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未必唯桑梓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节日团圆的喜庆氛围也日益浓厚。受疫情影响,就地过年成为这个春节很多人的选择。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生活物资保障和能源保供,保障就地过年群众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就地过年良好氛围,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安全过好年。

就地过个安心、安全年,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乃至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本期话题,我们围绕就地过年中涉及的社会治理、政府配套保障以及由此涌现出的新思维新方式新机遇等展开评论,以期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过好牛年新春佳节。

就地过年有保障 田熠辉作

就地过年,就是守护国与家

春节临近,受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集中暴发,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潮和春运潮叠加,国内疫情有进一步加重的风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

陕西是人员外出务工大省、春运枢纽重地、众多高校学生云集地、著名旅游目的地,面对疫情陕西应对挑战的压力剧增。我们务须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严”字当头、“实”字打底,将疫情防控之弦紧绷,守护好国与家,共同营造就地过年的新年景。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在外劳作一年人们的期盼。但是在眼下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响应号召就地过年。春节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聚集,势必会加大疫情传播风险。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着“祖国”这个共同的“大家庭”。就地过年,暂时不回自己的“小家”,就是为了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就是为了守护好我们的国与家。我们一定要观此大局,明此大义,行此大道。

“过年留公司、亲情不会减”“何以解忧、唯有留守”“回家是冒险、钱包还会扁”……春节在即,围绕就地过年这一新态势,一条条幽默生动的“留人标语”风靡网络,也使即将到来的牛年春节变得热络起来。全国各地都在倡议就地过年,号召大家非必要不返乡、不出省、不聚集。陕西各地也不例外,提倡大家就地过年,非必要不离陕,非必要不返陕。有调查数据显示,愿意留在西安过年的人数达51.97%,就地过年已经成为今年春节的新风尚。为了疫情防控大局,必将会有更多人留在当地过年。

当然,“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在外游子不能回家团聚,有的人对此难以接受,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每个人都得克服、积极配合,自觉自律织牢织密疫情“防护网”。除此之外,提倡就地过年不仅要能留住人,更应该注重留住心。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做好贴心、周全的服务,提供更多人性化的举措,确保留下来过年的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为之打拼的城市和地方。

放眼未来,唯有我们每个人能够真情付出,全力以赴投入春节这场疫情防控“大考”,我们的国与家才能山河无恙、人间安好、繁花似锦。(孙萍)

“后浪”的爱与理解

画角声中旧岁除,新年喜气满屠苏。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是每个游子心中抹不去的深厚情结。经历了2020年那个与新冠病毒生死搏斗的特殊春节,2021年回家过年对不少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凡。然而近期我国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针对疫情防控需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多地发出通知,倡导群众就地过年。

倡议发出,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于是这样的暖心场景不断上演:就地过年的年轻人开始忙忙碌碌,通过网上购物为家中父母添新衣、办年货,给亲戚朋友们寄去拜年礼物,浓浓游子情寄予精挑细选的礼物中送达家乡亲友;家中父母开始忙前忙后,熏腊肉、蒸米酒,精心仔细准备孩子们念叨的家乡美味,殷殷慈母心融于亲手制作的乡味中邮寄给远方儿女。

我们不能共守旧岁,却依旧为年而忙,这份“忙”里,是虽不能至但心在一起的深切挂念。我们虽无太多表达,但彼此理解支持,无论是跨越千山万水之后的欢聚一堂,还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遥遥相望。疫情影响了过年的方式,但过年的情感内涵未曾改变。视频连线两端的盈盈笑脸、家庭微信群里的声声祝福,趣味红包、“云”上拜年,就地过年的年轻人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对新年的美好祈盼。

从去年疫情袭来,异乡游子与家人被迫分隔两地的焦虑不安,到今年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就地过年,这场疫情带给人们伤痛的同时,也教会了更多年轻人爱与理解。就地过年,是游子对家庭的最大守候,是无数年轻人对奔赴在防疫一线工作人员身体力行的体谅与支持,是年轻一代对国家倡议的理解与乐观面对。每一份这样的爱与理解,都将融为冬日暖阳,带领我们越过阴霾,抵达春光灿烂。

不久前,“年轻人就地过年的仪式感”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加入讨论:“作为一名留学生,春节期间我要打卡伦敦各式中餐馆,尤其要吃到家乡的炸藕夹”“公司今年为了支持大家原地过年,加班费很高,还发高级年货。身为一名北漂女孩,我要继续搞钱”“这个特殊的春节对我来说就是持续一周的乌托邦,我要读书追剧,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不同的异乡,不同的就地过年仪式感,背后却是同样朝气蓬勃、阳光灿烂的生动脸庞。一场疫情,让新一代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以乐观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社会注入最鲜明生动的色彩,他们握住了自己手上的接力棒,主动承担起或大或小的社会责任,正在以“后浪”之势推动着时代奔涌向前。(席晨)

就地过年考验社会治理效能

眼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为减少人员流动,多个省份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陕西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等多部门已出台务实措施,保障省外在陕人员就地过一个平安健康、温暖祥和的春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亿万中国人来说,过年不仅是文化习俗,更是情感寄托。在外奔波一年,就盼着过年与家人团聚几天。然而,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相比大规模人员流动,就地过年无疑更安全,不少人对于政府发出的这一倡议表示理解和支持。习俗的改变必然引发新的问题。这么多人都留在工作地过年,这不仅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考”,也是对社会治理效能的综合性考验。

由于就地过年是倡导性而非强制性,因此在措施的制定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放低身段,靠真情留人。比如,企业在细化“就地过年”举措上,以“薪”留人,在发放“留岗红包”的同时,更要以心留人,通过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人性化举措给职工送去温暖。我们需要类似“少出行和聚集,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尽量错峰出行不扎堆”这样的指导性意见,也更欢迎“发放电子消费券、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医疗机构免收挂号费”这样的细化措施。

相对于方向性的指导意见,有温度的政策更能增加外乡人的归属感,更加有利于科学防控疫情。尽可能把措施落实落细落小,不仅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水平。对于在异乡打拼的人来说,认同感和归属感比什么都重要。从辩证法角度看,每一次危机背后往往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谁把握了发展机遇,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每年的岁末年初,民营企业“用工荒”“招工难”问题便会凸显。更加善待就业者,也许这就是破解问题的钥匙。与其过完年慌慌张张找工人,不如眼光放长远,将暖心举措用到平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就地过年正是一次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检视、修复和提升,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创新改革体制机制的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社会各方守望相助,才能齐心协力过个平安年。(陈艳)

暂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春节,意味着喜乐祥和,意味着欢庆团圆。每逢春节,游子盼归家、亲朋喜相聚,共享一年来的成果喜悦,互相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年年有余,岁岁平安。当前,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减少人员流动是防止疫情扩散最科学有效的措施。无论为了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会,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成为许多“他乡人”的理智选择。

相信作出这种选择,“他乡人”是积极的,因为有保障。为解决疫情地区就地过年群众的“后顾之忧”,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号召全国各高、中风险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表率就地过年,当地政府亦要做好物资保障和群众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就地过年的群众虽身处“他乡”,亦能感受“宾至如归”的幸福年味,吃好、玩好,安全、暖心、开心过大年。

作出这种选择,“他乡人”也是开心的。我们之所以要“回家过年”,是因为“家”是我们最为牵挂的地方、最觉心安的港湾、最滋长动力的源泉。当今科技飞速进步,可视电话让“天涯咫尺”已成现实,视频聊天让我们与家人“零距离”。选择就地过年,我们仍可以千里相思E线牵,与家人互诉衷肠、互祝安康。有道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能够开开心心、安安全全每一天,一样可以和亲朋在网络的互动中继续“欢乐今宵”。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一篙不松、一刻不缓地做好疫情防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唯有众志成城,方可战“疫”必胜!今天的暂别是为了以后更加自由而长久的相聚。感谢每一个不回家的“你”。

旧岁将过,未来可期!我们憧憬着下一个新年后的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李义)

服务暖心才能过年安心

春节日益临近,全球疫情仍呈蔓延态势,国内零星散发病例频现,常态化疫情防控面临严峻考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艰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出通知,就假期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鼓励就地过年,全国多地也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就地过年,对于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度过一个安康祥和的春节,其必要性不言而喻。相信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一倡议,都能够给予理解、配合与支持,因为这既是对自己和家人以及公共卫生健康安全负责,也是对疫情防控部门的体谅和分担,更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加踏实地团圆。

因此,2021年的春节,就地过年将成为大部分在外工作者的选择。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留在工作地过年,政府相关部门的暖心服务就需要紧紧跟进,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努力确保大家生活有保障、“年味”不打折,让异地过年者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谐。

近日,不少地方政府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有的地方还许以数额不等的“红包”奖励,而且推出游景区、看展览、非遗过大年等“春节套餐”,以多项贴心服务和暖心行动为留守者送去关爱。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就地过年是特殊情况下我们作出的选择,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也是一个考验,需要有关方面考虑更周全些、工作更细致些、措施更精准些。比如,正常的生活物资保障、相关年货的准备、不同年俗的尊重、文娱活动的组织等,特别是属地疫情防控、安全保障措施等,都要早作打算、细化部署,而这也势必要求属地有更多付出、更多奉献、更多担当,让就地过年的群众过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安心又开心,在服务、服从好疫情防控大局的同时,充分彰显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社会美德。(范子军)

旅游业准备好了吗?

就地过年,应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了。随着全国多个地区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越来越多的人决定留在工作地过年。这对于当前的疫情防控,无疑是积极而有效的举动。但是,旅游业怎么办呢?2020年春节,疫情的暴发让旅游业遭遇史上最强“寒流”,至今未能恢复如初。所以,2021年的春节,旅游业会重蹈覆辙吗?

经历了一年多的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们已逐渐习惯,纷纷选择安全健康的出行方式。这种心态和选择也影响着旅行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明显变化。近日,马蜂窝旅游发布的春节旅游趋势报告显示,相比往年,2021年春节假期,人们较为关注本地深度玩法,且倾向于选择自驾的方式进行中短途出行。从报告可以看出,虽然往年已成常态的出省游、出国游仍是“寒风萧瑟”,但新的机遇正在显现。面对这一机遇,旅游业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留下来过年的游客快乐游,充分感受节日的乐趣、旅行的乐趣,化危为机,也是一个新的考验。

把留下来过年的人吸引到当地景点游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事。跟以往吸引外地游客不同,今年各大景点需要吸引的是一群对当地环境颇为熟悉的“本地人”。如何满足他们“就地过年”的新需求,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多下功夫,积极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进行挖掘和延伸,创新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激发新的消费潜力。

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同时,配套服务和设施也要跟上。相较于往年春节本地游,可以预见今年的游客人数会有所上涨,这就需做好相应的准备。如自驾游已成为主要的旅游方式,景区内的停车场、餐饮和住宿设施能否满足游客增长的需求;景区目前接待游客量不能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如何合理规划控制人流量,同时避免游客白跑一趟扫兴而归;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有无根据新变化进行设置等等。此外,还要做到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下倒逼出来的“云旅游”正方兴未艾。“云旅游”是旅游业在新形势下的主动应对之策,当下以直播最为火热。部分旅游地以“直播+互动+带货”模式为“云游”者提供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的售卖以及旅游目的地住宿、门票的预售等。对于就地过年、期待本地深度游的游客来说,这种形式无疑很有吸引力。如何利用“云旅游”拓展服务业态,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消费盈利模式,还需要旅游业界积极探索、深耕细作。

就地过年之于旅游业,有危有机。比起2020年的手足无措,2021年的旅游业,应打一场有准备之仗。(汪曼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