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辣椒产业如何破题?

村民在查看辣椒苗生长情况

色泽艳、肉质厚、亮度高、硬度好、辣味足的黔南辣椒

农技干部查看辣椒田间长势

福泉市采取“四双”模式大力发展辣椒产业

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生态优势,使黔南生产的辣椒具有色泽艳、肉质厚、亮度高、硬度好、辣味足、香味浓、口感爽、质量优、耐储运等特点,拥有独具特色的辣椒品种资源、加工方法和辣椒制品品牌,辣椒产业发展得到快速推进。

特别是近年来,黔南从产业基地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力,推动辣椒等重点产业裂变发展,通过辣椒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面积做成产量,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效益。

但是,相较于近邻的遵义辣椒,黔南辣椒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期视点,记者就黔南辣椒与遵义辣椒作一次对比,数数遵义辣椒的优势,看看黔南辣椒的差距,听听专家的建议。敬请关注。

在贵州,提起辣椒产业,遵义红椒可谓“红得发紫”。但是,提起辣椒品质,黔南青椒仍有一席之地。

辣椒是黔南蔬菜产业主导的八大特色优势单品之一。近年来,我州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强化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着力,推动辣椒产业裂变发展,通过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面积做成产量,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效益。2020年,全州共完成辣椒种植面积73.5万亩(次)、产量102.3万吨、产值34.8亿元,覆盖带动全州5.2万农户、19万人增产增收,其中,建档立卡户0.3万户、1.1万人,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遵义辣椒以加工为主,黔南辣椒以鲜销为主,定位不同,市场销售目标不同。但是,从目前产业发展情况看,黔南辣椒在单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等方面,仍难以与遵义辣椒“分庭抗礼”。

相较于遵义辣椒,黔南辣椒产业的差距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1月6日,州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团赴遵义市考察辣椒产业,学习遵义的成功经验,分析黔南辣椒产业的利弊因素,找准黔南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遵义辣椒的产业优势

考察组一行实地考察部分遵义辣椒加工企业,走访部分种植户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

考察组认为,遵义市辣椒产业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基础好。经过多年培育,遵义辣椒已成为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种植辣椒213万亩,鲜椒产量268万吨,种植产值92.76亿元,综合产值212亿元。从生产端来看,群众种植基础好,户均至少种植2至3亩。辣椒单品集中,全市种植的品种均以朝天椒和干线椒为主。规模化种植程度高,全市职业椒农5.05万户,辣椒专业合作社200余家,打造了虾子镇等辣椒专业镇村35个;从销售端来看,形成了辣椒市场网络体系。建成的中国辣椒城系省部共建的“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全国最大的辣椒专业集散市场,年交易量40万吨、年交易额80亿元,正逐步成为全国辣椒定价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从产业链条配套来看,大中型规模加工企业123家,贵州贵三红、重庆德庄等辣椒行业的重点企业在遵义建厂投产,延伸了辣椒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了辣椒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政府配套足。遵义市、县两级围绕辣椒产业发展,均成立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市级将辣椒产业发展列为市政府考核各地的单项内容,围绕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市场建设、精深加工等方面建立了定期研判制度。县级制定配套政策,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对示范基地进行扶持,不但完善基地所需的水、电、路、汛等设施配套,进一步强化基地的试验示范带动作用,结合基地的覆盖程度、带动效果等,配套分拣加工厂房、烘干设备、育苗基地等设施,为实现统一品种、育苗、包装、加工、销售提供了保障。经营主体一门心思抓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为推动产业扩面、提质、增效注入了动力。

三是利益联结模式佳。围绕如何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合作社控股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决策权,更好地发挥出“一头连企业对接市场、一头连农户组织生产”的作用。如:道真县宝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辣椒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带动300户群众种植1万亩,品种以朝天椒、线椒为主,2019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采取合作社占股45%、道真福贵公司占股40%、示范基地管理人员占股15%的方式组建,由福贵公司开展示范,合作社带领群众跟着干,既增加了群众发展辣椒产业的信心,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运营的问题,还防止了土地流转“一租了之”的现象发生。

两地产业的发展差异

从生产条件比较。从自然气候上看,我州气候温和,雨热、日照、温差适中,12个县(市)均适宜高品质辣椒种植。三都县、罗甸县以及平塘部分地区是全省唯一具备“春提早”“秋延晚”实现错季栽培、错峰上市的地区,供应市场可从4月延续到6月、9月到12月,品种以鲜食线椒和螺丝椒为主。遵义辣椒则是6—9月份“正季椒”上市,品种以朝天椒和干线椒为主。两者上市时间并不矛盾;从土地成本看,遵义市道真县土地流转费用为150元/亩—500元/亩,我州土地流转费最低是700元/亩,是道真县的1.4倍,土地成本居高;从品种选择上看,遵义以朝天椒和干线椒为主,我州种植有朝天椒、线椒、菜椒、皱椒等,没有更好的结合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品种之间的调整,导致多而杂,量上不去,卖相差,竞争力不强;从产业发展上看,遵义市辣椒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我州2020年辣椒种植面积位列全省第3位,辣椒产业也有一定基础。

从政策扶持比较。遵义市力度较大,以道真县为例,该县整合涉农资金2000万元用于辣椒产业发展,辣椒种植补贴一般农户80元/亩、建档立卡户120元/亩,创建核心示范基地补助500元/亩,集中流转土地种植辣椒50亩以上的企业、合作社、大户按不超过150元/亩据实补助土地流转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现全县全覆盖,解决了椒农种椒风险,种植辣椒已成为农民的自觉,常年一般农户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辣椒产业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每个乡镇均建有辣椒交易场所并配套烘干、冷藏设备;黔南州县两级都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但在全产业链发展、聚焦优势单品的扶持上,研究少、配套少,标准不一致,更多的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来对待,导致基地与基地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扶持有差异。加上我州辣椒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的匹配也未完全跟着基地走,农业保险投入缺乏过硬的推动手段,导致全州辣椒投保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8.2%。

从包装营销比较。通过举办多届的贵州·遵义国家辣椒博览会,遵义辣椒品牌早已打出去。遵义朝天椒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椒”之首,遵义辣椒的市场知晓率、市场认知度、品牌效益都较高;我州主要以鲜销为主、加工为辅。一方面,我州在制定种植计划时,未能根据不同市场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等来进行制定,致使绿色、有机、口感好的产品品牌效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我州“绿博黔南”农产品公用品牌尚未实现全州统一使用,“黔甸”“秀峰”“剑江”“湾滩河”“水家山菜”等子品牌虽然在州内小有名气,但在省外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占比小,影响力不够。同时,全州仅有龙里双龙综合农贸市场一家具备农产品的批发外销,其余批发市场仅容纳当地的小摊小贩零散销售。

从产业链延伸比较。遵义市有大中型辣椒加工企业123家,有贵三红、德庄等知名企业,所推出的产品品种多样,如贵三红的泡椒、辣子鸡、风味豆豉、香脆椒、辣酱、牛肉丁等,并根据不同消费人群进行包装销售;我州现有辣椒加工企业40家,年产值在500万以上的仅15家,只有遵义的三分之一,主要从事酸辣椒、油辣椒、辣椒面、糟辣椒、剁椒等粗加工。

两相比较,发展差异明显,补齐短板,迫在眉睫。

黔南辣椒应如何破题

多年来,我州重点在良种、良法上下功夫,突出“四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强化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应用,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高抗品种,通过创新栽培管理技术和高效栽培模式,带动辣椒产业高产高值,成为领衔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

但与遵义辣椒相比,黔南辣椒在单品规模化、品牌化以及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两地辣椒能否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牵手合作?

考察组针对黔南辣椒存在的产业短板提出了发展建议。

一是调结构、走单品、提产量。各县(市)在推进辣椒产业发展时,应围绕现有销售渠道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市场调研。都匀、福泉、独山、三都、平塘等地,重点围绕珠三角一带;贵定、龙里、惠水、长顺、罗甸等地,重点围绕贵阳市场和成渝地区,准确摸清川、渝、湘、粤等省外市场和贵阳市场的需求和饮食习惯,对辣椒品种进行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线椒、螺丝椒生产,形成单品优势,推动建成一批具有规模的单品生产基地,提高单品产量。

二是育主体、搭平台、优服务。各县(市)要制定一批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共互利、可持续的招商引资扶持政策,以遵义辣椒城为平台,以商招商、以商引商,培育壮大一批领军团队;大力推行企业为引领,合作社连两端,群众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赋予村级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管理、跟踪服务的职责,进一步盘活村级创办实体经济;依托现有龙头企业,选准单品,做大规模,提质增效,推动销售、加工上台阶。

三是延链条、创品牌、促升级。按照相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原则,建设一批能排能灌、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辣椒冷藏、烘干等基础设施。以单品规模种植基地为重点,配套完善技术研发、试验示范等科技支撑,加大辣椒产业优势种子的研发和科技攻关,大力搞好试验示范,开展技术集存,适时示范推广一批抗病性强、产量高、价格好的新品种;全面落实农业政策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防止“椒贱伤农”。重点扶持的生产基地,采取“公共品牌+子品牌”的方式,加大“绿博黔南”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宣传使用力度。同时,要积极引导辣椒加工企业创新探索,打造一批以地方特色菜谱+特色辣椒的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与遵义政府部门、企业在生产、地方政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共享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更好的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群众增收致富。

采访手记

农业产业要解好“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三大命题

2020年,辣椒成为福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大手笔。全市辣椒种植面积6.17万亩,产量8.76万吨,产值2.64亿元。有效带动14860户50525人人均增收2300余元,其中,建档立卡户3186户10756人。该市通过双公司+双订单+双支部+双保险的“四双”模式,重点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的难题,打通了“生产端”和“销售端”之间的连接通道,为种植企业和农户加固了产业保险绳,大大增强了种植企业和大户的产业信心。

福泉的探索,在如何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这三大命题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黔南蔬菜产业以坝区为主阵地,以科技为引领,着力抓好品种结构调整、产业提质增效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四新”的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探索方面,成果累累,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人才队伍,使种植农户种有目标,销有市场,全力破解产业发展中“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三大难题。

农业生产讲究“良种良法”。

品种结构要合理,品种要不断更新,才能生产出质量优、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品种的调新、调优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解决“种什么”的问题,从源头上避免“菜残伤农”事件,打通蔬菜外销路径。

有了“良种”,还必须有“良法”配套。每一个新品种的推广,都要有一套成熟的“良法”保驾护航。从示范开始,就要针对新品种开展不同区域、不同海拔、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栽培方式的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最终选出最适宜该品种的种植方法,组装成一套高效栽培技术,然后将“良种良法”一起交给老百姓,用科技的手段解决“怎么种”的问题。这是对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更是对农民的保护。

有品种没市场,有市场没品种,这是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种出好产品,还要打通“生产端”和“销售端”之间的连接通道,让生产与销售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让产品转换为商品。只有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市场为载体,积极探索和创新产销模式,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才是解决“如何销”这个问题的正道。(作者:欧聪 刘雪红 编辑:李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