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1月27日8版推出本溪专题

老工业城市的绿色嬗变

——看本溪如何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迈进

坐拥青山绿水的山城本溪。

本文照片由本报特约记者林林摄

北方恒达物流园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本报记者 张海浪 丛焕宇

核心提示

送走不寻常的2020年,山城本溪迈向“十四五”新征程,方向明确,目光坚定,思路清晰。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城市,工业依然是本溪的家底,而生态是老工业城市提升、进阶、晋级、嬗变的资本。坐拥青山绿水的本溪,强化生态优先,把绿色当成鲜明底色,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护佑和建设一座特色鲜明、富庶安宁的山水工业城市是本溪人贯彻新发展理念,迈向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大目标。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本溪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在行动实践中迈好每一步。

为高质量发展 蓄积后劲

过去5年,本溪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本溪坚持不懈抓改革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营商环境明显改善,5年新增市场主体7.3万户、“个转企”近3000户。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蓄积了高质量发展后劲,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000余个,福耀玻璃、废钢铁加工配送基地、国家电投本溪热电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本溪。坚持不懈抓招商,引进国内实际到位资金975亿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5年来培育壮大钢铁及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8%,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2020年,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性态势,实现地方、本钢共增长。有力推进复工复产,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活动,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和释放产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惠企帮扶解困政策,制定出台18条政策措施,全年共减免税费18亿元,减免中小企业电费7939万元,落实稳岗返还政策资金1.89亿元。组织召开2轮13场“政银企”对接会,驻本溪25家银行机构向4465户企业新投放贷款982亿元,创历史新高。加大服务支持本钢力度,地方向本钢供应铁精粉增长39%,供应废钢56万吨、增长24.4%。支撑指标持续向好,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4.17%,铁路货运量增长15.16%。完成“小升规”39户、“规升巨”10户。全市工业税收实现63.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70.6%。

向生态型城市坚实转型

过去的5年,本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毫不动摇地抓生态环境建设。出台并实施《本溪市生态立市条例》,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承担的512项任务基本完成,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PM2.5浓度和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生态保护效果明显,森林覆盖率达到76.31%。本溪满族自治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桓仁满族自治县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过去的一年,本溪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服务业态不断丰富。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编制了《本溪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紧紧依托本溪水洞、枫叶、温泉、冰雪、红色旅游等资源优势,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小市一庄、虎谷峡、大冰沟晋升国家4A级景区;解放村、胡堡村等6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全面落实生态立市条例,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制度,首个“生态文明活动月”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市形成了绿色发展、健康生活思想共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完成矿山治理535亩,本溪太子河百里生态水长廊项目完成立项审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615件群众投诉案件全面完成整改。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工程6个,农村改厕5000座,新建改造农村饮用水工程149处,维修改造农村危房579户。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15个。本溪县同江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桓仁县老黑山村、南芬区甬子峪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未来5年,本溪要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钢铁冶金产业、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精密铸件产业、钢铁原材料产业、绿色建材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文旅康养产业、数字经济产业9个产业集群。

具体在今年,本溪将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重振本溪工业雄风。思路明确,路径具体,就是要把这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城市建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工业强市。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化与本钢战略合作,提升地方大宗原材料、备品备件供应额度,推动本钢特钢电炉升级改造工程、本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按计划实施。推动民营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推进数字产业发展,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等“硬”产业赋能。开展生物医药“辽宁实验室”创建工作,推进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工业固废产业研究机构、绿谷糖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深度开发“原字号”。打造钢铁原材料产业集群,大幅度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推进剥岩废弃矿石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拉长钢铁产业链条,推动北方恒达物流园、本溪废钢铁加工配送基地等项目投产达效,叫响人参铁品牌,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

培育壮大“新字号”。继续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药都,推进未来生物、辽宁亿帆等企业提升规模、释放产能。推动药联制药、新高制药、华润三药等企业稳定生产。推进上海绿谷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技改升级等项目开工,推动辽宁成大人用疫苗一期工程、十三价肺炎疫苗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脑健康、疫苗产业基地。深化本溪高新区与沈阳高新区战略合作,共建辽宁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产业园区,率先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把“全生态”理念贯穿始终

未来5年,本溪将把绿色作为鲜明底色,把“全生态”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创新转型,走出一条符合本溪实际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今年,要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实施本溪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支持本溪县、南芬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使用和重点景区的建设升级,发展冰雪经济、温泉旅游,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知名特色文化旅游街产品销售集散地。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突出优质、特色、绿色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稳定在120户左右,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为了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先行区,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太子河新城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提升改造,统筹实施老旧小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计划,实施千金暗渠等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和供暖管网改造工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样板区、绿色产业示范区、绿色生活先行区、生态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擦亮生态山城、美丽本溪名片。

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

以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

本溪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近两年来,本溪市委坚持通过正向激励和从严监督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求变图强,投身振兴发展主战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

本溪市委坚持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依据,注重选拔使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脱贫攻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担当实干的干部。近两年新提拔和进一步使用干部中,县区领导干部30名,乡镇街道和县区直部门正职41名,选派乡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0名,发改、信访、招商等部门干部14名,援疆干部4名,同时有8名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积极贡献、得到群众公认的干部被提拔或进一步使用。

组织部门创新开展经常性考核工作,聚焦重点单位、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设置并动态调整考核指标,持续传导责任压力,推动形成重在平时、考在日常的考核新常态,建立积累式、渐进式工作实绩档案。实施经常性考核以来,市委先后提拔和进一步使用14名作用发挥好、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对10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有力地促进了相关问题整改落实。

本溪市委还大力宣传担当作为先进党员和干部典型,举办“忠诚颂”——本溪市身边党员典型故事汇,引导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选树干部典型中有5人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增强了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另一方面,本溪市委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做深做实政治监督,坚持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

扎实推进清廉本溪建设,全面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本溪市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清单式”明责、“对账式”履责、“提醒式”促责、“约谈式”督责、“记实式”述责、“评议式”考责、“跟踪式”问责等系列举措,推动形成前有安排部署、后有跟踪督进的责任落实闭环。坚持廉政谈话和日常谈话相结合,对66名新任职市管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体廉政谈话,督促各级党组织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谈话3590人次。严把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回复党风廉政意见1172人次,全年共问责133起155人。同时做实做细受处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对1832名受处分处理人员开展了跟踪帮助。

本溪市委坚持从严治党不动摇,纪检监察部门全年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68件,处理51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51人,通报曝光94起146人。坚持从讲政治高度惩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聚焦突出问题,2020年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56件,处理28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15人。始终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全市有248人主动说明问题、36人主动投案,实现政治效果、法纪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辽宁日报记者 张海浪 报道

定好调子才能下好棋子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挂挡起步之时,如何定好调子,下好棋子,对老工业城市本溪而言,是迈好第一步、跑赢总里程、促进全面振兴的关键节点。正因如此,本溪市目前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谋划发展策略,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谱新篇。

这一点,在刚刚召开的本溪市两会上,就已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新气象。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遍感受到,“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这届两会既高效又务实。不但抓住了牵动本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还条分缕析地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真的是“凝神聚力,催人奋进!”

本溪市的“十四五”规划之所以获赞,关键在于科学擘画出工业城市绿色嬗变的发展蓝图。例如,发挥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将生态立市长效化、产业化;巩固本溪百年工业城市的优势,鼓励支持工业发展生态化、现代化、多元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刚柔并济推动监管数字化。这足以表明,本溪市已把生态理念贯穿振兴发展始终,正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为实现“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布局谋篇。

有道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工业城市绿色嬗变,是系统的、长效的工程,就是要在“谋一城、谋一域”方面开动机器,就是要在“谋万世、谋一时”上下足功夫。既要放眼全局,又要关注细节。这一点,本溪显然做到了心中有数,脚下有路。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本溪市有魄力、有实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局,并且能够在未来5年乃至更远的未来,跑出发展加速度。

然而,再美好的蓝图,如果不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也终究是纸上谈兵。鉴于此,本溪市要实现工业城市绿色嬗变的目标,未来5年注定要抱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付出披荆斩棘的努力。在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决定城市振兴的关键节点,不折不扣地在三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持续做好工业城市绿色发展的大文章,把绿色工业与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并形成优势,形成一市一主线,一县一优势,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最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三是要本着便民利企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之以恒弘扬“店小二”精神,推进“小窗口、大服务”建设,着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辽宁日报记者 丛焕宇

8家矿山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0年度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本溪宇航矿业有限公司、本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梨树沟铁矿、明山区馨利石灰石矿3家矿山上榜。至此,全市共有8家矿山被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近年来,随着本溪市“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本溪市相关部门不断推进绿色矿山“法制化、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在全省率先起草了《本溪市绿色矿山条例》。民营矿山经营者也注重学习领会国家有关政策,全市矿山系统形成了争创“国家级绿色矿山”的浓厚氛围,纷纷投入巨资,在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上寻求兼得。本钢集团更是体现了国企风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开采过的矿山、排土场、尾矿库植绿、复绿、还绿。

本溪在2020年年初已有本钢4家矿山和大北山铁矿由原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正式转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去年初以来,本溪更是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有30家矿山计划在3年之内达到标准。去年底,表现突出的3家矿山企业通过国家绿色矿山遴选并经过公示,最后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本报讯记者 张海浪

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

近日,本溪市确定将集中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努力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积极构建诚信本溪。

此次专项整治包括十大行动: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治理行动;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专项治理行动;扶贫脱贫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国家考试作弊专项治理行动;交通运输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骗取社会保险专项治理行动;法院判决不执行问题专项治理行动;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整治的同时,本溪还将加强诚信理念教育,拓展诚信主题实践,强化诚信典型示范引领,把诚信建设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溪市文明办将及时总结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成效经验,评选表彰一批诚实守信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促进本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辽宁日报记者 丛焕宇

为企业打通生产堵点

2020年,本溪银龙预应力材料有限公司在桥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专组的大力帮助下,解决用工不足难题,打通生产堵点,工业总产值较往年同期增长两倍。

本溪银龙预应力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研发生产,产品出口至86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疫情之下公司订单并没有下降,但却遭遇了用工人员不足的生产困境。了解这一情况后,本溪市桥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立即成立工作专组,与人社部门和乡镇街道加强信息互通,及时下发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同时收集意向求职者信息,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本报记者 丛焕宇 文

本报特约记者 林 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