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一二·一运动树起第三座民主运动里程碑

面对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团记者,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昆明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顾问吴宝璋谈起西南联大往事,滔滔不绝。他介绍,其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西南联大学生为主体力量的一二·一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是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标志,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树起的第三座民主运动里程碑。
吴宝璋向采访团记者讲述联大往事
西南联大8年 有83名共产党员 占全省三分之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原设于平津的北方著名3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日开始上课。不久,南京陷落,日军溯江而上,武汉震动,危及长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奉教育部令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除原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外,1938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全校共计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至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共计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
西南联大在昆8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精诚团结,弦歌不辍。叶企孙、吴有训、华罗庚、陈省身、吴大猷、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巨匠,倾心治学研究,坚持为国育才,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西南联大先后走出了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杨嘉墀、陈芳允、赵九章、郭永怀、屠守锷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5位院士,还有宋平、王汉斌、费孝通、彭珮云、周培源、朱光亚、华罗庚、钱伟长、孙孚凌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前后有1100多名爱国学子舍身报国,志愿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吴宝璋介绍,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中,原来就有党组织存在。西南联大成立后,特别是一二·一运动后,党组织发展壮大,党员人数达到了83人,占云南党员的三分之一。
一二·一运动 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席卷全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内,占地面积70余亩,是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的校本部所在地,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的教育文化遗产,也是我国近代文化抗战以及民主运动的纪念地。
吴宝璋介绍,1945年11月22日,中共云南省工委负责人同西南联大党组织研究决定,联合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与英语专科学校4所学校学生自治会,开展一次反对内战时事晚会。经过联系,决定邀请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等教授发表演讲。云南省国民政府当局得知消息后,采取措施严厉禁止。但联大师生不妥协,决定1945年11月25日晚,在联大新校舍草坪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当晚,到会者达6000多人,民主战士吴晗、周新民、闻一多参加了讨论会,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4位教授就和平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作了讲演。
1945年12月1日上午8点,特务们首先向云大进攻。这一天,联大工学院、联大附中、南菁中学师生也都遭到特务攻击,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4人死亡,另外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其中缪祥左腿重伤发炎后被锯掉。工学院教授马大猷路过联大校舍也遭特务殴打。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当局的暴行激起了广大师生的义愤。12月2日,昆明市中等以上学校罢课联合委员会(简称“罢联”)为四烈士举行入殓仪式。从12月4日起举行公祭,全市大中学教师400多人公开声明“无限期罢教,直到学生复课为之”。
四烈士灵堂设在联大图书馆,四烈士画像前挂着“党国所赐”4个大字,墙上张贴、悬挂着千余副挽联、挽诗、吊唁文电,展出烈士血衣,控诉反动派的暴行。在坚持罢课的同时,每天出动100多个宣传队到街头、工厂和郊区农村宣传。在一个半月的公祭期,约有15万人次、700多个团体前来祭奠,而当时昆明人口仅约30万人。公祭共收到3000多万法币。重庆、成都、上海等近20个城市的学生、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也以举行追悼会、示威游行等方式支援昆明学生,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席卷了国民党统治区。中共领导的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都发表社论和文章,陕甘宁边区也举行群众集会支援昆明学生。
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原则,在5项复课条件已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12月25日,“罢联”发表复课宣言,27日正式复课。
1946年3月17日,昆明市学联举行一二·一运动的最后一次活动——四烈士大出殡。昆明3万余名大中学师生和各界人士组成出殡队伍,佩戴黑纱白花,庄严肃穆走过昆明街头。沿途散发《为“一二·一”死难烈士举殡告全国同胞书》《告三迤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粉碎反动派破坏和平事业的一切阴谋”。当天下午,殡仪队伍回到联大本部,举行公葬四烈士仪式,闻一多、吴晗等教授作了语带悲愤的讲话。至此,一二·一运动胜利结束。
曾在重庆参加著名爱国组织“孩子剧团”,1944年随母亲回昆就读于云大附中的丁静,是一二·一运动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见证者。75年过去了,92岁的丁静老人回忆起那段历史,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丁静说:“当年,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4所学校学生自治会联合举行反对内战时事晚会,我就在现场。反动派断了电,大家就点上汽油灯,把草坪照得通亮。大家高呼‘反对内战,呼吁和平’口号,还一起唱起了反对内战的歌曲。”
说到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的四烈士,丁静老人有些哽咽。她说:“在为四烈士公祭期间,我们走上街头去宣传,唱送葬歌,联合更多的人。”
一二·一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是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标志,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树起的第三座民主运动里程碑。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图片
西南联大博物馆
联大精神代代传 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
1946年,3校北返,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院址设于西南联大校本部原址,1950年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在滇的8年,是极不平凡的8年。抗战烽火中,云南这片红土高原无私地接纳和滋养了联大师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刚毅坚卓。联大师生的到来,也为祖国边陲的云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导扬文化、恢弘学术”“一时文教之盛,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
为纪念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和仁人志士,1984年,在一二·一运动的策源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修建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馆名由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写。
馆内建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两个展馆及2个临时展厅,展厅面积1422平方米。馆内含不可移动文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镌刻着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的石雕火炬纪念柱等。
1965年,四烈士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被中宣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2005年2月,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选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成为昆明市唯一一家入选的单位;2006年6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年均接待海内外观众90余万人次,是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在常年开展的各级各类主题教育及现场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每年开展青少年教育不低于10万人次,提供义务讲解5000多场,免费发放宣传册50000多册。去年疫情暴发后,西南联大旧址没有向社会公众开放,但依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打造网络直播、网络课堂和网上博物馆,传播西南联大历史文化。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并强调:“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