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搬迁群众学得开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欢 通讯员 李昌焯 杨尤辉
过去,岑巩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在山区深处,读书机会少。而今,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扶下,一个个配套完备的现代化社区建设完毕,18876名群众迎来多彩生活。
搬出来前,杨政英家住注溪镇岑王村郑家沟组,家里木房破旧不堪,从村子去县城,需要坐1个小时的车。
2018年,当地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提上议程,很快,杨政英一家搬出大山,住进大坪同心社区。
新家的电视、沙发、茶几等家具配备齐全,而且交通、就医便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相比过去,不知道强多少倍,杨政英说。
随着大量搬迁户入住,社区治理也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多次深入居民家中摸底排查,通过打电话、社区微信群等方式,收集民情民意,想方设法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开展专项招聘、送岗上门、开设扶贫车间、引导外出务工以及群众自行创业等就业服务,基本上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但是,社区共1948户8221人,其中,老人和学生达3544人,为了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专门邀请年轻人为老年人“上课”。
“种了几十年田地,没读过书,现在老了,还要上课呢!”2018年12月,听到社区要“开课”,已经69岁的大坪同心社区居民杨政英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和20多名居民去了“课堂”。
“这些年轻人有文化,他们给我们谈思想、讲政策、科普文化等,还教我们看抖音、用微信,让我们对新生活有了认识。”课后,杨政英有了兴趣,每一次都准时上课,当起乖学生。
为方便居民学习,社区还通过微信、“社区1 1”APP等方式同步课程,不能到现场学习的居民,可以观看、打卡。
“现在有1000多人注册,现场来的人也多了,每次都有六七十人。”大坪同心社区团支部书记刘芝兵说。
接下来,社区将根据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需要,开展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试点工作,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最大程度发展好、管理好移民社区,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