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会馆”又一界碑露真容

图片
图片
日前,在市南区黄岛路片区开展管线基础设施施工中,热心市民厉永昌及施工单位偶然发现了一段界碑,经专家鉴定,是消失多年的三江会馆界碑之一。这块界碑的发现,对勘验三江会馆的区域方位,有重要参考价值。 26日,在界碑发现现场,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市南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界碑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工作。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退休教授周怡受邀专程来到现场,对界碑进行了拓印,保留下珍贵的拓片资料。
讲述 文史爱好者遛弯发现界碑
“上周三中午,我路过这里时,一眼看到墙边的石头上隐约有个‘江’字。 ”最初发现界碑石的市民厉永昌今年62岁,是位“老青岛”,在黄岛路片区工作,平时就醉心文史研究。
据厉永昌介绍,自从知道黄岛路片区要改造,隔三差五他便要来周边转一转,因为“这一片是老城区”,他预感到“这里很可能会挖掘出老物件”来。厉永昌最初发现界碑时,它被嵌在一堵年头久远的石墙内,石墙下部被土掩埋,依稀看到“江”字后,对老青岛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的厉永昌忽然想到,这个“江”字似乎与位于四方路济宁路附近的一块三江会馆的界碑石一模一样,他判断这很可能是三江会馆的另一块界碑石。
就在厉永昌发现界碑石后不久,施工单位也发现了它的存在,并上报给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为避免界碑被损坏或被偷盗,施工方又连夜用土将界碑掩埋,直到26日,才重新将土清理掉。
现场 老教授耗时半小时拓印成功
记者在现场看到,界碑与一堵墙融为一体,大约位于原来路面一米以下的位置,表面的泥土已经被清理掉,但上边缘挡在水泥后。施工方一位工人找来斧头,轻轻砸掉了水泥后,整个界碑露出了完整面目,用毛刷清理表面后,界碑上的“江皖苏浙会馆地界”字样愈发清晰。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退休教授周怡赶到现场后,将一张韧性十足的皮宣纸固定在界碑表面,棕刷、打锤、打刷轮番上阵,小心捶打皮宣纸,界碑上的字样慢慢在纸上显现出来,随着拓包将墨汁拓于表面,一张拓片正式完成,保留下了珍贵的拓片资料,耗时大约半个小时。
周怡还特意为厉永昌也拓印了一张拓片作纪念,并叮嘱一定保留原样,不能将拓片上斑驳的石纹用墨迹涂抹均匀,因为“石纹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即使拓片看起来有缺憾也要维持原状,不能修改,保留原样是对历史的尊重。 ”
据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工作人员孙熙宁介绍,为保护历史原貌,拓印后,界碑将重新掩埋保存好,在该区域整体改建时,再考虑重新出土。在此之前,界碑将通过拓片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示。
回溯 孙中山曾在三江会馆演讲
据介绍,三江会馆为同乡会团体,于1907年建成,馆址在今四方路。因主要发起人是来自江苏、浙江、江西的商人,3个省名均有“江”字,因而得名三江会馆。但会馆中也有安徽商人,因此界碑刻下“江皖苏浙会馆地界”字样。
三江会馆经常举办施医、施药、施舍棺木等福利活动,还办有三江小学。历任会长有慈溪人周锐记经理周宝山、扬州人丁敬记经理丁敬臣、宁波人亨得利钟表店经理郑章华等。 1912年9月27日,孙中山偕同随员一行,在同盟会会员刘冠三、蒋洗凡、丁惟芬等陪同下,由北京启程,于28日到达青岛,受到青岛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29日,欢迎孙中山的群众大会在三江会馆大戏楼举行。 30日,孙中山在三江会馆发表演讲,并离青结束了此次青岛之行。
20世纪40年代,三江会馆戏楼拆除。解放后三江会馆与广东会馆打通,今天三江会馆老建筑还存有一座“议事楼”,可见当年风貌。
意义 通过界碑解码建筑背后故事
“中国人自古善于立碑石刻,界碑也是一种富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周怡告诉记者,界碑时间越久远越珍惜,尽管三江会馆的界碑存在时间不算太久远,但相对于青岛的建埠时间而言,则是“历史悠久”。界碑一般被放置于建筑边角,用于定位空间、记录建筑时间,在江南一带很常见,普通百姓建房往往也习惯设置界碑,但北方并无此风俗,通常只有在大型建筑或极具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旁设有界碑。通过界碑,可以解码建筑背后的故事。此次发现这块界碑,其所在的位置意味着三江会馆的面积比预想的更大。
《青岛老建筑之旅》的作者、文史专家袁宾久也来到了现场,据他介绍,从历史照片看,三江会馆属于典型的纯中式风格建筑,这种建筑在周边或中西合璧或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建筑中,属于凤毛麟角,原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非常美,可惜目前仅剩一栋主体建筑。
据了解,市南区将“一广场、两路、三片区和N个街区里院”作为西部复兴的主战场。黄岛路片区作为重要项目节点,正在进行基层管线设施的施工,市南区在传承里院文化的基础上,将在黄岛路片区引入时尚潮牌、旗舰品牌、跨界文创、艺术画廊、高端精品酒店、餐饮酒吧等业态。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琰
作者:张琰
来源: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