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红军担架,五代侗民坚守|夜读往事FM·村落里的红色故事

开栏语: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政协云、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夜读往事•红色故事”系列节目,由湖南省政协委员倾情讲述,带领我们去发现潇湘大地村落里的红色故事,从村落故事里去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风云,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密码,激励更多人去传承红色精神。

作者 | 郑湘

通道县政协委员

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

这是一副来自红军长征时期的担架。看似普通,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故事要从1934年的冬天说起。一天,通道县牙屯堡镇绞坪村一位侗族老乡粟再金上山砍柴时,碰到了两个衣衫破烂、精疲力尽的年轻人。远远就听到他们的呼喊:“老乡,快过来,我们是红军,想请你帮个忙。”

红军?粟再金心里嘀咕:前几天很多红军经过寨子,他们对老百姓很好,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他连忙跑了过去。

红军又说道:“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这里有一副担架,它救了我们很多同志,对我们很重要,舍不得丢掉它。现在我们要去追赶部队。带着它容易暴露身份。想请你保管一下,我们以后来取。”

考虑了一会儿,粟再金郑重地说:“好,我一定帮你们保管好。”并邀请他们到家里去。两个红军连忙说:“谢谢老乡,我们还要去追赶部队呢。”见红军这么说,粟再金赶紧跑回家拿了两个大饭团和两袋红薯给他们。等到天黑的时候,他把担架扛回了家,藏在阁楼上。

第二天,国民党民团不知怎么听到了风声,找上门来,厉声追问担架的下落。他巧妙周旋,躲过了一劫。后来,民团又以通匪嫌疑把他抓到乡公所审问和毒打。任凭民团怎么严刑拷打,他想起对红军的承诺,一口咬定不知道担架的事。见问不出什么线索,又害怕侗人闹事,民团只好把浑身是血的粟再金放回了家。红军担架终于安然无恙。

解放后,这副担架在交通不便的侗寨救助危重病人时又发挥了很大作用。粟再金天天等,夜夜盼,还是没有盼来取担架的红军。临终前,他对儿子粟旺真和大孙子粟海富说:“这是一副红军担架,我答应帮他们保管的。将来一定会有人来取,你们要用生命把它保护好。”

粟旺真去世后,保护担架的重任落到了粟海富肩上。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一代一代相传,历经80余载,这副担架成了粟家的传家宝。

2014年春节刚过,粟家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家庭会议,原因是通道转兵纪念馆想征集这副红军担架。

大弟弟粟海进说:“前几年有文物贩子出三四万块钱,想买我们的担架,我们都不同意。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我看还是别卖。”

二弟粟海波说:“爷爷当初答应红军保管担架,但红军一直没回来拿。现在把它放到转兵纪念馆去,正好体现它的价值。爷爷在天有灵,也会支持我们的。”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想捐又有点舍不得。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粟海富,看他表态。粟海富在家里排行老大。他参过军,担任过村书记,还当过县人大代表,办事公道正派,在村里和家族中威信很高。

粟海富看了看儿子粟雄刚夫妻,夫妻俩马上站起来说:“听爸爸的。”粟海富激动地说:“红军长征时,牺牲了很多人,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保管担架,不仅是爷爷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所有侗家人的承诺。我的意见是无偿捐献给通道转兵纪念馆,这也算是对两位红军的一个交代。”沉默了数秒钟后,大家不约而同鼓起掌来。

粟家祖孙五代为了当初对红军的一句承诺,冒着危险苦守担架80年。直到召开家庭会议后,这副红军担架才离开粟家,离开绞坪,入藏通道转兵纪念馆,成为侗家人信守承诺和浓浓军民鱼水情的一个见证。

- END -

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融媒体

出品

监制 | 杨天兵

统筹 | 黄琪晨

执行 | 仇婷

设计 | 高杉

转载注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