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物|杨靖宇的印章:一枚印章,一段抗联历史

这是一枚铜质狮纽小方印,边长15毫米,高30毫米,它经历过炮火,见证过机密,带我们回顾那段艰苦的抗联岁月。
图片
年代:抗日战争时期 尺寸:长1.5厘米、宽1.5厘米、高3厘米 质地:铜
此枚印章下部为正方形印台,上部为一个造型生动的圆雕狮子纽,底部印面为阳刻,有较宽的缘,刻有“杨靖宇印”四个隶书字,是杨靖宇在革命工作中发布通知、命令、文件时使用的。
杨靖宇(1905年—1940年),原名马尚德,1929年来到东北地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1932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创建红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先后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
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因此一直是日寇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日、伪军以分兵合击、紧咬穷追等手段“讨伐”东北抗联,使得东北抗联损耗极大。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的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不幸遇难。敌人从他们的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紧封锁各条道路。2月23日,日、伪军将杨靖宇包围在树林中。
当时,杨靖宇已经断粮五天,患重感冒且双脚严重冻伤。他倚靠着一棵“扭劲子树”,孤身与敌人战斗,击敌死伤20余人。
图片
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仰面倒在大树旁,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图片
1967年6月,吉林省通化县农民柳明章、张元冲在铲地时,发现了这枚铜质印章,后移交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