角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补足薄弱环节,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然而,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彭聪恩列出一组数据:2019年,珠三角9市GDP占全省比重80.7%,投资总量占全省的 73.1%,拥有全省 81.9%的规上工业企业,高端产业态势良好,经济发展遥遥领先。而粤东西北12市GDP占全省比重不到20%,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高端产业相对薄弱,创新水平明显落后,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配套还不完善。
彭聪恩坦言,当前,虽然粤东西北地区紧抓省委、省政府出台“1+20”政策文件契机,布局发展战略性产业,但由于后发地区投资吸引力不强,导致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滞后,难以形成上规模、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地方提速发展缺乏强支撑,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竞争力。
彭聪恩表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离不开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尤其是当前深汕深度协作在产业协同、人才互动、科技创新、设施互联等多个方面已达成合作意向。建议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考虑,设立专门产业基金,对粤东西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给予专项支持,通过“奖优奖勤”的竞赛模式,调动粤东西北地区招商引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企业投资吸引力。
图片
汕头濠江的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智能制造项目。
两地应共建“科创共享服务平台”
深汕深度协作的话题同样吸引了省人大代表、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子平的关注。
李子平认为,深汕深度协作将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提到重要位置,而深圳在科创、高新产业孵化、科技融资服务等方面构建起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两市深度协作,必将提高汕头科技创新能力和内在动力,对于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将具有示范作用。
李子平建议,汕头应学习借鉴深圳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和方法,共建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营造科技企业的良好创业氛围,为汕头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措施,推动汕头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布局建设对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使粤东地区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推动科技创新的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深处一线,李子平对当前粤东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深有感触。他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强对粤东地区创新发展的支持,对科技创新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从税收、用地、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图片
位于东海岸新城的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杨立轩 摄
李子平认为,粤东地区华侨资源丰富,有大批海外华侨。汕头拥有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将科技创新孵化政策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相结合,能更好地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和创新创业人才到粤东来创新创业,增强地区创新竞争优势。
【记者】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杨可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王辉 张冠军 张由琼
【海报】肖俏
【作者】 余丹;杨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