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好心”文化引领 促进城市新发展

1月的茂名碧空如洗,白云悠悠。漫步主城区,小东江经过综合治理,已蝶变成水景音乐喷泉与夜景灯光秀融为一体的市民休闲乐园;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好心绿道”穿城而过,用绿色福利和时尚元素不断刷新城市颜值新高度。
近日,中央文明办通报2021—2023年创建周期,茂名市作为我省唯一新增地级市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这座好心之城的文明建设成效进一步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肯定。这离不开每位茂名人的付出,更是一张令所有茂名人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如今,“好心茂名”已深深印在了茂名人的心里;文明之美,是茂名人的日常。三年多来,茂名市以“好心茂名”文化引领创建,坚持践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茂名”这一理念,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全体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强力推进“三整治二提升”、“八大提升”、“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茂名”等创建行动,下足“绣花”功夫,紧跟城市“北优、中联、南拓、东进”的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步伐,久久为功,让每一个茂名人都成为“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令这座好心之城悄然蝶变。
上下凝心聚力
打造“金字招牌”
“近几年来,我目睹了社区从卫生脏乱差变身为小东江沿岸的美丽社区,虽是老城区,可社区群众的居住环境愈来愈好,文明举止随处可见,我们也有满满的成就感。”茂名市茂南区红旗街滨河社区的李梅丽边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边用手机拍下背街小巷整洁的街景。
“变化太大了!”92岁的茂名市一建公司退休工人吴卓英感慨。几年前,年迈的他根本不会在家门口散步,而如今,喜欢去社区附近的好心公园锻炼已成为他的日常。
茂名的巨大变化,源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坚定决心。2017年9月,茂名正式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根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茂名注重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使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茂名市委、市政府主动谋划、真抓实干,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有关市委常委和副市长担任副组长。书记、市长深入一线推动工作,定期到一线调研、督导、推进。
文明城市不仅仅是精神文明城市,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突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城市。高质量完成这份答卷,在于茂名上下凝心聚力,久久为功。
茂名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茂名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评价办法》,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政策保障,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纳入市级机关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与各单位绩效考核成绩和评选文明单位挂钩。
建立“网格化”包联帮扶工作机制,将市区街道、社区划分网格,建立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及镇街干部包联帮扶制度,做到“定格、定人、定责”,负责对网格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全面督促、检查、指导,一包到底。
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既是对城市的认可,也是一座城市极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和战略资源。在创建重要阶段,茂名建立专责组工作机制,全市统筹设立市场环境整治组、环境卫生工作组、效能监督组等15个专责工作组,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对各类实地点位进行多轮全覆盖督查指导,大力推动市场周边、背街小巷、老旧小区、乡镇脏乱差等老大难问题对标整改、全面提升。真正做到城市建设到哪里、文明创建覆盖到哪里。
此外,茂名市有关单位还组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联合督查工作组,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研判制度,切实做到督查全覆盖、创建无死角。同时,畅通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开设投诉热线,推动监督机制落到实处。
小事实事好事
“绣花”功夫提升群众获得感
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近年来,茂名市电白城区框架从35平方公里拓展到55平方公里,相当于短短几年扩建了半座电白城。城市框架的拉大,不仅意味着要算老城区的许多“陈年老账”,新城区的软硬环境也要及时对标跟上。
“电白文明城市创建,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创建不仅是为了拿牌子,更是民生所需、发展所需。”面对重重困难,茂名市电白区委、区政府果敢决定发起文明城市创建的“攻坚战”。
据了解,电白区前后投入近4亿元,补足城市基础短板:升级改造道路20多条,安装路灯10496盏,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8个;并在提升城市品质上下“绣花”功夫:拆除违章建筑9万多平方米、违规广告牌约4243平方米……
旧城老街巷“绣”出新装,新城区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建设蓬勃发展、文明宣传无处不在,这是茂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常见的一幕。
回望茂名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亮点纷呈: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丰富,构建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真正顺应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停车难?茂名施划摩托车及共享车位约12.3万个,小车位4.2万个。
老破小?全市先后对城区老旧小区17个片区进行改造提升,升级改造农贸市场34座,新建及改造公厕125座,建设无障碍设施2600多处。
生态文明建设不完善?茂名建成全长12公里、全国第一条连续贯通老城区的“好心绿道”,公园绿地面积增加约512公顷。值得一提的是,曾被称为“城市伤疤”的露天矿区,通过“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生态修复工程,复绿面积500多公顷,蝶变为生态公园,获批国家矿山公园,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关注。
此外,茂名还完成529家“散乱污”企业整治,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2020年茂名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全省排名第一,“茂名蓝”成为城市魅力新名片。
公共秩序变顺了,公益广告变靓了,窗口服务变暖了……一件件小事实事好事,述说着茂名文明城市创建故事。
城市社区创建氛围浓厚,乡村环境整治同样如火如荼:随着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展美化家园活动,清除杂草、清理村庄卫生死角,整治交通干道沿线风貌,路边的建筑垃圾清运了,年久失修的沟渠硬化通畅了,破损的乡村路面及时修缮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老百姓幸福感油然而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高涨。
多年来,茂名坚持实行市、区(县级市)、镇(街)、村(居)四级联创,以城带乡,实现文明创建全覆盖。大力推动高州、信宜、化州全力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其中,高州、信宜通过扎实创建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化州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资格。全市83个乡镇获评县级及以上文明镇,180条省定贫困村达到省级文明村创建标准,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5.57%。
共建共治共享
让文明浸入城市肌理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也悄然改变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的言行,推动社会风尚向上向善,传递文明的“温度”,让城市有更深层次的美。
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强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推动茂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0年10月,一封名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茂名》的信件刷屏——这是许志晖和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古洁在茂名举全力进行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时刻给全市人民的一封信。
“希望大家厚植家国情怀、爱茂之心,凝心聚力、形成合力,画出茂名城市的同心圆,把茂名建设得更美丽、更美好。”信中倡议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同住一座城市,共爱一个家。文明有礼、守法重德、温暖有爱烙进了茂名人的灵魂,变成了市民群众的行动自觉。
茂名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的好心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茂名把弘扬好心精神贯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过程,倾力打造“好心茂名”城市品牌,设计推广好心徽标,开展系列“好心”活动,连续评选四届“好心茂名人”“好心茂名家庭”,成功举办全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茂名)现场交流活动。选树中国好人16名,广东好人43名,广东省新时代好少年4名,行业最美人物宣传广泛开展,“好心茂名”文化深入人心。
同时,茂名市民参与创建的热情和信心,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足的底气。目前,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实践所111个,实践站(点)2012个,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4196支,招募志愿者人数26万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8万场次,有效打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传播“最后一公里”。市、区机关单位98%以上在职党员参与了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人均服务时间超过25小时。
并且,通过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志愿服务体系。全市拥有注册志愿者达93.2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队7580个,志愿红袖章、红马甲成为跳跃在大街小巷的动人音符,文明浸入城市肌理。
数据显示,在近三年的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中,茂名分别获得了2018年度在同一序列城市(竞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省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二、2019年度在同一序列城市排名第一,2020年度在同一序列城市中继续位列第一,2018至2020年三年测评总成绩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
撰文:刘俊 李沁 赖宣任 卓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