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临夏州委 临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图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文化旅游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和政策机遇,挖潜力、增活力、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打品牌、提品质、增效益,构建“一心引爆、两核驱动、三廊贯通、四区崛起”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打响叫亮“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旅游品牌形象,加快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将生态比较优势、文化先天优势、旅游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区域竞争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从观光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从企业单打独奏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真正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发展。注重文旅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形成规划科学、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管理规范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统一,实现景点景区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乡村民居与田园绿野相得益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全域构建、品牌发展。注重全域统筹、全景打造、全产融合、全时布局,实施品牌旅游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宜居宜游宜业全域旅游。
——坚持文旅并重、融合发展。突出文化是旅游灵魂、旅游是文化载体的理念,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商贸、康养等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坚持多元投入、创新发展。注重“上争支持、下挖潜力、内聚活力、外引资金”多措并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发展模式。
(三)总体目标
以发展全季全域旅游、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通过资源优势大发挥、项目大建设、环境大优化、品牌大提升、产业大发展,推动形成富民增收新支柱、乡村振兴新动能、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服务规范化、环境优质化、效益最大化,快速推动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把临夏州打造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到2025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旅游从业人数达到20万人。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构建工程
立足临夏历史文化、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全面实施《临夏州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0)》,加快构建“一心两核三廊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1.加快全域旅游“一心”建设。以临夏市城市景观和“南山北塬、一水中流”的山水格局为依托,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和城市休闲度假基地、特色美食创新发展区、中国西部重要旅游集散地、全州智慧旅游区域枢纽,使其成为“花儿临夏”全域旅游核心区。
2.加快黄河三峡和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两核”建设。以黄河文化、大禹文化、民俗文化、石窟艺术、丹霞地貌、恐龙地质遗迹等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依托,把黄河三峡大景区建成集黄河文化体验、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地质探秘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响和政县古动物化石“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和“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品牌,建成集生态观光、化石展示、文化体验为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世界级考古和科普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3.加快生态观光、多彩花海、商贸文化“三廊”建设。推进莲麓至大河家旅游景观廊道建设,将莲花山、太子山麓打造成集乡村旅游、自驾游、冰雪运动、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全景全季生态观光康养休闲长廊。做足槐树关河、老鸦关河、大夏河“水美经济”文章,规划建设红水河湿地公园,将大夏河流域和沿路沿线连片打造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全时多彩花海梦幻长廊。建设兰郎公路沿线手工地毯、木雕砖雕、皮革毛纺生产物流集散中心、商贸文化及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广通河滨水风情线、三甲集镇丝绸之路商贸文化博物馆,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全链商贸文化体验长廊。
4.加快东西南北功能体验“四区”建设。加强沿洮河流域景观带建设和齐家半山文化遗址区生态保护,发展达板、唐汪等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建设乡村扶贫博物馆,创建中国扶贫讲习所,将东部洮河流域打造成集中国扶贫研学教育示范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一体的传奇东乡扶贫示范区。以积石山自然生态风光为基,以大禹文化为魂,以民俗风情为媒,深入挖掘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石海古冰川遗址公园的规划开发建设,改造提升大墩峡、大山庄峡等旅游景区,打造西部高原生态风光和保安族风情体验区。规划开发和政县铁沟、寺沟、三岔沟、柳梅滩等景区,以泛化石博物馆和花儿“活化”理念,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古动物化石资源,打造以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为主的南部化石文化探源研学体验区。加快推进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刘家峡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园、刘家峡恐龙足印国家地质公园、滑翔基地体育休闲乐园、水上主题乐园、健康养生度假公园等建设,打造以黄河三峡大景区为主的北部黄河康体养生体验区。
(二)实施旅游交通畅通工程
按照建设联网路、畅通出口路、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修复坑洼路、延伸景区路的要求,实施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
5.打通全域旅游大通道。全力推进兰临合铁路、临夏机场、临大高速、兰永临高速、永大高速、永广高速、临康广高速、安临一级公路、环刘家峡库区旅游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实施临夏至定西铁路、临夏县至盛世度假村轨道交通、黄河三峡旅游有轨电车、永靖县城至炳灵寺云巴轨道交通、康乐有轨电车项目,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旅游通达能力。
6.畅通“沿山顺水”交通微循环。打通交通干线与景区、景区与景区、景区与乡村旅游点的交通连接,加快临夏市环城北路、莲麓至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广河县临园至沙坡大桥扶贫旅游大通道建设,提升通往炳灵寺、桦林万兽谷、大墩峡、莲花山等景区公路等级,新建广河县城至马浪风景区旅游快速通道,改造提升洮河沿线自驾游通道,促进大交通与小环线互通互畅、精品线与小游线互串互联。
7.开辟旅游专线专班。主动融入“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引导旅行社、客运公司、文投公司等开通中川机场、兰州西客站至临夏旅游专线。积极引进城市旅游观光巴士,开通县城至景区旅游直通车,延伸城镇公交线路至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实现从机场、火车站、集散中心、城镇、码头到主要景区之间客运交通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旅游畅通能力。
(三)实施旅游基础设施设备提升工程
8.推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县(市)城区、重点集镇、特色乡村、景点景区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污、电力通讯、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配套完善自驾游基地、游客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公共厕所、应急救援等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各县(市)城市旅游标志建设,积极引进建设大型游乐场所项目。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在临夏市建设全州游客集散中心,在永靖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县建设游客集散副中心。加快推进厦门恒兴集团黄河三峡文旅项目、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普乐方达板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
9.抓紧推进旅游廊道配套设施建设。在沿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临康和二级公路、康卓二级公路、临大二级公路、兰永黄河快速通道、临夏市县快速通道、折达公路等沿线,尽快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观景台,配套建设停车场、港湾式停车带、旅游厕所、房车营地、充电桩、便利店、游步道等。加快推进临夏市县生态廊道和北塬地标建筑建设。
10.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制定出台《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办法》,加大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特色小镇、旅游村的旅游厕所建设力度,达到“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免费开放、管理有效”的要求。临街临景的宾馆、饭店、餐馆和单位厕所免费向游客开放。
11.加强标识导览系统建设。在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县市主要交通干线等城乡交通工程、市政工程建设中,将旅游服务标识和停车场、公厕等指示牌与交通市政标识系统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同配套。进一步完善景区出入口、风景廊道、旅游名镇名村、游客集散地、景点景区内的交通标识牌、全景导览图、旅游导视牌、景观介绍牌、安全警示牌等旅游标识体系。
12.加快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优化完善州县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功能,实现景区、公安、交通、环保、通讯、银联、气象、酒店、旅行社等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形成文旅大数据中心、智慧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一中心、三体系”的运行模式。完善“一部手机游甘肃”临夏版块的旅游资讯服务信息。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乡村建设,鼓励和支持涉旅企业进行智慧化经营管理,力争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和精品旅游民宿,全面实现网上预约、信息查询、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特产订购、导游导览、电子讲解等智能服务全覆盖。
(四)实施景区晋等升级工程
持续加大重点景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提质扩容、晋等升级,促进旅游产品创新升级,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13.全力创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围绕创建工作,加快刘家峡恐龙足印国家地质公园、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八坊十三巷、齐家文化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提升步伐,力争2021年成功创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
14.加快A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加大培育和创建力度,推动景区、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年内成功创建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进和政古动物化石文化旅游区、八坊十三巷、大墩峡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永靖县、临夏市、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河三峡、松鸣岩、草长沟、大墩峡、北塬塬头等旅游观光区创建省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临夏彩陶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刘家峡滑翔运动景区、抱龙山、莲花山、竹子沟、白桦林、草长沟、胭脂湖、盛世度假村、唐汪杏花村景区等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5.新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加大文化旅游项目谋划争取力度,编制《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强化规范性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加快临夏市北山地质公园项目,永靖县天缝大裂谷、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园、太极岛生态田园项目,和政县河东新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宁河古城综合开发项目,康乐县八松乡生态旅游、鸣鹿乡拔子沟旅游开发项目、康临一体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临夏县关滩沟景区、龙首山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北塬土桥片区田园综合体项目,积石山县石海地质公园、大山庄峡景区旅游开发、三二家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东乡县普乐方达板文化旅游度假区、林家史前遗址公园、唐汪丹霞景区、洩湖峡探险旅游项目,广河县齐家文化国家遗址公园、新马太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游宜业的精品景区。
(五)实施文化铸魂工程
坚持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深入研究和挖掘远古化石文化、史前彩陶文化、大禹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提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水平,促进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强起来,增强旅游的文化性、文化的旅游性。
16.强化黄河文化研究传承工作。组建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搜集整理黄河文化资料,建立临夏名录、造册成集。举办黄河文化、古动物化石、齐家文化等交流研讨活动,深入研究挖掘黄河文明、大禹治水、彩陶文化、文化遗产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以推进共建兰西城市群为契机,加强跨区域协作联盟,与青海省海东市联手做好黄河文化、河湟文化文章,打造“一日游两省”的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建设“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黄河风情文化旅游带,加强与沿黄市州的联盟协作,相互推送和承接游客,开辟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主办或参加黄河文化节、黄河文化博览会,促进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连点成线”。
17.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将古动物化石、马家窑、齐家等史前文化,花儿、砖雕、木雕等民俗文化和牡丹、商贸、美食等河州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景区开发、产品培育、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旅游全过程,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品质、增强旅游活力。重点实施一批文化旅游展示展演项目,建设临夏花儿展演及非遗民俗展览中心、临夏县河州花儿牡丹文化公园、临夏市博物馆群、永靖县黄河文化产业园、积石山县大禹文化历史博物馆、和政县化石文化创意中心、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产业园,以及体现花儿临夏、彩陶之乡、砖雕之乡、齐家故里等的文化主题酒店。
18.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景观环境等进行改造和修缮,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打造一批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建筑。临夏市深入挖掘八坊十三巷、东公馆、蝴蝶楼、红园等建筑文化,打造文化建筑群。
19.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强革命文化、黄河文化遗产、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永靖明长城烽火台盐锅峡小茨段、坷坨段抢救保护及展示利用、康乐长征文化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力争将临夏融入世界级长城文化体验基地。加快广河县齐家文化国家遗址公园、东乡县林家遗址公园、积石山县三坪彩陶遗址公园、康乐县边家林遗址公园等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0.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进红色初心教育和长征红色主题旅游深度融合,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打响红色旅游品牌。利用“科技+互动”“情景再现”等方式,把临夏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和政县肋巴佛革命纪念馆、牙含章纪念馆,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积石山县大河家临津古渡,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东乡县布楞沟村史馆等打造成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讲好胡廷珍、肋巴佛、牙含章、鲁瑞林等先辈的革命故事。
21.增强景点景区文化活力。推进旅游演艺场所建设,在4A级以上旅游景区引进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增强牡丹节、杏花节、梨花节、油菜花节和莲花山、松鸣岩、大山庄峡花儿会等各类节会的文化活力。引导景点景区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在太极湖畔、胭脂湖公园、大夏河边编排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在八坊十三巷、黄河文化博览馆、古生物化石主题创意园、松鸣岩法台山景区、大墩峡等景区设置场景式“微剧场”,提升“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文化旅游实景演艺品牌。建立文化文艺进景区、增添景区活力长效机制,组织文化艺术团队、社团组织走进景区,开展歌舞剧演出、非遗展演、书画摄影等文艺表演、采风写生活动,助推景区文化演艺活动常态化。
22.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创作。组建“花儿临夏”艺术演艺公司,打造省内一流文化艺术团队。扶持创作文化演艺剧目,编排《大禹治水》《幸福像花儿一样》《大河之州》《黄河不会忘记》《松鸣岩传奇》等精品剧目,丰富旅游演艺产品,培育旅游演艺市场。精心创作唱红临夏的州歌、县歌,拍摄一系列微电影、微视频,编制一整套文化故事、解说词和导游词,从听觉和视觉上形成震撼力和吸引力。
2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编制《临夏州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加快州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场馆标准化创建和达标升级工作,全面改造提升乡镇文化站、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文化、广播、体育等设施和器材。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断开发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传承的互联网传播数字资源,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信息化、大众化。重视和加强文化遗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活态”传承展示,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谋划实施州图书馆文献古籍数据保护中心、古生物化石数字活态博物馆、齐家文化数字活态博物馆、活态化“花儿”露天博物馆建设项目。
(六)实施乡村旅游振兴工程
紧盯“示范全州、领先全省、叫响全国”的目标,按照“一域一特色、一县一品牌、一村一风格、一景一韵味”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具有“老气、土气、朝气、生气”的乡村旅游名镇、示范村、旅游精品民宿,提高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和品质吸引力。
24.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名镇名村。新建和提升一批生态美丽有朝气、环境秀美有灵气、内涵丰富有文气、景观靓丽有名气、链条完整有商气的乡村旅游名镇、示范村、专业村。重点推进永靖县太极镇休闲度假旅游小镇,临夏市折桥特色美食和农事体验休闲旅游小镇、南龙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临夏县莲花红色旅游小镇,和政县松鸣冰雪运动小镇,东乡县达板文旅小镇,广河县三甲集商贸文化体验小镇,康乐县莲麓、八松休闲度假小镇、景古红色旅游小镇,积石山县大河家特色民俗文化小镇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州级100个示范村”建设,各县(市)新建和提升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生态文明小康村。
25.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突出个性化、品牌化、规范化要求,在交通干线附近、城市近郊、旅游景区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区域,采取盘活闲置房地资源、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支持村级组织领办、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全力争取政策资金“六项措施”,通过资源变资产、民房变客房、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外资变投资、政策变资金“六种形式”,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外土内洋、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安全舒适的乡村旅游民宿。
26.提升乡村旅游文化活力。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性,将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符号,嵌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风貌改造、乡村旅游景观打造,把原生态花儿、河州贤孝、傩戏傩舞、社火表演、非遗技艺等文化活动,融入乡村旅游参与互动项目,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旅游景点。加强与大中专艺术院校、旅游学院的联系合作,打造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七)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按照“一产围绕文旅调结构、二产围绕文旅出产品、三产围绕文旅搞服务、城市围绕文旅提形象、农村围绕文旅强基础”的思路,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农林、工业、体育、商贸、康养等相关产业真融实促,形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裂变效应。
27.加快文旅+农业融合发展。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公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改造提升王坪牡丹园、八坊牛乐园、羊博园、“河州小镇”、枹罕山庄、慈王农庄、百益现代农业观光园、太极岛赤壁花海、康乐古树名木植物园、唐汪川杏花村、大河家黄河韵民俗文化风情园等,催生一批集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农事研学、花卉栽培、亲子采摘等为一体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大坡森林公园、南龙山森林公园、南阳山森林公园为依托,发展森林康养、峡谷探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绿色餐饮、文化娱乐等户外旅游项目,打造临夏森林休闲旅游新名片。
28.加快文旅+工业融合发展。改造提升刘家峡水电博览园,打造黄河三峡休闲水利、黄河文化展览旅游新地标。围绕“古河州”“禹王”“刘家峡”“五山池”等酒品牌,策划酿酒工艺参展项目,建设酒文化博览馆。积极探索临夏工业旅游新模式,利用工业经济园区建设一批砖雕、木雕、地毯、皮革等生产工业科普、产品展示、文化展览、产品体验中心、购物专卖店等,培育工业旅游产品。利用盐锅峡化工厂等工业废弃厂房,打造欢乐梦工厂等工业旅游体验项目。
29.加快文旅+体育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各县(市)体育场馆。加快临夏市游泳馆、临夏县双城体育场项目建设,打造环大夏河体育健身长廊。开发山地越野、汽车营地、户外露营等体育旅游新产品,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赛、自驾游集结赛、冰雪旅游体育节、龙舟赛等大型文化体育赛事活动。将刘家峡飞行营地打造成西北低空旅游知名品牌,松鸣岩国际滑雪场打造成全国高原冰雪运动赛事和全省青少年滑雪训练基地,不断提升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30.加快文旅+商贸融合发展。积极承办大型商务会展活动,提升民族用品博览会、临博会、绿色农产品交易会、皮革皮毛交易博览会等规模和水平。提升临夏市茶马古市文创产品交易市场、广河县三甲集物流商贸园和皮毛茶叶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临夏县双城砖雕木雕产品交易市场、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民俗创意产品交易市场,促进旅游和商贸深度融合。
31.加快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在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太子山等旅游休闲度假区,大力发展水上疗养、森林氧吧、登山揽胜、养生理疗食疗等特色康复保健项目,打造永靖县太极镇养生园、和政县松鸣岩休闲养老基地、康乐县药水峡休闲康养基地、积石山县龙川岭生态养生度假区、广河县新马太生态田园康养度假区,积极创建集医疗、康复、保健、养老、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特色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临夏康养旅游品牌。
(八)实施文旅消费拉动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9〕41号),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供给,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扩大消费规模。
32.完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立足地方特色餐饮优势,进一步挖掘、改良和包装全羊宴、全牛宴、黄河鲤鱼宴、保安传统家宴、东乡手抓宴等特色宴,做精东乡土豆、河州老八样、河州包子、河州老炒、河沿面片、甜醅子等传统美食。加快推进各县(市)特色美食城、名小吃一条街、夜市一条街等美食街区建设,提升临夏市北大街夜市,打造临夏名宴、名菜、名面点、名小吃、名饮五张餐饮名片,打响“临夏美食非吃不可”的品牌。
33.完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加快星级宾馆、主题酒店、快捷酒店、民宿客栈等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类型丰富、档次多样的旅游接待住宿体系。临夏市、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等重点旅游城市积极引进高星级品牌酒店,形成宾馆酒店群。在景区、特色小镇和旅游村建设不同风格的民宿驿站、网红客栈、集装箱房、胶囊旅馆等,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住宿接待体系。
34.系统开发文化旅游商品。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创产品研发,提高临夏砖雕、雕刻葫芦、民族刺绣、保安腰刀、仿古彩陶等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特色元素。加大红枣、草莓、大接杏、核桃、啤特果、花椒等绿色林果产品,以及蜂蜜、乳制品、肉制品、果汁饮品等特色农副产品的旅游包装设计和市场营销力度,提升“河州游礼”品牌影响力。举办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及展销活动,激发文创产品创新创造活力,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品种。积极在各县(市)商业区、特色小镇和A级旅游景区设立旅游商品专营店,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三星级及以上宾馆饭店设置文创产品名品馆,构建旅游商品营销体系。
35.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围绕“夜游有景”开发夜游黄河三峡、夜游大夏河、夜游八坊十三巷、夜观大墩峡、夜赏法台山、夜游胭脂湖等产品,不断丰富夜游观赏活动。围绕“夜食有味”打造一批夜间美食街、烧烤街和酒吧街,推出一批老字号、品牌餐饮、风味小吃、茶馆、酒吧、咖啡馆等24小时“不打烊”特色夜食店,适时举办美食节、名品小吃赛、品牌餐饮评选、啤酒节等活动,不断丰富夜食餐饮消费业态。围绕“夜购有物”鼓励商场超市、购物中心、健美健身房、美容美发店等延长夜间营业时间,推出打折让利和特价促销,增强夜间购物消费活力。围绕“夜娱有乐”经常性举办明星演唱会、百姓大舞台、非遗展演、篝火晚会、音乐节、灯光秀、体育赛事等多元化夜游项目,营造“白天游乐、晚上娱乐”的文化旅游氛围,打造一批夜间网红“打卡”地,不断丰富夜娱文化体验活动。
(九)实施环境整治和服务提升工程
深入持久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全州文化旅游环境大改善、大提升,展示良好临夏形象。
36.持续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整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环境卫生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设施设备完善与管理服务提升相结合,按照“城市农村一个样、村内村外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加大改院、改房、改炕、改圈、改厕、改厨、改气“七改”力度,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加大全州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交通沿线的旅游环境整治,重点整治交通沿线和景点景区环境脏乱差,以及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场所设施不齐全、服务不规范,旅游厕所保洁不经常、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37.加强环境绿化美化。挖掘乡村旅游潜质,景观式改造村庄风貌、配套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确定“县花”“县树”,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加大沿路沿河、面山荒坡、庄内庭外的绿化造氧、美化造景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花海花带,大力发展“花海经济”,提升城乡旅游形象。
38.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行业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干部群众、出租车司机的教育引导,大力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浓厚氛围。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员培养,强化导游、讲解员业务技能培训,积极从机关单位培训一批、从社会聘请一批专兼职导游员、讲解员,全面提升旅游宣传、导游讲解服务水平。重视文明旅游教育,提高游客文明旅游、文明消费的自觉性。
39.强化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从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提高文化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开展道路交通、食药卫生、游乐设施、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等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文化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
(十)实施文旅宣传营销工程
创新宣传营销机制,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全面提升临夏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0.加强宣传推介。设计“花儿临夏·在河之州”、各县(市)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LOGO,评选临夏旅游形象大使,培养一批网红主播。持续办好河州牡丹文化月、“花儿临夏”马拉松赛、民族特需用品博览会、国际美食节和各县(市)的花卉、花儿文化旅游品牌节会活动。加强与央媒省媒、今日头条、腾讯、携程、马蜂窝、途牛等知名媒体和旅游网站合作,邀请重点旅行社、旅游网红达人、摄影家协会、户外俱乐部等开展采风踩线活动。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矩阵和民间自媒体作用,运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动漫、H5动画等新媒体新技术,全方位多渠道不间断开展“短、平、快”宣传推介。开展冬春季旅游营销推介活动,促进淡季旅游市场升温。开展“周末乡村休闲游”营销活动,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41.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旅游节会,举办临夏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全力巩固以兰州都市圈、西宁都市圈、西安都市圈为主的稳定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客源市场,积极拓展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其他客源市场和东南亚、中亚、西亚、欧美等海外客源市场。
三、保障措施
4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州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党政统筹、州县联动、部门协作的领导体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发展规划、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落实中的困难问题。各县(市)成立相应工作领导机构。文旅部门加强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宣传、财政、发改、住建、交通、水务、工信、体育、商务、招商、农业农村、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单位加强协同配合、积极履责、主动作为,形成州级抓统筹、部门抓服务、县(市)抓落实的强大工作合力。
43.强化项目运作。坚持“上争、外引、内聚”相结合,加强对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的学习研究,增强把握政策机遇、谋划争取项目的精准度、成熟度,提高编制项目可研、争取扶持资金的可行性、实效性。强化项目知识学习,熟悉项目前期、申报、实施、监管、验收等各环节的流程和要求,切实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文旅项目进入中央和省级投资项目库,列入年度扶持资金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文旅产业,想方设法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大企业、大项目落地临夏。
44.落实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政府债券等多渠道资金,加大州县(市)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州县(市)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额度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宣传推介、旅游培训、人才引进、数字化建设等。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金融信贷、融资贷款、税收减免、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推动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45.加大人才培养。加强文旅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倾斜支持,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加强实践锻炼,培养一批懂政策、抓项目、精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干部队伍、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将文旅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纳入各级人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加强专业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成立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和人才智力支持。创新文旅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与专业院校、知名培训机构等开展联合培训。加快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文旅学院建设,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各级职校开设文化旅游专业,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力度。
46.强化督查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实行月调度、季通报机制。建立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责任制,将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和工作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评先选优、提拔任用、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各县(市)依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工作方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