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龙源村:四百多名外漂连农为何回乡种黄连

图片
龙源村村民在种黄连。
黄连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农业重要产业之一,但种植黄连却是一件苦差事。而背井离乡种黄连,那更是苦上加苦。
在中国黄连之乡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沙子镇龙源村,就有400多位连农,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背井离乡到湖北租地种黄连。
这是为何?
“因为老家林地有限、条件不允许,没法种。”1月20日上午,曾外漂二十多年的连农向吉胜告诉记者。
但这几年里,400多名外漂的连农陆续返乡,在家门口种下了800多亩黄连。
一切,缘于龙源村留守连农自发摸索出的一项黄连种植革新技术,让“条件不足”的地方,也能种上黄连,还保护了生态、节省了劳力。
外漂
——为了养家,重庆连农湖北深山租林地种黄连
没种过黄连的人,着实想不到黄连到底有多“择地”,种植过程到底有多苦。
黄连喜阴、喜寒,从种到收至少需要5年,适宜种植在高海拔的茂密丛林里,且属于生地种植,即栽种一季的黄连地不能再次栽种,否则会有严重病虫害。这意味着种一季黄连就得砍一片山林,5年后又要去砍另一片山林才能种,既毁林又费力。
沙子镇属高寒地带,有上千年种植黄连的历史,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黄连,“搭棚遮阳、挖坑炕连”的黄连生产和加工技术代代相传。
一直以来,村民种植黄连的第一步得把背阴处的山林全部砍掉,再用树干、枝条搭建一个黄连棚。这个棚必须牢固,要确保能经受5年的风吹雨打,否则,一旦倒塌将毁坏黄连苗,连农多年辛苦就会付之东流。
“种植黄连确实太苦了!”村民许凤祥是留守的连农之一,常年有在地黄连有8亩左右,“一亩地大约有10万株黄连,5年种植时间里,移栽、除草、管理、施肥……每株苗我都要伺候四五十次。”
许凤祥向记者展示了他伤痕累累的右手食指:“我栽黄连苗喜欢用‘一指功’,每年新栽完两亩20万株黄连苗下来,食指盖都要脱落。虽然几个月后会长出来新的,但来年栽种时又要掉一次,疼得很!”
正因为黄连的生长条件苛刻,而且需要不停地“砍山头”,龙源村能够种植黄连的地方越来越少。为了生存、为了养家,这二十多年来,村里的连农要么外出打工,要么选择告别亲人、背井离乡到邻近的湖北省去种黄连,留守连农仅二三十户。
据统计,这二十多年来,陆续有400多位连农到40公里外的湖北恩施,租了2000多亩山林种黄连,其中就包括了向吉胜。
“我在湖北种连二十多年,每年待在山林的日子至少有300天,根本照顾不了家人。”向吉胜在恩施州租了14亩深山林场,住的是临时棚子,喝的是雨水,照明是煤油灯,“这些苦,我们是尝够了!”
探索
——请连出山,生地种植变熟地种植
早在十多年前,许凤祥就在思考:要是黄连能像玉米红苕一样,直接种在山坡上、田地的熟地里,实现每年轮作,村民就不用跑到外地去吃苦了。
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还有村民谭第奇、谭第武等人。他们都希望摸索出一种新的技术,让黄连种植能够实现熟地轮作。
黄连之所以要种植在山林里,关键在于林地腐殖酸含量高,土壤肥沃,且具备黄连需要的阴凉、缓坡等环境条件。因此,要想实现熟地种连,首先要搭建能营造山林环境的遮阴棚,还要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杀灭土壤病虫害等。
多年前,许凤祥首次在玉米地搭棚种连就惨遭失败。因为没有考虑到背风向阳,在一场暴风雨后,一亩黄连棚全部被吹垮,种了两年的黄连毁坏殆尽。
第二次,许凤祥选择在背风地里种了一亩黄连,又遭遇了一场未知的病虫害,黄连再次水土不服,全军覆没。
第三次,许凤祥在水田里种植黄连,由于排水沟挖得不够深,一场大雨后,黄连被水浸泡死了。
……
许凤祥并没放弃,和村民一起反复摸索与实践。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大家渐渐掌握了一套熟地种连的新模式——
将以前搭建的木棚改为钢架棚遮阳,棚上的遮阳枝桠换成了遮阴网;以往种植黄连采用火烧、烟熏土等措施防治病虫害,目前村民们已摸索出了用药物熏蒸的防治方式,不但可改善土壤理化指标,还防止初期长杂草;以往在山林里种植黄连叫“一块板”,现在采用深沟高厢,既防止积水又利于排水,特别是黄连需要的有机肥能够简便施用,对黄连的生长非常管用。
更令人欣慰的是,往年大家在深山生地种连只能“一次性”,现在熟地种连的土地经过土壤熏蒸、深沟高厢、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只需要休养两年时间便可再次种连。
得知老家连农正“流行”熟地种连的消息后,外漂连农们心动不已。2016年,种植能手张治明率先返乡,在自家土地上种植了七亩黄连。近两年里,他也摸索出一个熟地种连“小绝招”:每年秋季时到山里挖一些生土,均匀地撒在熟地的黄连苗上,让黄连增粗变长实现增产。2019年,他的熟地黄连创下新高,亩产达到了1200斤。
回归
——抱团发展,背井离乡种连成为历史
“其实,我们一直在做‘回引’连农的工作,龙源村留守村民自发摸索的熟地种连模式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同时,石柱是中国黄连之乡,熟地种连模式从‘毁林种连’向‘造林种连’转变、从‘粗放种连’向‘精细种连’转变,这对我们探索黄连产业振兴路径来说,也具有重要价值。”沙子镇副镇长秦中正认为,熟地种连模式的好处可以概括为:
首先,传统生地种连要毁林开荒,打桩搭棚对林木需求量也大,而熟地种连模式可保护生态;其次,以前连农需常年钻入山林劳作,生活辛苦又管不了家,而采取熟地种连模式,连农可在闲置地、荒地、承包地上栽种黄连,可节省劳力;第三,以前毁林种连需烧灰取泥,而熟地种连采取花药物熏土,可以杜绝野外用火。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新模式种出的黄连,亩产量还要比山林生地种连高出一两百斤,亩产值平均可达5万元。”秦中正说,随着熟地种连模式的日趋成熟,沙子镇于2018年正式启动“回引连农”计划,着手打造200亩熟地黄连百担大田示范基地,并号召许凤祥等留守连农为回引连农当“师父”。
2019年,沙子镇出台了熟地种连扶持政策,组织开展了黄连技术推广培训班;对新栽种黄连的贫困户每亩补助500元,对起连还林的村民每亩奖励400元;组织专人找生产企业到村考察,“量身定制”适合工业化连棚的遮阴网……
同时,该镇向县里申请建设生态观光产业园,计划带动项目内的80多户连农实施标准化种连;指导龙源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龙源望连种植有限公司,以及旺林黄连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抱团发展黄连产业。
400多名外漂连农陆续返乡,龙源村连农背井离乡种黄连,成为历史!
“目前全村已发展熟地黄连800多亩,我们的目标是2000亩。”龙源村村主任黄玉国说,2018年,龙源村黄连产值(加上连农到湖北种植的黄连)是2000万元,而同等价格下按目前已经栽下的800亩熟地黄连计算,四五年后全村黄连产值至少会翻倍。
龙源村留守村民自发摸索的熟地种连模式,即将在沙子镇全面推广。
本报记者 汤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