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均预期寿命79.2岁!怎么做到的?

图片
1月26日,从浙江省“两会”上传来消息,过去5年,浙江省“人均预期寿命由78.3岁提高至79.2岁”。5年时间,增加差不多一岁,平均每年0.2岁,这是如何做到的?这对已处于老龄化社会的浙江意味着什么?
【秘诀在“浙”】
省疾控中心慢病所钟节鸣表示,“十三五”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健康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控,对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我省发布《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实施《健康浙江考核办法》,把健康浙江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卫生健康领域围绕“1+5”(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健康浙江建设、“三医”联动改革、县域医共体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医疗质量安全提升)卫生改革发展攻坚战,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聚焦提升医学研究和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引领带动全省卫生健康整体发展水平,更好地为病患服务。同时,强化省-市-县-社区四级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网底。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纳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12种慢病纳入城乡居民门诊保障范围出台《健康浙江专项行动三年实施方案》,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专项行动。将重点人群大肠癌筛查等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实施癌症、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干预、脑卒中早期筛查与干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适龄儿童窝沟封闭等重点慢性病早诊早治项目。
同时,我省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目前已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8500余个,开展“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等活动,为社会营造健康氛围。推行35周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专项行动。
2019年,我省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9.49%,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0.4%,较2015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降低慢性病引起的过早死亡,2015-2019年间,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四类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概率下降了17.82%。
根据省疾控中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浙江省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道疾病和伤害,5种疾病占总死亡数的84%以上。进一步以2019年数据为例进行测算,在分别去除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后,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分别增加3.28岁、1.46岁、1.05岁、0.83岁和0.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