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喊话也没用?为了挣钱啥都敢干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前几天,有个记者去敦煌转了一圈。

王维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边刚好有个叫阳关的林场。作为敦煌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唯一屏障,阳关林场曾经坐拥2万多亩公益林,是三北防护林正儿八经的组成部分。

可最近十几年,这片西锁沙龙、东保绿洲的林场却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来实地探访的记者从林场这边溜达到那边,几乎随处可见被从根部锯断的大树小苗,有的碗口粗细、甚至直径近30厘米的也不少见。

按照部分工人的说法——被砍树木皮层水分饱满、极少看见有空心,连枝桠和上梢都色泽新鲜,绝大多数都曾是存活良好、长势健壮的树。

视频来源:抖音 经济参考报

把长势这么好的树砍了干嘛呢?种葡萄。

本来这么多年下来,黄沙已经在腐殖质和树根的加固下有了细沙成土的苗头了。可葡萄的生长可不管这个,秋冬埋土、春季出土都要把深层土壤大范围地翻动,所以承包户们一进来就开始翻地。

更麻烦的是,养葡萄耗水。全生育期葡萄耗水量是树龄为4年的人工梭梭林、柽柳林、沙拐枣林和花棒林的11.9倍、6.72倍、4.05倍和12.74倍。

为了防止林场的树木跟自家地里的葡萄抢水抢肥,承包户们不惜对附近的防护林痛下杀手:有的把胡杨剥掉树皮,还有的在树干底部放火焚烧,反正不把树折腾死都不算完。

这一通操作下来,葡萄架子可算是搭好了,可几代人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防沙屏障也毁了。从权威渠道获取的航拍资料来看的话,2万亩的公益林只剩下了——不足5000亩。

库姆塔格沙漠是咱们国家八大沙漠里流动性最霸道的一个。没了林子的阳关就是个大风口,从这里往东70多公里就是敦煌市区,塞外的西北风没几年就能把沙丘搬到城里去。

为啥说这个事特别可恨呢?咱们看看当地的自然环境就知道了。

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大西北远没有如今贫瘠。在巅峰时期,古丝绸之路上可矗立过的数十个小国和城邦,什么汗血大宛、楼兰古国、大小月氏,那当真称得上是水草丰美,很是富饶。

不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也是渐渐衰败。

择水草而居的牧民最先跑路,紧接着繁荣的商路和城邦相继垮塌、无数屹立千年的古井干枯,再后来就连胡杨也慢慢枯萎了,绿洲越来越少、沙漠越来越大。

大西北呼啸的风沙不光把敦煌古迹埋在沙子里几百年,就连远在华北的京畿也不堪其扰。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北京每年的平均沙尘天数高达56.2天,纱巾、小扫帚那都是居家常备之物,前些年的沙尘暴力度也不小,甚至韩国人也来插一脚,说沙尘暴跨海吹到了他们那里,一顿抱怨。

风沙都大到这个程度了,得治。

可这活不好干。

以阳关为例,这里极度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4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0多倍。

这边大太阳烤着,别说树苗种不活,大风一吹过来,就连草籽都存不住。咋办呢?想了又想,咱们决定系统性地干一件大事。

1979年的时候,三北防护林工程立项成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共分八期,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覆盖13个省、自治区的559个县,堪称移山填海。

先是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紧接着就是防沙固沙——

早在1959年,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治沙队。在竺可桢老先生的带领下,西北地区早早就设置了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和20个治沙中心。

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从先种什么防风固沙、再种什么巩固土壤,再到草方格技术和利用不同植物生长特性的“藻-草-灌-乔”技术,各地早都大踏步迈入了科学治沙的新阶段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开始冒头。

你想啊,防风固沙得用人吧,国家得出钱给补贴吧?于是就有人质疑了,这么浩大的工程是不是劳民伤财啊,这么多的经费是不是浪费了啊,总而言之就是拐弯抹角地绕着“没用”两个字做文章。

光嘴说还不过瘾,后来还有国外的研究机构专门整了一堆论文,有的说植树造林浪费水源、有的说西北绿洲可能导致水源枯竭,反正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其实,光争论是没用的,看疗效吧。光是西北、华北、东北越来越少的沙尘天气就够说明问题的了。

不仅如此,三北防护林工程也有不小的经济价值。

以往受限于土地沙漠化的不断加重,西北人民的生存质量真的很一般。土地贫瘠、庄稼难种,风沙一起连地里刨食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什么生活品质的天方夜谭了。

可随着防风固沙的不断推进,这个问题才真正有了解决的可能。

先不说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会因地制宜地种上枸杞、沙棘这一类的经济作物;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甚至连大西北的气候都有了可喜的苗头。

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努力,三北防护林累计造林近4.5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就连曾经著名的毛乌素沙漠,眼瞅着都要给弄成绿洲了。

这样的成果,就连一向屁股很歪的NASA都没法忽视——

2019年2月份的时候,一波外国学者借助NASA提供的空间遥感数据发了篇论文:自2000年以来,地球新增了5%的绿化面积,其中有25%都来自中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往后就能高枕无忧了。

比方说最近这些年,就陆陆续续爆出来不少毁林的新闻。除了民勤这样的治沙前线,像这次被曝光的阳关农场就是其中之一。

种葡萄不是最近一两年的事,其实,自从2000年以来,来自外地的承包户蜂拥进入阳关林场,大面积租赁林地开发建设葡萄园,来自阳关林场的资料称,目前葡萄生产已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

有媒体查了一下,早在2002年的时候,人民网上就发过一篇讲敦煌毁林情况的报道;2006年,中广网也跟踪报道过一次,2017年,声讨的声音越来越大,当地坐不住了,做了个调查,什么结果呢?

● 1、砍伐的树木都是已经枯死的残次林木,按程序办理了采伐证。

● 2、目前经过逐年改造后的新植树木生长旺盛,受到了林场种植户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 3、在残次林改造中,不存在破坏防护林种葡萄的情况。

但是,经济参考报的记者从权威部门那拿到了两张卫星遥感影像图片,一张为2000年阳关林场林地原貌图,显示其防护林面积约为2万亩;另一张为2017年阳关林场地类分布示意图,显示林地面积只有5千亩,葡萄种植面积则达万亩以上。

2000年前,阳关国营林场的林地原貌图

2017年阳关林场地类分布示意图

这个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

去年,还有些公益组织为此起诉了毁林单位,但是效果寥寥。

其实原因不说也知道,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林地带不来税收和GDP,但种葡萄酿酒是可以的。

为了摆脱“风沙撵人走”的困境,几代敦煌人移走大小沙丘300多个、移动沙石200余万立方米,平田整地2万多亩,栽植各类树木400余万株,着实是废了不少劲,但想要毁掉这一切,也不用多长时间。

说白了,这就是局部和整体、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博弈。

但是生态问题高层已经喊话好多年了,方向是不可能更改的,所以这一次,甘肃也在新闻爆出后的第一时间成立了调查组,希望能有和以前不一样的调查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