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省第一,苏州高新技术企业何以大爆发

2020年,堪称是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大爆发的一年。

数据显示:2020年,苏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较上年增长38.6%;认定高企数4196家,较上年增长32.8%;净增高企2720家,较上年增长65.6%。

苏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和有效数,蝉联四个江苏全省第一。

此外,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

随着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备案名单陆续公布。拉一拉这份成绩清单,苏州斩获也是颇丰。

苏州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企业12594家,位列全国第一,较上年增长143%;

有效期内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达10552家,较上年增长24.38%,位列全省第一。

此外,苏州省级高新技术培育累计入库企业数达到10151家,较上年增长98.7%,位列全省第一。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等三类科技型企业,苏州均在今年首次突破万家大关!

这算不算是苏州科技企业去年的一次大爆发?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型企业是不可或缺的源动力,这样的爆发不是偶然,而是潜心耕耘、日复一日的必然。

这话,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套话。前几个月,在苏州的一次调研中,我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在苏州,资本和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以生物医药为例,现在苏州共聚集了生物医药类企业3000余家,不少企业已开始探索细分领域“无人区”,国内上市的六款PD-(L)1抗癌药中,半数来自苏州制造,试问这些药,哪一个背后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

大体量的科技创新,必须要有大体量的资本支持。而从2017年起,苏州就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通过“拨改投”,以阶段参股方式开展天使投资引导,使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纽带更紧。

正是这样的“科技天使团”,才造就了打响了江苏科创板上市的第一炮的苏州天准科技,造就了开发出“苏城码”的聚合科技,也造就了一批眼光独到、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职业投资人。

而这,远远不是苏州科技所积累底气的全部。

先看投入。

2020年,苏州市财政科技投入219.62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超过7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

苏州还探索“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实施新机制,面向全球发布“干将铸剑榜”,首批拿出33个项目、共计超81亿元“悬榜”。目前,光通信、量子芯片领域的两个项目已揭榜,单项金额均超千万。

搞科技,不舍得花钱怎么行?

但这个钱,不能全是政府自己投入,苏州人又搞出了创新——

苏州引入人保资本,在苏州设立全国首支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5亿元,实现保险资本直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苏州科技局、市银保监局、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共同开发全国首创的“苏州市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项目”,促进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最大限度化解科技创新研发的高风险;

还有我之前说到的天使投资,通过奖励补贴、风险补偿、阶段参股等方式,引导天使投资机构为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截止目前,累计设立了33支天使投资子基金,募资总额45.21亿元。

除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注入,苏州还搭建了大量的创新载体来帮助这些科技型企业——

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对接合作,省产研院组建的33家专业研究所中20家落户苏州

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创新载体34家,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13家,苏州成为与清华合作最多的城市,令人艳羡;

挂牌成立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并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室”,举全市之力为苏州乃至江苏未来发展提供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

最后,是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育工作——

比如,加大高企培育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类培训会及时推送最新政策,邀请专家坐堂问诊,给予企业个性化辅导,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累计开展门诊服务35场,点对点服务企业400余家;

比如,修订完善《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对入库企业的支持由研发费后补助改为直接奖补支持,2020年苏州市级兑现高企培育资金5.36亿元;

再比如,完善科技人才引育机制,着力挖掘“第一资源”,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过26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7万人、高技能人才61万人;

最近,围绕数字经济,苏州还发布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并制定数字创新专项工作方案,围绕突破核心技术、引进科研机构、强化技术标准研制等主要任务,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攻关,相信未来,我们又能看到苏州诞生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了。

给钱,给人,给政策,这才是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的关键,也是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大爆发的“秘诀”所在。

我们也期待着,苏州科技能在未来继续用市场化的手段打通创新链条,构建接轨国际的开放创新网络,从而加快打造一流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培育出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和创新企业集群。

因为不管是苹果还是特斯拉,都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核心技术,超强的制造能力,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一张王牌,但这绝不是中国制造的终点。中国制造最后的真正崛起,还是要靠科技,要靠带着危机感的自主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理由相信,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历史进程中的苏州,将以更有为的面貌走下去,打造一扇真正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奔流财经社”,原名“金融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