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修文,脱贫路上“五篇文章” |“决战脱贫攻坚 基层采访行”修文站

修文,“十三五”真的很拼。
与五年前相比,今天的修文县更让人刮目相看。
——与省会贵阳更近,除了白金路、同城大道的开通,正在建设的金龙大道,又将再次改写修文与贵阳的时空距离;
——水更绿,山更青,人居环境更好。还有破天堑、战绝壁,让6700余村民告别了千百年来吃望天水的壮举;
——良知教育从学校开花,在全县结果,阳明文化深入人心,涌现出“马背将军”等一批立志拔穷根的脱贫模范人物,不断激发修文的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持续兴旺,猕猴桃产业位居全国单县种植面积第三;三大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发展,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0亿元;
——农文旅融合加速发展,一个个美丽乡村横空出世,嘉年华、农家乐、精品客栈,村民收入向多元化发展……
“近、水、文、产、旅”,这是修文精准施策要做的“五篇文章”,也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修文战法”。这五篇好文章,让修文社会经济文化实现了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成绩裴然,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26%下降至0%,谱写了一副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图片
为了更好的融入
去年,修文农村人王德民没有再远行,在县城找到了工作。干了十多年的水泥工,王德民第一次跟着家乡的班组在县城承接工程,一年没有闲。
在在建的楼宇里,王德民认真看了看修文县城:以前,能看得很远的地方,现在被高楼挡住了视线;羊圈一般的小县城,如今道路四通八达,最远处还有工地,预示着城区还在向外延展。
回顾这5年,修文县按下了融入贵阳一体化发展和“贵阳北部新城”建设发展的“快进键”,先后建成白龙路、同城大道两条城市干道。贵遵、息黔、贵金古(在建)、乌长(在建)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基本实现乡乡通高速,有效衔接西南出海大通道,全面打通了“五纵五横”路网新格局。不仅如此,正在建设的金龙大道,还将改写修文时空——20分钟,直达贵阳主城区。
拉近与贵阳的距离,修文做强了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也生机勃勃,鹭岛国际、碧桂园等共100余万平方米的18个项目在5年里建成。听说今年修文又续约了20多个项目,王德民和工友笑嘻嘻地说,“这几年,就不用出门咯”。
除了与贵阳越来越近,修文与辖区乡镇村的距离也近了。
2017年以来,修文抢抓全省“组组通”契机,用好“八个三”工作法,探索建立“三级书记”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合力打赢“组组通”项目建设攻坚战。全面建成“组组通”公路543条1177.475公里,实现了全县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的目标,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了24万人出行难和大量农特产品“出山”难问题。
王德民家在修文谷堡镇天生桥村,从走出家门第一步到县城,全程水泥路面。“你说奇不奇怪,还是这条路,但就是感觉和城市越来越近了。”王德民这样感叹到。
环境与颜值并举
修文六桶镇凉井村在山顶,六广河在谷底。落差400米,守着大河却得不到水喝,这是千百年来凉井村真实的生活画面。
走进凉井村,村民家门前还有大石凿成的水缸、木质的水桶以及磨得发亮的扁担,凉井村村民最能体会到“滴水贵如油”的含义。
修文县六桶镇凉井片区石漠化严重,常年干旱少雨。凉井村老人皱着眉头说,在很早以前,村民要走几公里去挑水,遇到下雨天,家家户户用上所有的锅碗瓢盆接望天水,场面十分壮观。后来,村里通了公路,水就从外运回来,成本高、还不经用。“今年可好了,自来水通到了家里。”老人的面容一下舒展开来。
今年3月,得到市县两级资金支持,修文县六桶镇凉井片区在悬崖上启动了供水提升工程,将清澈的六广河水引到悬崖上净化处理,解决了凉井片区6700余人的饮水问题。
修文县绝不止凉井,需要打破“天堑”绝壁建“小康水”。
“十三五”期间,修文县实施小康水、分散式供水等工程共计133项,解决了县内21.3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
乡村因水而富,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凉井片区将重心转移到产业上,以“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养殖蛋鸡6000只,28户贫困户增收达3000元以上;在修文“桃源八寨”,乡村旅游因水而兴,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一到旅游高峰期,每家每户忙着招待游客,越干越有劲头……
在修文县城,阳明河、穿山堰河、瓦罐窑河汇成修文河,浩浩荡荡奔向长江。为了让“母亲河”变得更清、更美,这5年,修文县加强源头治理,围绕三条河流建公园……“水”的文章做得又细又实,修文县城市颜值与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提升,水成了聚宝盆,吸引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图片
闪光的一张名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王阳明经典名句,激励着修文学子立志成才。
走进修文县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校园内随处可见王阳明先生的名言警句。“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夫学,莫先于立志”……在修文中学,一名高三学生为参观者翻译出刻在墙上的古文。她说,王阳明先生的名句,都收录在良知教育课本里,每日清晨诵读,已经烂熟于心。
厚植人文基础,修文县教育收获满满。今年,修文中学高考第一名考出702分好成绩,清华大学老师来录取学生时,学生将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知行合一”。“我们想通过良知教育,让修文的娃娃从小立志,为他们终生发展奠基。”修文中学校长谢富贵说,重视良知教育,修文学子有了独特的个人魅力,提高了思想境界,更有学生将自己的未来与家国联系在一起,激发起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瑰宝,阳明文化无疑是修文最耀眼的名片。2015年以来,修文县持续推进阳明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倾力打造“王学圣地”这张宝贵的文化名片。高标准推进“中国阳明文化园”建设,阳明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九进工程”全面覆盖实施,使得知行合一融入到修文人民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铸就修文高质量发展之魂,助力了脱贫攻坚。
修文中学校长谢富贵算了一笔账,修文县有36万人,学生有6万人,“教育好这6万个孩子,影响的几乎是全县居民。”
扶贫先扶志,修文全力打造“文”文章,引起了蝴蝶效应。一批立志拔穷根的贫困村民成为模范人物,在政府组织下在全县进行宣讲,越来越多的修文人受到感染,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
图片
图片
科技触角到农田
刚迈进扎佐猕猴桃科技园大厅,大数据农业立刻冲击参观者眼球。
眼前的大屏幕上,呈现出猕猴桃种植园内的实时情况。屏幕前,工作人员进行远程操控展示,果园内摄像头可以360度旋转巡查,也能拉近焦距,清晰看见树枝上出现的一只蚂蚁。“什么时候施的肥、什么时候剪的枝,都能通过智能系统进行查询……”工作人员说,通过大数据管理,企业能收购到品质均衡的猕猴桃,进行鲜果销售及深加工。
除了扎佐猕猴桃科技园,在扎佐工业园区内还有健康医药、基础能源、装备制造等企业340多家。十三五以来,修文坚持“工业强县”主基调,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伐,大力实施园区引领、科技创新,全力推动修文三大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发展。2019年,修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工业增加值47.4亿元,修文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位列57个省级重点产业园区第8位。
与此同时,修文县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全县各种果树种植规模32.24万亩。其中,猕猴桃16.7万亩,单县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直接带动农户6837户。
在修文谷堡镇,猕猴桃种植达到了6万亩,电商、物流业也繁荣起来。天生桥村村支书王松说,这几年,很多村民都尝到了电商销售的甜头,上了年纪的村民也急着学新技能。今年,有一位村民就通过电商卖了1万斤猕猴桃,价格还比线下批发价略高一些。
百业齐发力,今年修文县保持着贫困发生率动态为“0”的成绩。为防止返贫风险,修文县研究出“部门牵头、乡镇配合”,铺设一张常态化检测网络的“修文战法”。
前不久,一户村民因意外险些返贫,包保干部及时走访发现,发动干部、群众、社会三种力量进行帮扶,这户村民的困难最终得以解决。“村民刚有了致富信心,不能让意外成为‘绊脚石’。”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图片
全域旅游“井喷式”
从去年6月以后,大木村村民李政在村里经营的精品客栈,就没有闲着的房间。“湖南人最多,还有重庆、上海四川人。”李政说,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老顾客的订房电话,客栈满了,他就把客人推荐给其他村民。
外地人的到来,除了让大木村经营客栈的村民有了可观的收入,也让小山村里开起了十多家饭馆,家家户户买了轿车、面包车,为游客提供接送服务。
一步成景,十步成画。用这句话形容修文全域旅游一点不夸张。
以大木村为例,地处“桃园八寨”,紧邻的几个村都是乡村旅游的热门地点,还有4A级景区桃源河旅游景区。半小时旅游圈内,还有扎佐境内的4A级景区贵州景区野生动物园、高尔夫度假中心,修文县城内的4A级景区中国阳明文化园。如果还想走远一点,1小时路程,就能到达六广河温泉。
修文风光秀丽,政府将旅游作为5大战略之一强力打造,造就了当地旅游业如今的“井喷式”发展。
2019年,修文县接待游客2103.2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81.73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2.87倍和3.4倍。目前,全县旅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旅游景区增至7个,4A级景区4个,发展乡村旅游村寨35个,乡村客栈300余家,床位数15000余张。六屯镇大木村还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重点乡村旅游村寨,谷堡镇折溪村成功入选贵阳市重点乡村旅游村寨。
旅游的突飞猛进,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村民露出致富笑容的背后,是县委书记当好“施工队长”,乡镇书记当好“施工班长”,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当好“施工员”, 三级书记协力抓落实的成果。
“哪里有‘候鸟式’旅客,我们就去那里接他们到村里免费避暑体验。”大木村村支书李福贵说,这几年,他和村主任开着私家车绕了贵州几圈,接旅客、讨经验。办法虽笨,却很奏效,即便在去年疫情下,大木村依然保证了夏季每天500名游客长居的状态。
暗藏贵州乡村发展大脉络
修文,在贵州省、贵阳市算是一个并不典型的县,既不是特别贫困,经济实力也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修文人依然脚踏实地,作好五篇文章,形成别具特色的修文战法。细细品读,这五篇文章暗藏贵州乡村发展的脉络玄机。
“近”,交通等基础建设是贵州乡村得以发展的根基,在国家投入,大的交通阻隔打通之后,如何打通细小的瓶颈,依然是贵州各个县区努力的方向。修文抱团贵阳市区,打通县内交通血脉末端,基础设施的完善仍然在路上。“近”的背后是修文在基础建设方面持续不断的发力。
“水”,受地理条件约束,修文部分地区缺水严重,修文在悬崖上凿出水道,实施小康水工程,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水”的背后是基本民生保障,要让老百姓实现基本衣食无忧,是民生底线,也是生态底线。
“文”,路通了,吃穿不愁了,如何让乡村形成持续长久的内生发展动力,“文”提上了议事日程。修文有自己的文化瑰宝,以此厚植自身的文化根基。“文”的背后是扶贫与扶志、扶智并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文”的支撑,则行之不远。
“产”,产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修文紧紧抓住猕猴桃产业,从农地到工厂,从鲜果到深加工,从电商到物流……“一品一业、百业富贵”,修文是生动的实践者。“产”的背后是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修文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产业,没有工业,经济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旅”,山美水绿,人文荟萃,紧邻贵阳,修文全域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旅”的背后是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重视,“无商不活”,旅游业是乡村百姓收入重要增长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投入少,产出大,见效快,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基建到民生,从文化到产业,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修文五篇文章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非典型的修文战法对贵州乡村而言,却有着典型意义。
■舒波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舒波 杨继军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