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强省会”步伐,成都支援全川发展的新局面正逐渐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快速崛起,我国资源和经济重心全面东移,沿海地区成立的特区一个接一个,老四川拖着上亿人口,艰难前行。数以千万计的川人奔赴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波维持至今的“打工热潮”。四川这座西部大省也在1997年迎来了百年巨变,重庆市携带万县等地区直辖,“盆地大分家”,分分合合的四川盆地,变得是行政,不变的是感情。
图片
重庆直辖后迅速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资金和政策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座火辣的山城,此时的四川面临双向“虹吸危机”,马太效应的风险包围着四川,一边是沿海地区快速崛起,大量川人被虹吸流失,一面是重庆直辖,享有国家扶持的重庆,壮志凌云的重庆意图在西部创造一个“西部版上海”,四川如何应对?
四川除了强省会别无选择,“一手强省会,一手拆分地级市”,激发区域活力,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经济版图,弱化重庆直辖所带来的影响。
四川强省会从重庆直辖算起,也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今天的成都已经成为强二线城市的领头羊,1.7万亿的城市体量足以傲视群雄,成渝联手带动盆地、协同西南、辐射西部的新格局正逐渐形成。而四川也着手全面协调区域经济平衡,而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也开始反哺四川地级市,成都支援全川的新局面正悄悄地形成。
图片
为什么是成都|天平倾斜
不可否认,成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全川各市的支援。四川在过去也多次强调“强省会”的重要性,为什么偏偏是强省会,而不是强其他地市?
成都是四川盆地自古以来的“权利、经济中枢”,从秦时的“天府之国”,再到盛唐时的“扬一益二”,成都作为盆地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动摇。
成都沉淀千年的历史底蕴,过去多年积累下的城市实力,让成都居全川首位,经济发展基础等明显占优势的成都,显然选择强省会成都是最佳选择。
图片
过去多年,四川将政策和资源的天平都倾斜于成都,四川地级市的发展确实不亮眼,直到2020年省内第二大城市绵阳才迈入3千亿,而成都已是进击2万亿的超级都市。成都日益向上,造血能力快速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快速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已不再需要强省会的“强”,而是该进行强省会的最终结果“反哺全省”。
2018年四川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省域新战略,在此基础上四川在次加码“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四川资源和政策的天平在此时已经开始倾斜于省内地级市。
成都也开始支援全川,其实具体点就可以从2020年四川各市GDP看出这一端倪,据数据显示成都初核增量不足800亿,而2020年全川增量2000余亿,而隔壁陕西省会增量超全省地级市。
图片
除此之外成都具体所做的动作也很多,例如扶持宜宾,成都多所高校纷纷在宜宾建设分校,有力地支援了宜宾的发展。
川大新校区落户眉山,成都平原经济圈协同发展,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成都产业外迁等都充分说明了成都的省会责任和担当正上升,成都反哺全川的新趋势已经形成,其实从一开始成都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全川发展。
造血能力日益突出
如果上述例子不够充分地说明,成都对全川开始的反哺行动,那各市税收留存比例将为我们更好地阐述。
图片
从我国十一大城市的税收留存比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省会城市中前十一城中的广州税收留存比例最低仅为28.5%,其次为成都37.5%,宁杭双城都为51.7%。
成都的财政负担还是比较大的,成都在全国城市中的纳税额也名列前茅,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成都在后期所做出的贡献。
一直以来有个误区就是,四川是转移支付的大头,转移支付是否流向了成都?但多来年,成都所占全川转移支付的比例较小。
转移支付四川历来是大头,但四川人口较多,数值平均下来并没有那么充沛,值得关注的是四川三州地区和川东北地区是转移支付的大头,成都常住人口占全川人口的近20%,但转移支付仅约占全川总额8%(近六年)
图片
东进|辐射全川
宜宾打破了成德绵前三联盟,南充等城也将持续跟进,未来四川会有越来越多的地级市迈入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四川经济副中心已经基本成型成势,绵阳率先突破3千亿,宜宾、南充或将在今年迈入3千亿,值得关注的是绵阳、宜宾、南充三大省级新区已经获批,省内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这些地级市有更好的发展。
成都短期的目标是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进入“大成都都市圈时代”,也就意味着成都会将更多的资源和产业转移至德眉资地区,成资市域轨道已经开建,成眉、成德市域轨道有望在今年建设。成都短期内推动好成都平原经济核心区,实际上也已经辐射到了约2600万人,算上成绵乐经济带,成都短期内将辐射到全川近43%的人口。
图片
成都吹响东进号角,跨越龙泉山再造新成都,其内涵和外涵都相当丰富。从全川利益出发,成都东进川东北、川南地区将会更加受益,过去成都被限制在龙泉山西侧,辐射力和影响被弱化了,而东进跨越龙泉山,成都的能级和辐射力将会明显上升一个层次。
你觉得成都在反哺全川发展吗?