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调查丨因地制宜做好服务保障 让“就地过年”无后顾之忧

“就地过年”微调查
编者按近期,国内出现的多点零星散发新冠肺炎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让在外务工的人员回家之路变得漫长而艰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自2020年12月起,全国29个省区市先后发出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安排职工弹性休假、就地过年。人社部、工信部等七部门也印发通知,鼓励引导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本期调查,围绕各地务工人员、相关企业就地过年基本情况、现实需求、工作难点及政策诉求,结合中国经济时报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解读。
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春节临近之际,多数外地务工人员返乡的脚步因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停了下来,“就地过年”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连日来,国内多地出现多点、零星、散发新冠肺炎病例,个别地区突发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就地过年”是减少人员长距离流动和大规模聚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必要之举。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全国已有29个省份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近日也印发通知,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
围绕外地务工人员、相关企业“就地过年”的现实需要、工作难点以及政策诉求,中国经济时报近日在线上开展了《关于鼓励、引导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问卷微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1份,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安徽、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的受访者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3%的受访者支持“就地过年”,但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和家人团聚、疫情防控管理难度加大、生活及生产成本增加等情感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让“就地过年”群体消除后顾之忧、安心愉快过年,已成为各方面的共同期盼。
69%的受访者选择就地过年
“今年春节不回家,继续留岗上班。虽然在老家的爸妈觉得有些遗憾,但他们都很理解和支持我。”在北京朝阳区某知名餐饮机构工作的李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往年春节都回宿州过年,今年赶上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决定留在北京过年。来自宿州的他表示:“减少流动,降低感染风险,对自己和家人都好。”
调查结果显示,69%的受访者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12%的受访者将留岗加班。和李雷一样,持“就地过年,减少不必要的流动,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的受访者占79%。但也有16%的受访者坚持返乡过年。
值得注意的是,有10%的受访者认为,“就地过年”有利于节后找工作,同时,还可以免去来回奔波和因疫情防控可能被迫隔离的烦恼。
这与一些企业的想法不谋而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在20人—150人的受访企业占到60%,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500万元多数为中小企业,且50%的受访企业所在地区是低风险地区,15%的受访企业在中高风险地区。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留员工“就地过年”,避免员工因回乡导致需要隔离而无法及时返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因春运产生的用工不足的问题,增加了用工的稳定性,有利于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
“就地过年”面临三大挑战
“管理难度和费用增加”“工资成本上升”“疫情防控压力加大”是目前中小企业留员工“就地过年”主要面临的三大挑战,分别占比69%、27%和23%。担心治安、消防等安全隐患上升的占19%。
针对上述情况,受访企业所在地区已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占65%。自2020年12月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鼓励企业春节留员工过年的举措。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超过90%的企业所在地区倡议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并已出台相关措施。许多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用诚意满满的关怀,引导和鼓励外地员工“就地过年”。
超半数的企业针对员工“就地过年”已经或计划采取相关保障措施分别有,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发放留岗红包和过年礼包、落实好工资、休假等待遇保障,其占比分别为31%、27%和19%。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受访企业通过“以岗留工、以薪留工”,通过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用“真金白金”真心实意留员工“就地过年”。此外,也有企业计划出台合理安排生产、错峰放假调休,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好休假等保障措施。
对选择“就地过年”的受访者,发放生活补贴、过节红包和消费券是他们的主要诉求,分别占比70%和66%。有26%的务工人员希望有乘车优惠、免景区门票。需要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和防疫物资保障的分别占32%和31%。
而在坚持返乡的受访者中,希望尽可能避开客流高峰,提前返乡的占到了65%,但也有55%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乘坐火车、高铁、动车返乡。
有25%的受访者建议,公司可待疫情好转后安排调休或带薪休假,以弥补员工无法返乡过年的遗憾。而7%的受访者则希望优先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真金白银”让员工安心“就地过年”
“现在政府和企业都出台了补贴政策,春节加班8天,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的加班补贴。”在江苏常州一家服装厂上班的王强在电话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虽然很想春节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和家人健康的考虑,今年就留在当地过年了。
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同时,很多企业通过诚意满满的关怀,引导和鼓励外地员工“就地过年”。在采访中,本报记者发现,在企业各项保障举措下,企业大部分外地员工均表示愿意春节留岗。通过“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让“就地过年”的员工干劲十足,企业生产有条不紊。
做好物资保障
确保春节物价平稳、供应充足
一到春节,以往热闹的城市就会显得异常冷清,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大量的务工人员将选择“就地过年”,如何保障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安心过节,是以往没有过的考验。
受访者建议,各地在倡议“就地过年”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及时做好春节前后的物资保障工作,尤其是外来人员聚集的一线城市,面对即将到来的节假日消费高峰,当地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做好服务保障,特别是公共服务要紧跟其上,做好物流运输、物资供给、人员管理等,确保春节期间物价平稳、供应充足。同时,节假日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安全保障工作也要跟上,让“就地过年”无后顾之忧。
引导“就地过年”留人更要留“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随着春节的临近,“就地过年”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过年回家与家人团圆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在疫情有所反复的当前,为减少大规模流动可能引发的交叉感染,各地纷纷发出倡议,建议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9个省份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不少地方用发红包、给补贴、派消费券、送流量、送零食、送旅游、送汽车等方式引导“就地过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也印发通知,要求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疫情反复的当前,各地“以奖励留人”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专家也强调,留人要留“根”,不仅要把员工留住,也要把员工的家庭留住。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各地鼓励“就地过年”
各地政府在鼓励引导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方面,作出了应对措施。
从各地出台的具体措施来看,除了给“就地过年”的外地员工发放红包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奖励”也各有侧重。比如,上海市给留沪外来建设者赠送通讯费补贴、健康医疗补贴、3000份影音娱乐大礼包和5000份扶贫产品零食礼包。天津市推出了7条措施帮助外地务工者在津过年,其中,就有一条专门针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措施,即按照目录补贴标准的120%给予企业培训费补贴,按照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职工生活费补贴。
浙江省则是发放消费券、免景点门票、租房补贴一齐上,特别是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更是送出吉利汽车鼓励外地员工留下过年。2月11日除夕当天,北仑区将举行市外留仑职工新春百万“云上”大抽奖活动,凡是在北仑区缴纳社保、2021年春节留在宁波市过除夕的北仑企业职工均可参与。其奖品包括吉利汽车、海伦钢琴、德业小家电和超市购物卡等。
广东省则是送消费券、口罩、免洗洗手液等。湖南省推出“手机流量+电子书+消费券+补贴”等一篮子奖励。而陕西省则从购物、文娱,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入手,给外地在陕职工提供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在线求职、婚恋交友、心理咨询等各项服务。
为鼓励和引导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多地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把人留住 更要把家庭留住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对于地方出台的举措,专家也给予了肯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的这些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从务工者自身来说,既减少旅途奔波,又可以节省费用,同时,也有利于疫情防控。但政策力度还可以再大一些,建议今后减少或避免如此大跨度的人员流动,用带薪休假等方式来代替这种集中大跨度的流动。
“在外务工者,每年节假日在城乡往返,包括路费以及给家里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几乎占了他们年收入的一半。而且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也给交通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当年高铁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政府就号召大家留在当地过年,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社会成本。”刘勇说。
刘勇还认为,各地应该把外来务工者和他们的家庭都留下来。
“这种状况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必须想办法把它解决。”刘勇表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把人留下来,不光是把打工者留下来,还要把他们的家庭也留下来,让农村人口全家都到城市来。其次,城市化水平还须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城市化实际比例还不到一半,必须要全面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城市数量。
根本问题是二元结构体制所致
长期大规模的人员返乡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弊端。
从城市化角度来看,为什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刘勇认为,最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致。
首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统一,打工者可以离开农村,但其老人孩子都在农村,所以,农民即便是离开了土地也离不开农村。
其次,土地不光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其也具有保障价值。正因为农民有土地,所以就没有把他们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刘勇表示,此外,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未来社会到底应如何发展?解决这样的问题,还要从体制这个根本层面来解决,纳入顶层设计去考虑。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马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