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梅州“言值” 尽显苏区气质

又届早春,又逢两会。1月23日至26日,广东省两会在广州召开,梅州代表团30多名代表带着500多万梅州群众的嘱托参加会议。
“关于支持瑞梅铁路(广东段)2021年开工建设的建议”“关于支持建设‘梅州城市大脑’项目的建议”“关于支持豁免梅州苏区9项基本公共服务共同财政事权项目上解基数的建议”……今年梅州代表团围绕梅州苏区人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提交建议,将梅州的好声音、好故事传至省两会。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代表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履职,不辜负全省、全市人民的厚望,为推动梅州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贡献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马吉池 梁时禹 通讯员 钟宇亮
策划:汤凯锋 统筹 唐林珍
生态优先
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新兴产业高端化升级
互联网企业115科技42天总部迁回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签约到动工半年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7个月落地梅州……近几年来,优先引进绿色产业大项目是梅州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主旋律”。
在近日召开的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明确了梅州“十四五”的重点任务,其中“立足‘功能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被摆在首位。梅州要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发展的标杆矗立在梅州大地上。
在梅州,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通过绿色化改造和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文旅、体育、互联网等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大健康、特色现代农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今年省两会上,作为来自梅州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代表,省人大代表何坤皇重点关注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他认为,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绿色化水平不高和智能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是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何坤皇建议,省政府要出台财政奖补政策,支持传统产业建设绿色矿山、绿色工厂,支持废物利用、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同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智能工厂建设设备投资额享受10%抵免企业所得税,或给予和提高财政奖补,积极支持传统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生产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旅游产业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重要转换器。省两会上,市长张爱军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梅州作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要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生态发展区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全面保护梅州绿水青山,增创文化旅游优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省人大代表杨亚文认为,梅州地处粤北地区,作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可以依托天然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绿色乡村旅游”为重要抓手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进程,打造全球知名旅游品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今年省两会上,他提出了推动粤北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助力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
在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省两会报告提到“出台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补偿和产业引导的实施意见”这一内容,给致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的梅州带来了利好消息。
生态是梅州最大的优势。梅州在广东省率先编制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举全市之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乘势而上,再开新局。今时今日,梅州绿色发展的决心尤为强烈、目标更为清晰——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交通发力
织密立体交通网络
打通区域协同发展瓶颈
交通历来是住梅和梅州籍省人大代表建议中的高频词汇。
通过梳理今年梅州代表团提交的62份建议,记者发现,有15份是关于支持交通发展的建议,占比约25%,内容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农村公路修缮、高速公路扩建等。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事业发展,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经济社会走向,也牵动着群众日常的生活。
近年来,梅州交通事业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大潮高速顺利通车,进一步拉近大埔与汕头、潮州的距离;梅龙铁路首座隧道贯通,项目进程正在加快;梅州梅县机场新开飞往海口的班机,群众出行更便捷,梅州的基础环境越来越优。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规划,至2025年,广东将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畅通、高效智能、经济环保、创新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湾区至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实现2小时通达。
地处粤北的梅州,如何加快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铁路网络稀疏是梅州发展的瓶颈,加快铁路建设,是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的首要因素。
省人大代表、梅州市金宝树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琼认为,梅州需要织密铁路网络,打通区域协同发展的瓶颈,构建“苏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次,我带来两份建议,其中一份是《关于支持瑞梅铁路(广东段)2021年开工建设的建议》。”刘琼说。
“梅州虽与江西、福建交界,但目前,梅州直通外省的高铁线路尚不完善,纳入《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梅龙铁路仍在建设之中。”刘琼说。
作为梅州本地企业的代表,刘琼深刻感受到交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我自身的经历为例,我从事的是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若我要将农产品从平远运送至江西,目前只能通过高速公路运输。交通不便捷,让农产品运输的成本变高、利润降低,农民的腰包难鼓起来。”
刘琼认为,广东省应支持协调国铁集团同意瑞梅铁路(广东段)在2021年动工建设,强化地区联动,带动梅州经济发展。“瑞梅铁路的路线方案起于江西省瑞金市、途经会昌县、安远县、寻乌县,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梅县区、梅江区,终点接漳龙铁路梅州站。若铁路开通,将更好地串联起江西、福建、广东三省。”
除了瑞梅铁路的相关建议,在梅州提交的建议中,还有《关于支持龙梅龙铁路龙岩武平至梅州段2021年开工建设的建议》、《关于将梅州经大埔至漳州高速铁路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及铁路专项规划建设的建议》等。
加快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成为代表们的共识。
高速公路的提档升级同样不可忽视。“梅州境内,许多高速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已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行能力已不能满足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求。”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辉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辉权说。
“就拿汕梅高速梅州至揭阳段来说,该条高速公路是梅州市境内首条高速公路。从2015年至2019年,该路段小客车交通量增长明显,2020年5至10月的折算小客车交通量已达到3.7万辆/天。但技术标准低,设计速度仅为80公里/小时,同时重型货车比例大,经常发生交通拥堵,提档升级迫在眉睫。”周辉权表示。
周辉权认为,省委、省政府需支持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将该项目列入省“十四五”规划,争取2021年动工建设。“这条道路是梅州最主要的出海大道,扩建有利于推动梅州经济的发展。”
民生保障
加快城市基础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保障
代表们不仅关注梅州的发展,更关心群众的生活,纷纷就梅州早期农村公路路面大修,加快建设梅州市儿童医院、促进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改进农村居民政策落实界定,加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财政保障,设立企业工人法律顾问等民生热点问题提出建议。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和推进,不少城市面临着儿科、幼教资源紧缺等难题,梅州也不例外。
据统计,目前梅州市仍缺少儿科病床300多张,至今没有一所高水平儿童专科医院,缺乏市级儿童专科医院技术带领。而目前部分县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专科设置不足,只能处置儿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的前期救治工作,后续治疗能力缺乏。
近期,梅州首个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落户梅州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在梅州尚处于起步阶段,儿童营养、心理、康复等二级学科建设尚未达到国家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要求。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梅州儿科的发展。省人大代表、梅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副院长黄烁丹建议省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并支持解决梅州市妇幼儿童医院二期儿科住院大楼建设资金,同意医院加挂“梅州市儿童医院”牌子,将其打造成为梅州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中心,促进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提升。
农贸市场的建设同样是梅州代表们关心关注的问题。省人大代表杨亚文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梅州部分农贸市场管理存在乱象。“经过非典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农贸市场的环境与疾病防控息息相关,疫情疾病暴发的源头往往是由于农贸市场管理乱象引起的。”杨亚文认为,对多年没有进行过建设维护和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改造非常必要且紧迫。
杨亚文建议,将农贸市场改造分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计划中,逐年完成各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同时将农贸市场作为小区配套的元素,保证农贸市场的用地规划不被侵占,并在农贸市场改造方面引入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让老旧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有名的“网红集市”。
“建议在传统的农贸市场中增加熟食区、就餐区、夜间菜市,以增加小商户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生存能力。”杨亚文说,有条件的区域还可以联合市场周边区域开展综合改造,增加多元化休闲空间等,让市场的颜值和功能双提升。
在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有不少梅州代表将目光投向了农村。
作为广东的山区、农业大市,梅州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村要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
作为丰顺县小胜镇大南村的党支部书记,省人大代表李玉娟今年重点关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她经过调研后发现,经济基础薄弱的梅州,地方财力紧张,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水利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原中央苏区倾斜。”李玉娟建议省对梅州等老区苏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补助标准及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标准,参照龙岩地区政策补助80%;将梅州市的山塘水库管理经费列入中央、省的补助项目,并加大城乡供水水资源配置项目的投入。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
梅州机遇
1月24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省长马兴瑞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涉及不少梅州未来发展的机遇。
产业园发展机遇
“推进梅州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被写进了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形成“一核四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以梅县、兴宁、五华、丰顺的4个产业转移园为组团,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4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生态用地78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共计29平方公里。
在刚刚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中,也提出了要以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10个省级产业园为载体,面向“双区”“双城”,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龙头项目,全面探索“企业总部在湾区、生产基地在梅州”“研发孵化在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州”“生产在梅州、消费在湾区”的产业产品共建模式。
交通发展机遇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梅龙等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谋划推进横贯北部的重大交通设施”。
梅龙铁路是第一条由广东省全额投资建设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铁,预计于2024年建成通车。未来,借助广汕高铁—赣深高铁—梅龙高铁,梅州至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通行时间缩短至1.5小时内,将成为梅州苏区人民的一条“感恩路”“幸福路”“开放路”“振兴路”,助推梅州融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
融湾机遇
报告中提到,要“深化区域产业共建,促进珠三角产业有序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加快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做大做强果蔬、花卉、南药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建设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巩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
梅州提出,狠抓“三进一出”,服务融入“双区”“双城”。果蔬、南药等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梅州的传统产业,链接大湾区的广阔市场,梅州大有可为。
同时,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有更多的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梅州已做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人才、新产业和龙头企业进来。
作为北部生态发展区,梅州有着发展数字经济的传统。同时梅州也对“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进行布局,提出以“三云两园两中心”建设为依托,加快打造人脑加电脑轻资产产业,大力建设5G等新基建和工业互联网,积极培育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抓好标志性景区景点、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建设,开发红色文化、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等精品线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梅州是全省唯一全域属于原中央苏区县的地级市、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印记。同时,作为三省交界的梅州现存多个南粤古驿道,且拥有少数民族村落丰顺县凤坪畲族村。广东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梅州底蕴深厚,潜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