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历史图谱|咫尺之内 万里为遥

在中国地图上,长江、黄河自三江源向东南、东北两个方向滚滚向前,分别在江苏和山东汇入东海与渤海。
它们的经行轨迹,犹如一个大大的“人”字。正是这“人”字的一撇一捺,构成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图片
长江与黄河 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空间领域,长江全长6380多公里,长度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流域总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面积的两倍多。在时间领域,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等稻作文明,距今4500年到3000年的四川三星堆文明,初现长江古文明瑰丽的曙光。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异彩纷呈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等并驾齐驱、相映成辉。中唐以后,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位于下游的扬州、中游的成都(古称益州)地位超过长安、洛阳,史称“扬一益二” 。殆至两宋及其以后,南方的人口、经济、文化全面超越北方,完成了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恰如北宋范仲淹所说:“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南宋陆游也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富。”民间则有“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俗谚,代代相传,妇孺皆知。
当代以来,长江以水为纽带,链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内循环,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更成为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引领区之一。
图片
传统与当今 惟有图谱可以完美融合
为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努力展示长江涨落荣枯的前世今生、造福人类的深恩天惠,保护好祖先遗产,利用好大自然馈赠,传承文明,古为今用,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精心选编了这本《长江历史图谱》(以下简称《图谱》)。
图片
为什么选择图谱的形式?本书主编、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左健伟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信息时代的选择。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快,生活节奏快,工作步伐快,每天需要接受海量的信息,读书碎片化、读书图像化悄然兴起,有人谓之读图时代。长江历时既久,涉及空间又相当大,一般文字书籍很难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这么多的内容。而图谱不仅形象生动,还可以将东西上万里、上下数千年的时空浓缩于尺幅之间,使得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一览无余,穷本知末,洞隐烛微。二是古老传统的选择。图为早期地方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东汉有《三辅黄图》,唐代有《元和郡县图志》,六朝时期的方志多称作图经、图志、图记,其中“图”通常为地图,“经”“志”“记”则是对地图的说明。当前令人耳目一新的图像志、影像志,实际上正是这种传统形式的当代回归与嬗变。三是方志功能的选择。地方志属于政书。大到一国,小到一县,“地”都是其执政之基。古代地图主要用来描摹土地山川等地理形势。一图在手,境内地形险易、人口多寡、物产丰瘠,一目了然。故而图既是统治者巡行境内的向导,也是实施赋役征收、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版图”的常用义项是地图、户籍和国家疆域,正源于此。刘邦入咸阳,诸将无不争掠府库金银、宫廷美姬,独有萧何在第一时间接收亡秦图籍。《史记》载荆轲代表燕国向秦王献督亢(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一带)之图,《三国演义》写张松向刘备献西川地图,也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宋代的郑樵在《通志·图谱略》里说:“若欲成天下之事业,未有无图谱而行于世者。”近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调研、座谈,谋划、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共中央先后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
《图谱》的选编与出版,正是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选编人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公共图书馆闭馆等困难,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办法,在两千多种地方志和舆地、政书、兵书等古代文献中,青灯黄卷,孜孜不倦,爬梳剔抉,精挑细择。其中既有像明章璜《图书编》、清《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类书,也有像郑若曾《江南经略》这样的兵书,更多则是来自长江流经各省的通志及其所属府州县志。编者从中精选160多幅舆地图、名胜图,编纂成这部《图谱》,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全景”与“特写” 力求“浓妆淡抹”两相宜
《图谱》共设七卷首一卷。除卷首外,依次为《长江总图》《上中游大江图》《下游大江图》《长江口图》《沧海桑田图》《江防图》《沿江风情图》,大体上分为四个板块。
河道板块3卷(卷一至三),读之可以明长江大势大略。其中卷一《万里长江图》所绘长江跨州过县,穿山越岭,宛若巨龙;卷二《岷山图》所绘岷山传统以为是长江之源,形似斧劈,《金沙江江源图》所绘金沙江是四川与西藏的界河,为长江上游的一部分,细若游丝。《巫山段大江图》所绘江流在悬崖峭壁间左冲右突,势若奔马。《湖口段大江图》所绘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汇处,别开一番新天地;卷三 《明江阴段大江图》 所绘沿江城镇林立、港汊密如蛛网,凸显繁荣昌盛新气象。这3卷的选图标准是“全”,尽可能体系完整,兼顾上游、中游、下游。
上、中、下游之中,下游是选图重点,下游之中,江南是选图重点。这是因为,经过历代的开发,六朝“江东”、唐宋“江南”已经成为南中国的中心,明清江南则是全国的经济重镇和文化高地。唐代的白居易有《江南好》,杜牧有《江南春》,刘禹锡、温庭筠有《忆江南》,宋苏轼、周邦彦、李煜有《望江南》,以江南为题材的诗文不绝如缕,便是明证。需要说明的是,“江南”的地域范围,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外延,这里采用较为晚起的意义,主要是指以今江苏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江南之中,江苏又是选图的重点。首先,今江苏南京是六朝“江东”、唐宋“江南”和明代南直隶的中心,清江南省的省会,而明南直隶、清江南省的辖境大体上相当于今上海市和江苏省、安徽省。其次,清康熙六年(1667)江苏、安徽虽然分省,但安徽省省会最初一直寄驻在江苏,时长近百年,直到今天人们还戏称南京为“徽京”。再次,今上海市建政较晚,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才建县。明清时先后隶属于南直隶松江府、江南省松江府、江苏省松江府,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将上海升格为特别市,由中央政府直辖,上海才不受江苏节制。至于上海市其他地区,明清时先后分属苏州府、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民国后直属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最初在江苏省设松江专区。1958年,松江专区撤销,并入苏州专区。同年底,原属松江专区的南汇等6县及江苏省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
以下三个板块的选图标准是“特”,尽可能突出事物的独特地位与深刻内涵。其中长江生态板块2卷(卷四、卷五),读之可以明长江沧桑之变。之所以单设这一板块,主要是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长江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经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洪流夹泥沙奔腾直下。过湖口以后进入下游,自此地势较为平坦,河宽流缓,泥沙逐渐沉积。另一方面,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历史上长江主泓道摆动较大,造成江岸的坍涨不定。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正是滚滚长江反复诉说的永恒主题。以长江入海口为例。据研究,两千年前长江口约在今扬州、镇江附近,当时河宽约40里。唐代中叶,扬州、镇江间江面缩窄至18里。现在的长江河口段上起徐六泾,西距镇江已近400里,河宽进一步缩到5公里左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子孙种福田,替民族谋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
江防板块1卷(卷六),读之可以明忘战必危。长江既是我国航运的黄金水道,同时也是敌对势力顺流直下、外敌入侵逆流而上的天然通道。明倭寇侵扰东南,大多就是从长江口进入内地的。清道光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舰队也是从长江口长驱直入,先侵吴淞口,再犯镇江城。咸丰间太平军进军江宁(今南京),则是先攻占武汉,再水陆并进,沿江东下的。
沿江风情板块1卷(卷七),读之可以明祖国山川壮美,激发爱国主义情愫。
图片
内容与形式 努力实现完美统一
在编纂形式上,编者仿照古代图志体例,各卷前为图,图下注明出处,卷后附有图说。图说主要是对图中显示的古今地名、地理范围与主要内容进行说明。其卷五《古金山四面图》卷后所附图说云:“金山位于镇江西北,原屹立于长江中流。唐张祜《题润州金山寺》诗有句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北宋沈括《夜登金山》诗有句云:‘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南宋孝宗《题金山》诗有句云:‘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百二州。’直至清光绪末年前后,金山才与陆地连成一片。”既简明扼要,又大大拓展了图的文化内涵。
在成书形式上,装帧设计采用金镶玉形式,选用优质宣纸影印,手工线装,分为5册,合装一函,古色古香,较好地烘托了长江悠久的历史。
为了展现长江的雄伟气势,《图谱》特地选用赵黻的《江山万里图》,作为全书的卷首。赵黻是南宋镇江人,他的《江山万里图》是现存最早有关长江的水墨画卷,也是古代长江题材绘画中的杰作,历代收藏家、鉴赏家题诗作跋,清乾隆、嘉庆等帝王无不视之为拱璧。画家采用长卷形式,进行全景式构图,纵45.1厘米,横992.5厘米。为最大限度地保存原作长卷样式,书中采用经折装,精心彩印。读者手捧10米长卷,徐徐拉开,一幅万里长江图赫然呈现眼前。画面西起西蜀,东至东吴,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烟霭弥漫,江波浩淼,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江上乘风破浪的小舟,空中穿云破雾的飞鸟,岸上老树掩映的村落,孤峰凌空耸峙的寺塔,最终以排空巨浪、茫茫大海收笔,势吞山河,大气磅礴。近景、中景、远景穿插有致,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长江浩浩汤汤、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
此图原件藏故宫博物院。这次在院方鼎力支持下,方得以走出“深闺”,面对世人。赵黻《江山万里图》的收录与印制,既给全书观感增色,也为此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凭添画龙点睛之妙。
图片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张乃格
责编:洪波
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