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遗风古 韵屯堡,到这里看六百年前明朝人生活

图片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图片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图片
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图片
走进天龙屯堡,仿佛走进梦的巷子,600年前的战事已经随着岁月远去。春天的寨子是灵动的,我到的当天,看到一些游客由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话讲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遗风。景区解说导游全是天龙的农村姑娘,她们成为当地农民参与办旅游的一个亮点。
图片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如帮,这里仍是驻军重地。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
图片
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图片
在天龙屯堡景区,随处可见身穿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在当地,他们被称作“屯堡人”,屯堡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屯军后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其在西南的统治,在这里垒墙筑堡,驻军屯垦。
图片
现今的屯堡人都是数百年前从内地迁来的军士的后代。六百余年来,他们仍保留继承着明代的生活习俗、文化习俗。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实是二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图片
在那里可以见到构筑坚固的屯堡的屯堡群和高耸的碉堡。在碉堡的不同方向留三角形的观察窗眼。现在依旧保存完好,岿然屹立。至今,在古城堡上仍依稀可见一见旧时战乱留下的痕迹。屯堡村庄,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
图片
数百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而屯堡人却在这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文化。他们的服饰被称为明代服饰的活标本。农历正月,村民坐冷板凳欢天喜地地耍灯、舞龙、划旱船,老年人照旧要去庙里上香拜佛——都是__的汉族文化。
图片
图片
出生于1934年郑老伯到他这一代巳经是20多代了,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说:600年前他的祖先到这里,这里还是一片森林没有人烟,后来一点点建成现在的规模,现在有1600多人口,主要姓氏张、沈、陈、郑。
图片
图片
四世同堂,生活在这座老宅的巳经是第七代人
图片
全师傅是和姑夫学习手工做鞋手艺,已经做鞋匠十几年了,每天做鞋八双,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十年前花八万元买的这座老宅,房子已有100年历史。
大明遗风屯堡云山堡本寨
走进贵州的屯堡,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蜿蜒曲折的如迷宫似的巷道,古朴典雅的建筑,高亢的芦笙声夹着有节奏的铜鼓点,伴着民族歌曲,摇晃着流光溢彩的民族服饰,圆形发髻坠于脑后,精美首饰环佩叮当。长袍大袖、栓围裙、系腰带、头缠白帕的宗亲,仿佛带我进入了600年前的另一个世界。
图片
贵州屯堡文化是一段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西南后,为稳固边陲,实行就地屯田养兵政策,陆续将安徽、江浙的屯兵及家属迁到贵州,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并强行将中原的工匠、商人流民迁到贵州,史称“调南填北”。
图片
这是明朝朱元璋“军卫屯田”、“安屯设堡”的产物,当年住在这里的就是大明王朝的正规军旅。他们在明初因平定边乱,从遥远的江淮来到这里,屯垦戍边。后来大批军士家眷随军迁徙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
图片
历史上每一次的大迁徙都是一曲豪迈的悲歌。历史的云烟里,我们仿佛看到当年三十万平定边乱的军人,随着朱元璋一道谕旨,开始了他们声势浩大的迁徙。在江淮到贵州的路上,挑着担子,推着推车,绵延百里,拖家带口翻山越岭远赴边陲,那场面虽然已经淹没在历史的云烟里,当我们再来看屯堡的时候,它已经凝聚成了一曲无声的悲歌。
图片
他们依然沿袭着大明的服饰,因为他们不能断绝对故土牵念;
他们跳着古老的歌舞,这大概是大汉对于“蛮夷”的威严;
他们还居住的坚实堡垒,意味着皇命不可冒犯;
这里女人们的勤劳,是因为男人们卫国戍边使命在肩。
图片
安顺是当年明朝屯兵的大本营,周围分布着几百个屯堡,因此这里多是汉族,以江浙和安徽的兵将后代居多,因此当地人还都穿着凤阳装,保留着故乡的风俗习惯。
图片
屯堡的房层多数就就山取材都是石头屋、石头瓦层层迭迭,全是明代建筑,旅游主题是“江淮余韵大明遗风”,这里的原住民不是苗族,是汉族。大明遗风的意思是,当地人保存了几千年的明代传统文化、风俗。从车进入安顺时路过一个集市,当地很多中老年妇人还梳着三髻头,头上约二尺宽的带子作头饰。黑色多为年纪较长的奶奶们戴、白色则多为中年妇女,红色为未婚少女,在安顺就没有见到,年轻的姑娘应该是爱美,不再做这样的传统装束,除非是工作需要,比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图片
明清一条街
这条全长大约六百余米、宽约3到5米的古街,全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这条并不太长的古街道,却被历史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这条街的前半段,主要的建筑与风景人文都是以明朝的为主;中间的一段却是清朝;而最后的一段则是民国及以后年代的了。在这条古街上,还有许多小巷巧妙地与各户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楼等相连接,形成了攻防相济的通道。随着屯田制度的衰退,加上豪商富贾的涌入,这里的商业贸易曾经繁荣一时;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如梦,古韵犹存,布匹店、米店、药铺等遍布全屯,著名的“德生昌”中药铺遗址至今还在。
图片
图片
这条古街道,随地势起伏,宛如一条玉带,具有浓厚的明代江南建筑风格;它记载了这条古街的数百年沧桑。现在,古街上有大小店铺数十家,主要销售饮誉海内外的茶叶、蜡染制品、旅游工艺品等。马蹄形的铺台,就是当年开铺人家。此外,还有各种不同风味的小吃店和茶馆,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用,十分方便。古老的屯堡文化古街上,展现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使她成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屯堡地戏
屯堡地戏是盛行于安顺屯堡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在过去被称作“跳神”,主要内容为唱和跳。表演时,演员会带着木质的面具,同时配有锣、鼓进行伴奏,唱腔高昂嘹亮,表演刚劲粗犷,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走进六百年前被遗忘的云峰八寨
图片
在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图片
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还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探索神奇多彩贵州,寻觅迷失云峰屯堡追逐六百年前的军屯文化,寻找大汉民族的遗留部落领略美丽山水间蕴藏的大明遗风发现之旅,带你走进历经六百年被遗忘的文明―云峰八寨
图片
由于屯堡人多数都是从江淮一带迁徙而来的书香门第,因此他们的房屋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在房屋布局的细节之处,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浓浓的汉文化的魅力,如在大门门雕上一般都会雕刻精美的图案,“龙凤呈祥”表明大富大贵、在院内天井的对角一边是鲤鱼的地漏,一边是龙门的地漏,则有希望孩子“鲤鱼跃龙门”的含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傩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起初是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傩戏流行于川、贵、湘等地,极具原始舞蹈风格,独具魅力,引来观众们的阵阵叫好声。
图片
在云峰屯堡、天龙屯堡拍摄时,我看到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你来到这里时,发现这些明屯军的后裔至今仍固执地保持着明朝时故乡江南的生活习惯:依旧乡音不改,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明朝的军傩(地戏),甚至连饭菜口味都与贵州当地其他地方大异。因为大山的阻隔,历史似乎将这些屯堡遗忘了,却也给我们保留了一个回到六百年前历史的好去处。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有:
大明遗址古军屯商屯历史风貌.
中国唯一的屯堡文化博物馆 .
正宗屯堡农家饭菜、特色小吃 ,
屯堡人家密制大碗驿茶
大型实景历史剧“大明屯堡”歌舞精品 ,
屯堡人家手工艺品、
贵州生态绿色产品 ,
体验当年的盛事场景、
民风民俗 ,青山环抱之古驿站客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公众号:zhang200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