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村长,乡长,这个地方居然还有巷长……

徜徉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下王峡村,一条条以弘扬法治为主题的标语汇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民主法治已成为这里的一张名片。秦安县以“中国蜜桃之乡”著称,下王峡村则以民主法治引领下的特色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而远近闻名。

近年来,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平安乡村”建设,西川镇下王峡村因地制宜,探索实施“巷长制+乡贤理事会”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个以“镇党委主导、村‘两委’主抓、乡贤理事监督、巷长自主管理、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渐形成。

“巷长制”形成群众自治新模式

走进下王峡村,整洁宽敞的巷道,内容丰富的文化墙,让人不禁驻足。“民主巷”“中心巷”“小康巷”等9条主要巷道全部实行“巷长制”管理,每个巷道配备一名巷长,负责日常服务管理工作,探索形成群众自治的一种新模式。

“张大爷,您家的柴草要堆放好,要小心防火。”“陈姐,你家的取暖设备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淋到水,不然会引发电源短路,极易造成火灾……”入冬以来,下王峡村的各位巷长便开始入户开展冬季防火知识宣传,他们手拿宣传资料,挨家挨户帮助群众查看电气线路、插头、插座是否牢靠,是否堆放易燃可燃物,烤火炉、取暖器、浴霸等小型取暖设备是否存在破损等现象,并将手中的宣传资料发给村民,给村民讲解安全常识。

“巷长是对社会综合治理四级网格员管理的一个细化和延伸,村‘两委’通过广泛征集建议,对全村9条主要巷道重新命名。”下王峡村党支部书记王旭东告诉记者,把选举权交给群众,推选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致富带头人、红白理事会成员和关心家乡建设的贤达人士当巷长,真正把群众基础好、威信高、能力强、能干事、肯干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推选出的9名巷长全面负责巷内“人、事、地、物、情”的日常管理,围绕政策法规贯彻传达、群众诉求反映上传、环境卫生监督检查、邻里矛盾调处化解、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弱势群体关心帮扶等主要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服务帮助工作。

“村里的每一位巷长他们不计个人报酬,把村民的事记在心头,他们的辛劳付出我们都记在了心里。”村民王付太用这样一句话讲出了自己对巷长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乡贤理事会”落实民主协商机制

“群众自己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近年来,在下王峡村活跃着一群乡贤志愿者,他们或捐款捐物资助家乡建设,或成立扶贫基金帮助困难家庭,或以一技之长入户宣讲、传播先进文化……在榜样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乡贤行走乡间,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来。

今年56岁的王保平是一位被村民选出的德高望重乡贤。他积极倡导红白喜事简办,村里有谈婚论嫁时,他就参与其中防止有天价彩礼现象出现,劝说大家酒席简办。

据下王峡村村主任王天云介绍,通过在全村选举由致富带头人、农村老党员、退休返乡老干部、老教师等社会贤达人士组成“乡贤理事会”,共同参与村庄治理,在红白喜事简办、天价彩礼制止、公益事业捐助等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

乡贤“出山”化解矛盾纠纷,充当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助推剂,吸纳在当地群众中威信高、口碑好的乡贤能人担任调解员,坚持法理与情理、乡俗相结合,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水平,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为核心的“三治融合”治理新模式。几年来,“乡贤理事会”运转良好,特别是在矛盾纠纷化解和带动村民致富方面成效显著。

“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矛盾不出村组就能找到法律依据,我每次看都有新收获。”村民王宏林说。

矗立在群众身边的法治文化墙,不仅形成了浓厚的法治氛围,扮靓了新农村,还成了村民的法律老师和对照纠正不良行为的“警示墙”。

为了创新宣传教育,营造和谐氛围,下王峡村聘请专业墙绘画人员,在主巷道绘制含有党的建设、社会治安、村规民约、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乡风文明、扫黑除恶等为主要内容的固定式宣传版画,在美化村庄的同时,也形成了农村社会治理宣传阵地,寓教于乐,让村民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德、乡风文明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自觉性。

“从张贴法律宣传标语,到法治一条街、法治主题广场的打造,通过法治文化的熏陶,让群众逐步领会宪法精神、厚植法治信仰,让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根植百姓心中,让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一种自觉。”王旭东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川镇党委专门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科级领导干部具体负责,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致富带头人及德高望重的“乡贤”等人员进驻村级综治中心,设立调解委员会,组建村级大巡防工作队伍,开展村内治安巡逻防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做到矛盾纠纷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如今的下王峡村,社会治安良好,村庄整洁美丽,产业兴旺发达,邻里和睦团结,人人遵德守法,乡风淳朴文明,广大群众生活在幸福平安的村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