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做好科普?来看院士专家、青年大V怎么说

1月25日,广东省全国科普工作先进表彰大会暨第十四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广东科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省科协和省科技厅有关代表,获奖代表等参加活动,鼓励科普工作者继续探索,并讨论在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做好科学传播。
图片
颁奖仪式现场。
打造全媒体、多渠道的科普传播
“当前信息化日益成为科普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成为引领科普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建设数字科普成为可能。”刘焕彬院士认为数字科普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要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推动科普信息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另一方面则要提升科普创作能力和水平,推动科普作品向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全媒体发展。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焕彬作发言。
据此,刘焕彬建议,应当整合相关科技界资源,建立智慧科普互联网平台,实现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实现科普跨媒体、跨终端传播。
在科普创新沙龙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策划总工、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主席蒋厚泉说道,“科普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让人听得懂、不是听而不懂。”蒋厚泉认为,科普一方面需要有权威的信息来源,尊重科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懂得如何讲好知识并实现传播。
图片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策划总工蒋厚泉作发言。
那么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利用日益发展的传播手段做好科普?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娟提出,首先要关注融媒体究竟改变了公众怎样的思维逻辑,其次要走分众化道路,明确不同人群接受不同的知识,例如细分至3-6岁、6-12岁等,需针对不同人群做不同的传播。
图片
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吴斌作发言。
针对特定研究群体进行研究及科普,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吴斌带来了他的经验。吴斌作为微博科普大V,组建有自己的科普团队,研究方向为1-3岁幼儿行为追踪。在分享中,吴斌提到,自今年3月份开始,他会每晚发布文章,不仅能够与读者保持互动,还可以接收到读者的反馈,来进行进一步的内容制作。吴斌认为,“在科普宣传未来发展中,垂直细分领域大有可为,需挖掘专业人士,打造科学‘明星’的个人和品牌形象,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发展壮大科普队伍。”
模范引领与优质作品促科普事业发展
此前,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关于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公布,对2016年以来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83个单位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88名个人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广东多个单位与个人榜上有名。
此次表彰会上,获奖单位与个人接受颁牌。汕尾市陆河县河田中学、深圳市龙岗区科学技术协会等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广东科学中心科普教育部黄亚萍、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丛锋、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学猛等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图片
一等奖作品获得者上台领奖。
除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与工作者的表彰外,活动还举行第十四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的颁奖仪式。大赛向社会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决战脱贫攻坚”“林业科普”三个专题作品,涵盖平面艺术、短视频、科普文学三个类别,旨在用科普作品凝聚“战疫”正能量,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科普力量。
图片
学生组二等奖获得者黄嘉俊展示作品。刘佳荣摄
现场发放的书册集合了部分科普作品,按照成人组与学校组分别展示有《战“疫”中的科技担当》、《人与自然共和谐》等多幅绘画作品、《疫情三字经》等诗歌及《冬日里的红树林》等科普短文。
据介绍,大赛共评选出589份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30份、二等奖45份、三等奖75份、优秀奖439份。
【记者】刘佳荣(见习) 罗慧庭(实习生)
【通讯员】刘肖勇
【图片】除署名外,由主办方提供
【作者】 刘佳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